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文化遗产价值创造可持续性新农村

2009-07-23 01:48马燕坤
理论与当代 2009年5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农村经济

马燕坤

新农村建设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环节。整合各项资金集中建设新农村是目前采取的一条主要渠道。而注重挖掘新农村中的文化遗产价值,却可为新农村建设开辟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改变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靠外力注入太多,而自身能量发挥有限的处境。保山市蒲缥镇作为大量文化遗产的集结地,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价值无疑会使新农村发展由输血转向造血。

一、蒲缥文化遗产与新农村建设概况

蒲缥镇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南部,距城区32公里,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相传东汉末年,“蒲人”和“缥人”在此繁衍生息,故此得名“蒲缥”。多项考古成果及蒲缥人民的持续历史创造一再展示“蒲缥”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

塘子沟旧石器遗址位于蒲缥坝北端的塘子沟村,面积1000余平方米,是距今8000年的“蒲缥人”的古人类遗址。在此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古人类用火遗迹和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房屋遗迹及2300余件实物标本。方家寨二台坡新石器遗址位于蒲缥坝方家寨村,面积约5000平方米,发现的打制石器和磨光石器约10件,夹砂红、褐灰陶150多片。东北距塘子沟旧石器遗址2千米。孔家山新石器遗址位于蒲缥坝孔家门口村,西北距塘子沟旧石器遗址、西距方家寨二台坡新石器遗址各1.5公里,三遗址呈鼎足分布。

除了可贵的考古遗址外,蒲缥镇还有近现代蒲缥人创造的多处历史文化遗产。爱国华侨梁金山先生的故居和墓地位于蒲缥坝方家寨村,故居坐西向东,为横向排列的三个封闭式四合院,每院四幢房。其墓地距故居约300米,坐西向东,为方石砌成的虎座墓。塘子沟侯家祠堂位于蒲缥坝塘子沟村,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系清道光二十九年重修而成,坐北朝南,由正殿、东西厢房、后花园、东耳放、凉亭、贞洁牌坊、荷花潭、山门、围墙组成。塘子寺位于塘子沟村的塘子寺山巅上,山脚下是四季长流的蒲缥河,在寺前可鸟瞰整个蒲缥坝子,寺的周围和山坡上长着400年左右的古老香树。花椒寺位于蒲缥坝东山,海拔2000米,寺后面是以大岭岗为主的9座山峰,花椒寺故又名“九峰寺”。在蒲缥街子上,还存在众多的明清建筑。其中明代建筑包括:老会馆(陕西会馆)、萧祠(江西会馆)、川祖馆(四川会馆)、太平寺、修正寺、文昌宫等。建筑面积3125.43平方米。清代建筑包括:药王宫、李家马店、池家马店、李家四合院、彭家大院、财神庙、储家大院等。建筑面积3122.67平方米。蒲缥镇现存清末前古老建筑面积累计为6248.11平方米。

除多处的文化遗产外,蒲缥镇还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蒲缥温泉位于塘子沟村,其属于北半球、喜马拉雅山脉、云贵高原腾冲火山群一线地热带。盘蛇谷位于蒲缥的打板箐,两山壁立,只容一人一骑,相传为诸葛亮南征时,火烧藤甲兵的地方。如今此地仍然草木不生,沿山色赤。哑泉水在盘蛇谷旁,相传为武侯南征时所遇之哑泉,据传喝此井水后即喑哑不能言,过数日会导致死亡。

上面提及的历史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都在蒲缥坝子2-3公里的范围内。作为古老“蒲人”和“缥人”的栖息地,具有如此多样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实属难能可贵,对于现代社会发展来说可谓锦上添花。然而,在火热的新农村建设中,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却处于沉寂,既没有得到修缮,更没有作为旅游资源而被开发出来。与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相较而言,显得格格不入。

在蒲缥坝子里,各个村寨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已展开,路面硬化已基本结束,房屋规整已近尾声,农户院落房舍整洁,村容村貌美观。方家寨村还是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新农村建设确已取得了不错成效,气派盛大,恢宏新潮。访谈中了解到,农户对此较为乐观,都称自己住进了新农村。无疑,村容的改变和农民幸福生活的实现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所在。这些成效是通过整合各种资金项目而实现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资金来源几乎都靠外援,而新农村本身除了农户的有限集资外,几乎丧失了造血的能力。也就是说新农村本身并没有一个可确保稳定收入不断获得的渠道。这对新农村的持续性巩固和发展来说,是难以保障和维系的。换句话说,各种硬件设施的强化与建设,为新农村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但至于农民的未来发展道路还需要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继续摸索。农村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靠农业生产来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当然这样的情况对中国大多数农村来说,是可理喻的。但是针对蒲缥这样的拥有丰厚文化遗产的地区来说,让文化遗产处于冷场位置,而躺在援助项目的身上,让人不得不产生守着摇钱树却不知摇钱的缺憾。与不具备文化遗产的地区比较而言,蒲缥镇占据了更大的优势条件,在发展上无疑享有了独到的便利。而要使真正的优势和便利得以体现出来,需要将文化遗产转换成经济资本。因而,致力于蒲缥镇文化遗产的打造,无疑可从根本上给蒲缥新农村的发展注入了一股鲜活而持久的源泉。

二、把发挥文化遗产价值同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

在国家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发挥文化遗产价值,将其转换成文化经济,对建设新农村和实现新农村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文化经济在推动新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激活新农村中冷场的文化遗产,使其进入市场,进入产业,增加经济要素,让文化产生经济力,转换成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从根本上给新农村的持续性建设与稳定发展提供一个可观的平台。

在新的时空背景下,人类文化作为整体变得越来越商品化,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倚重于文化的无形价值。以文化或文化遗产作为发展资本的文化经济已成为人类创造新财富的重大拐点,其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经济模式,对市场格局、社会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或可见的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来说如虎添翼,其在推动该地经济增长、改变产业模式、创造就业空间等方面将发挥极大的作用。

对于目前的新农村建设,调动其问蕴藏的丰厚文化遗产无疑将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对蒲缥镇这样的地区来说,调动文化遗产价值具有多种好处,在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对促进就业、提高地区知名度、吸引潜在游客、居民和投资者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蒲缥镇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发展文化经济,还可弥补过分靠天发展的农业经济、产业经济的不足,发挥传统经济所不具有的优势。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这样的背景下,与单纯的经济行为比较,发展文化经济显得更具有弹性,更具有适应力。因为文化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消亡,而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进化、不断创新,不断产生新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形成新的利润空间和场所。

2将文化遗产转换成文化经济的环节

要将蒲缥镇的多处文化遗产转换成文化经济,需要围绕以下内容来开展工作。

首先,建立政府扶持体系。国家投入是文化遗产

实现经济运作的基本保障。单就遗产的修缮而言,这是一个将耗费庞大资金的工程。除了动员民间社会参与资金投入外,更为重要的是不能忽视政府在资金投入上的主体性作用。只有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才能给文化遗产提供重新浮出的可能。就蒲缥镇来看,每一项文化遗产都需待修缮。政府的主体性作用尤为重要。文化遗产个性和品牌的打造显得极其关键。政府除了投入大量资金外,同时还应该在政策、管理和税收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和优惠。做到保存、保护和修复文物并向公众展出,不断丰富关于文化遗产的资料收藏,负责调动学界对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工作,维护和管理馆内的建筑以确保其价值的延续。政府要努力为全民的文化参与和文化创造提供良好的条件,抵制商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文化成为社会中一支有活力的、有竞争力的、不受约束的力量创造氛围。确保既能保护文化遗产,又能用好已有的文化资源。适当时候,应该在当地开展文化遗产宣传和文化遗产教育,提高当地人的文化遗产意识。诚然,文化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日益成为提供知识、教育、审美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

其次,建立多赢合作的产业链。市场化管理是基本运作模式。被打造出来的文化遗产,在发展和推广过程中,将不是一个仅仅围绕文化遗产本身而展开的单一产业活动,而是一个围绕多个环节和内容发展的产业链。在这一环节中,需要处理好生产、推广、销售、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较好地协调各种利益,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同时,以文化遗产为主轴,健全文化贸易商品结构。出版发行与文化遗产相关的书刊、光碟等宣传品,也可发行一些纪念品包括各种包、伞、手表、钟、水杯等。发扬当地手工艺产品的优势,调动当地民间艺人参与原生态的表演。另外,还可建立与文化遗产相关的图书馆、互联网站等供文化游客和科研人员使用,重点强调蒲缥文化的主体性,突出蒲缥文化的核心内容。最后,文化遗产的运作,需要调动依靠社会力量的运行机制。社会各界除了在修缮上捐助一定的资金外,还应该在文物和房产的捐赠上做出贡献。如博物馆的建立需要社会上的一些收藏家给予支持。一些被当地人当作住房的客栈、马店、会馆,民众应该让出,面向社会开放。

3蒲缥文化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对新农村中的文化遗产做出关怀,不仅给新农村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一条出路,同时这还是一项光荣的使命。说光荣,这是因为蒲缥是中华民族一个支系的先民的栖息地,对此作出维护,就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珍贵的财富,为蒲缥新农村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厚重的历史源泉。因而,激活蒲缥镇新农村中的文化遗产,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大业。

将金融危机的劣势转换成发展优势。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将蒲缥镇的文化遗产转换成文化经济,可从根本上将金融危机的劣势转换为发展优势。利用大量农民工返乡的契机,近地消化劳动力,吸纳广大农民工参与文化遗产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特色鲜明的民居来容纳游客,避免再修筑宾馆而耗费物力资金等,这即可减轻经济压力,同时又能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由此可从中避免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

调动当地的特色资源做辅助。利用蒲缥镇的便捷交通,320国道和317、230省道穿境而过。发挥民居特色,其多为土木结构,适宜于蒲缥热带气候,有利于通风散热。正房3格,中间一格稍宽大一些,另两格为住房。厢房作厨房和住房。当地人将这种型制的房子称作“明楼出厦”或“走金出厦”,是完整的四合院或三厢一照壁。激活当地古式建筑的现代意义。早在古代,蒲缥就属于云南丝绸之路的要塞,设有小栈、中栈、大栈等。蒲缥小栈街设有一家马店是蒲缥接纳过往客商量较大的一个客栈,蒲缥东边山坡孔雀寺设有一个山野小客栈,上、下冷水箐各设有一个小客栈,马街、马料铺各设有一个中等客栈。民国期间,四川人在蒲缥设有四川会馆(川祖馆),专门接纳四川客商;江西人在蒲缥设有江西会馆,主要接纳外地客商。现在这些会馆和客栈虽然不具备当年的经营性质,被用作了民居房舍,但形制依然保存着。另外,当地还具有丰富的名特物产,如甜大蒜、甜蕌头、腌萝卜丝、腌排骨、氽小肠、白片肉、红生等,当地人有食石榴花、攀枝花、白花、树毛菜等习惯。蒲缥水果种类较多,最常见的有桃、李、杏、梨,较为有名的水果主要有石榴、水果甘蔗、三季橙、甜柿等。因而,可利用蒲缥特殊的地理优势、古式建筑及名特物产来作为文化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辅料。

成熟文化经济模式对蒲缥文化经济的挑战。蒲缥文化遗产,作为滇西文化圣地的后起之秀,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目前在滇西一带很多文化遗产在经营模式和管理策略上都较为成熟,具有稳定的客源流,在全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都享有极高的声誉。文化游客对成熟的旅游景点具有极强的认同感,这对蒲缥文化经济的经营与发展提出了挑战。所以利用蒲缥的文化优势在国内市场上找准位置和切入点,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品市场和着力打造蒲缥文化经济个性是攻克这一挑战的关口。

高科技对传统文化的支配和渗透,对文化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挑战。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渗透,对文化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科技信息时代,文化经济的发展路径、管理策略、操作手段等不该再停留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中,而是应该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同样,在文化遗产转换成文化经济的过程中,文化游客对文化消费的要求也相应发生变动。更多的工作应顾及到广大文化游客的心里诉求,迎合广大文化游客在高新技术培育下形成的文化心态。这些对蒲缥文化经济的发展来说,都是极具挑战的。

通过透析蒲缥镇文化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可更好地明确发展文化经济在蒲缥镇的利好和困境,有利于更好地完善各项运营机制,为蒲缥镇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一条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从而实现由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的发展转变。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农村经济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Tough Nut to Crack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