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校通识课程质量

2009-07-23 08:42叶红辉宁晨凯
文教资料 2009年15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教学质量高校

叶红辉 宁晨凯

摘 要: 通识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内涵、设计、规划、师资配备、监督和管理等方面阐述如何提高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校 通识课程 教学质量

时代的发展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识教育正是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专业教育的局限性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实施模式的结合体[1]。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在现阶段的很多高校里处于很尴尬的位置,课程规划乱,教学质量不高,任课教师不重视,因此,如何提高它的教学质量尤其值得关注。

一、通识课程的现状分析

蔡元培先生在论及通识教育时说过,“鉴于文科学生轻忽自然科学,理科学生轻忽文学、哲学之弊,为沟通文、理两科之计画”,“决心打破存在于从事不同知识领域学习的学生之间的障碍”[2]。这就是我们开展通识教育的目的,然而现在高校的通识教育形势不乐观,课程数量膨胀得很快,好的教学资源缺乏,很多大学生上课根本就是在做与课程无关的事,而教师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生出勤率低,只关心学分;教师只关心教学任务,很少关心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我们严肃认真研究通识课程的现状,否则后果就会很严重。

二、如何提高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

1.科学认识通识的教育内涵

通识课程是大学文化的载体之一,通识课程实施的效度直接关乎大学文化的内涵[3]。不同高校学生间之所以存在差距,主要是受校园文化的影响,而校园文化的形成与通识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弄清通识教育的概念尤为重要。遗憾的是,至今为止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的表述。

通识课程就是公选课,这是最常见的误解。公选课虽然是通识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还有人认为除了“专业课”外的都叫通识教育,这种理解也是片面的。由于大部分大学生都戴着“专业”这个帽子,因此对通识教育有所误解。

总体来说,通识教育大致是指“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通识教育的理解是多方面的,是具有覆盖面广、学科齐全、学科和专业间有渗透、教学形式多样化的教育类型。

2.根据通识课程内涵进行设计和规划

目前我国通识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要有三种理论:精义论、均衡论和进步论[4],但是每种理论都有不足之处,这就导致了现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比较乱。对于提高通识课程质量并不是简单的增加课程数量或类型就可以解决的,它的设计和规划也很重要。好的设计和规划是提高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没有规划的课程资源是杂乱无章的,课程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课程的开设很随意。

首先,要明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通识课程必须围绕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进行合理规划,否则通识教育收效甚微。只有将通识教育与办学特色和理念结合起来,才能将通识教育慢慢转变成学校的特色和文化,最终成为学校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其次,将通识课程的归属按照一定规律和标准进行定义和分类,如将课程归属分为“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艺术教育类”等几大类,再由学院根据定义标准对所开课程进行划分和归类。接着,学院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并结合通识课程的内涵,以及学生的需求,建立相应的通识课程资源库。这个资源库必须透明,这样才能让学生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选修通识类课程,所以这个资源库必须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师要求、授课学时、授课难度、授课条件等资料。

再次,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和更新。学院建立的资源库往往没有考虑到全校范围,所以学院要配合教务处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和梳理,将适合通识教育的课程资源编入学校的资源库供学生选修;与此同时,资源库还要不断地根据学生需求和社会变化进行更新,使学生能选到更加优质的课程资源。

最后,通识课程规划一定要体现专业、课程间的渗透,这也是开设通识课程的宗旨。如果不将这点体现在规划里,那么就失去了开设通识课程的意义。

3.提倡高素质教师教授通识课程

师资队伍素质不高,也是影响通识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流的教师教理念、二流的教师教本领、三流的教师教知识”,通识课程往往是讲述理念课程比较多,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最适合来授课,因为越是通识教育越要高层次教师来授课,这样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但现实情况却相反,往往教学通识课程的教师层次都不高,目的是为了满足学校对于教学工作量的要求。

教学手段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识课程具有它自身的特点,且往往对全校很多专业的学生开设,而它的授课要求和目的跟专业课有很大差别,因此,它的教学手段更应该多样化。如今很多学校都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我觉得通识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作为试点是最合适不过的。

4.学校应加大对通识课程的政策支持

学校政策的倾斜是通识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识课程的课时费没有专业课的课时费高,在高校当中是很普遍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很多老师不愿意上通识类课程,通识课程逐渐变成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教学任务不够就拿通识类课程来充数。这就使得层次偏低的教师成了通识课程的主力军,这样怎么会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呢?

学校对课时费的分配不应按照课程类别,而应根据教师水平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质量来划分,使大量优质教师来上通识类课程,从而保证它的教学质量,使广大学生收益。

5.学校对通识课程管理监管不够

纵观各高校,对通识课程单独设置评价指标体系的学校了了无几,这样就使通识课程与其他课程在评价时不能区分开来;而且很多高校通识类课程往往排在非正常教学时间,这就导致了学校监管难度加大,从而使得通识课程的日常监管几乎成了空白。

为了解决监管难题,首先要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来适应通识课程的需要。通识课程评价是对通识课程实践的价值进行判断,主要考察通识课程目标的可行性、通识课程计划的合理性、通识课程设计的科学性、通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通识课程组织和实施的严密性和通识课程效果的满意度,等等[1]。归根结底,是通过它的评价体系来达到衡量课程的教学质量目的,如果这个目的无法实现,那么这个评价体系就不是科学合理的。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通识课程的监管机制。通过建立通识课程的听课制度,以及相应的监管机制来保证它的正常教学的运转。

三、结语

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通识教育,是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保障。通识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规划、教学改革、教学监管等各方面,只有提高认识,重视通识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才能使通识教育的课程资源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左崇良.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实践的误区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7,(3).

[2]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63.

[3]董云川,张建新.通识课程与大学文化[J].云南大学学报,2005.VOL5,(2).

[4]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台湾通识教育出版社,2002:274.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教学质量高校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