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

2009-07-22 10:12刘志明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16期
关键词:改变命运亲民矛盾

刘志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有“太学”甚至“无学”之意,指的是学习的境界,也指的是学习的精神。

与这种博大精深的论述相吻合的是,靠着这种大学精神,我们有了四大发明。而其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成为近现代大学产生的最基本前提。否则,欧洲中世纪的神学院恐怕还是要一本《圣经》读到底的。

从理论到实践,中国人对大学的建树功不可没;从实践到理论,目前的大学教育改革却迫在眉睫。

“罗彩霞事件”是以高校招生这个“终点”为起点,向前操作,先是学校决定录取,然后在当地换档案、换身份,高校的招生权是突破口,堂堂大学成了腐败之“矛”。

天津大学校长龚克曾透露,有一家排行榜的制作机构上门来索要“赞助”,遭到拒绝,这是第一次有大学校长公开证实这一潜规则。此事一出,将流行多年的“大学排行榜”揭了黑幕。交钱拿排行,提高生源的量,骗取家长考生,危害教育百年大计。花钱买名次竟是大学之“盾”。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说的是矛盾的普遍性。但上述矛盾出现在大学,发生在中华民族新历史大冲刺的今天,真是特殊性的矛盾。

解决矛盾——从大学录取的“阳光工程”到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从强调并推行素质教育到大学毕业生当“村官”为特征的“新型上山下乡运动”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无成绩。而当本年度另一条信息的披露,深层矛盾昭然若揭。

来自重庆的报道,与三年前高中入学数量相比,高考报名人数比当初减少2万人左右。而据调查,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将高考作为独木桥,是“学而优则仕”的翻版。而如此放弃高考,是高考、教育、百姓、民族的悲哀。

那么,这种种纠缠不清、矛盾百出的关键在哪里呢?

当教育作为一种资源,当它与煤炭、石油、货币、物产等自然社会资源一样具有价值并且呈稀缺状态,这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不解决,其它矛盾无法迎刃而解。但是,坐等中国经济崛起,教育不再是一种资源,而是一种福利,大学教育提前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就是大学之道吗?

一方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削尖脑袋挤进大学;一方是“读书无用”放弃高考,两者背后凸显的都是面对大学的无奈。

古有读书“修、齐、治、平”的大学之道,亦有“书有颜如玉黄金屋”的为学之理;而今却是“我的青春文凭做主”之风气作怪,将家长、考生、老师、学校、教育、科学、经济社会发展等一起“绑架”到“功利”这驾战车上。这真能产生不朽的动力?真是现代所谓的大学之道?别说是正在高考的孩子们如何的“两耳不闻窗外事”,就说已经大学毕业的,“不读圣贤”已成趋势。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年轻人读书趋于“功利化”,买名著者仅在三成。功利,即使说的是商业,也要分清里面的利弊。而说到大学→太学→无学,哪怕是沾上一点点它的边儿,都是莫名的亵渎。

一言以避之,办大学、上大学、读大学,如果没有达到中国古人关于“明德”(以德为本)、“亲民”(人才创造工程)、“止于至善”(德才兼备之和谐之美)这三个境界,甚至仍然将它们视为改变命运升官发财的阶梯,则是一种必须要纠正的本末倒置。

亲民者,新民即新人也。它是百年大计,决不可等闲视之。在这样的高度上看大学,还有一句话,赫然于大雅之堂——知识,改变命运。原来未察其伪,倘用“大学之道”衡量,方觉似有不妥。当否?

猜你喜欢
改变命运亲民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最亲民的海王 静态体验玛莎拉蒂Grecale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亲民之官 以廉为基
纳豆改变命运 养生成就人生
纳豆改变命运养生成就人生
廉价亲民黑鸟单车BB10 GPS码表评测
谁谋杀了“读书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