浅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建

2009-07-22 03:35李云吾
中国教师 2009年11期
关键词:传统信息化文化

李云吾

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师文化的发展,同时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优秀教师文化也在衰退,惰性文化不断滋生。如何有效使用教育信息技术,是当下许多教育者关注的问题。新时期需要创新文化,也需要新的教师文化。传承传统的优秀文化,吸取优秀的新文化,并使之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现在教师上课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许多学校把课堂使用电脑的情况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之一。笔者就此想到了自己刚踏入教师队伍时,日夜苦练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的情景。同时也忆起,自己的高中语文老师有一手漂亮的字,我们经常模仿老师的字体,结果大部分同学的字都写得不错。现在有了电脑,“三字”就派不上用场了。学校的周行事历、班级的板报等,很少见到粉笔字的踪影。学生在作业本上写的字潦草,大概也与教师的影响有关。面对新课程、新技术、新评价,教师学电脑、用电脑,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青年教师还要不要学“三字”呢?传统的教师文化如何延续?笔者认为,传统的教师文化重建有其必要性。

一、什么是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意指教师共同体的专业范式特征及倾向,即在教育实践中流露并分享的,与其专业特质相适切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教师文化是一种特质文化,是在贯彻育人思想过程中的主导文化,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具体而言,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要实现由传统的适应型文化向创生型文化的改造,同时创生型文化又不能割裂传统的教师文化,而应做到互补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对促进教师文化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一)教育信息化是教师文化发展的动力源

1.信息化促使教师课堂文化的变化

在信息化社会里,教师积累的常规教学经验已显得力不从心,教师拥有的知识相对于学生而言,并没有必然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学习信息技术来充实自己,以获得相应的能力。譬如利用课件、视频等网络手段,使得虚拟、逼真的情境式教学模式逐渐变成现实。各种逼真的问题情境容易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使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更易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使学习变得轻松而有效,主体性得以充分的体现。这种信息化的手段与过去上课挂图片、抄写故事情节放在幻灯片上投影等相比,不但节约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而且直观性强,为学生提供了视觉和听觉并用的机会,也促进了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的习惯。信息化运用于课堂,就意味着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和重塑课堂教学,也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这种变化不仅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思维中,而且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这是新科技下的课堂文化,也是新时期的教师文化。

2.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研文化的转变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网络建立的虚拟共同体,使教师间的合作从面对面、真实的情境扩展到网络化的、虚拟的空间中。如开展公开研课、教师听评课、观摩课、实验研究课、竞赛课和录评优课,举办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教育叙事、教师论坛和学术沙龙等活动,教师间利用QQ、博客等方式,在网上学习与交流问题。这种学习与交流超越了边界、超越了时空,比以往集中讨论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也加强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合作,削弱了现实中人际关系以及资历、辈分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多人共同探讨,使合作更深入、充分。教师之间利用网络教研,同伴交流,资源共享,使得教师群体内以往的浓厚的个人主义文化得以改变,在形式上、实质上同时走向相互合作,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信息化技术开展参与式、体验式的教学活动,真正实现了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转变,打破了教师以往自己苦思冥想不与外界联系的封闭式孤军作战的状态,也打破了局限于封闭的教室内外的师生对话的格局。有了今天的网络,教师还可以吸取课堂之外的文化,丰富自己的知识,吸收最前沿的理论和教学方法。这样,教学的方法多了,教师的知识面也宽广了,师生对话的内容丰富了,既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又实现了师生的充分发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创造性的提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文化的负面影响

1.传统教师文化的遗失

学校规定,每天的值日教师要写“值日的话”,即小结一天内学校里的情况,用粉笔字写在学校传达室附近的一块黑板上。一天,一位家长来接子女,在校园门口东看西瞧,不时冲着我嘀咕:“实验中学的老师的字写得这么难看,还有两个错别字。”笔者感慨地想,平时教师教育学生时总是反复强调少写错别字,而教师自己写字时怎么会这样随意呢!究其原因是有了电脑后,教师一旦遇到生僻的字可以查字典或在电脑里找,缺乏危机感。有些教师一节课上完,黑板上没出现一个粉笔字。有的班主任在布置教室的环境时,对联、条幅不是用电脑剪字,就是向书法优秀的学生要作品来装饰教室。见此令人感到痛心不已。照此下去,传统的教师基本技能是否要逐渐失传了?传统教师文化是否将逐步遗失?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2.教师惰性文化的滋生

某市举行送教下乡活动,从市里派出两位比较优秀的教师到乡下一所中学开课。两位教师接受的课题相同,而上课的班级不同。结果发现一个巧合而可笑的事情。那就是授课的两位教师上课的课件都是从网上下载来的,一模一样。市里派出上课的教师一般是比较优秀的教师,而作为“优秀者”,必然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他的教学风格是在吸收他人的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吸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一种主动的创造。主动的创造,是指与自己的实际条件相结合,将自己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神游其中,乐在其中,乐而忘返”。这两位教师搬抄他人的课件,面对不熟悉的学生,面对他人制作的思路,失败不言而喻。

同样的问题,学校为了实现科研兴校的目的,对教师的科研要求也自然高了。每一周要求青年教师至少交两篇反思文章;一个学期所有的教师都要交一篇案例或论文。笔者从身边的教师了解到,许多教师为了交差直接从网上下载,有的甚至连题目都不做改动。如果领导看的话,也许会发现部分教师的论文标题、内容都相同。

三、教师文化重建的策略

(一)孕育创新文化

中国的教师文化具有“尊师重教”和“师道尊严”的传统。在这种传统文化中,教师往往以权威对学生采取压制、控制的方式,强调满堂灌输知识、教师的说教等,这是学生受人的管理;而信息化的课堂里,学生受机器的支配,教师负责按鼠标,学生负责看、听、抄,教学就变成了电脑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我们应该认识到,技术只是提供了一种提高学生素质的可能。任何技术都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远程资源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改变了课堂中单调乏味的模式。通过声光形色等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侧面地展示教学内容,活跃了学生思维,创造了生动的教学情境;但是另一方面,师生间的交流少了,学生读书和教师范读的时间少了。创新技术的同时必须孕育相应的文化。这种创新文化并不是科技本身,而是一种激励或激发人的创新精神的文化,因而创新文化更应当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二)教师基本功考察不能忽略传统技能

过去“三字一话”比赛与现在流行的课件比赛都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有益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也是与时俱进的。教师基本功的考察,既要考察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也不能忽略传统教师技能的掌握。这既是对传统教师文化的延续,又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完善和提高。

(三)有效使用教育信息技术

网络技术是实施教学内容最理想的工具,能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脱离现实生活的弊端,为学生掌握知识、自主学习、发展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但教育信息技术毕竟是一种工具。教师在教学中应有选择地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和信息,激活思维、想象,引导分析、抽象、综合,促使理解内化、转化,产生意义建构,从而促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无论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都应用好教育信息资源,而不是让信息资源束缚了教师的思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信息资源的优势。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王哲先)

猜你喜欢
传统信息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