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散文“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潜在成因分析

2009-07-24 08:51吴延生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语言特色宗璞

关键词:当代散文 宗璞 语言特色 潜在成因 美学探讨

摘 要:“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是宗璞散文创作的一贯追求。这种追求是有价值的。文章从知识渗透的丰富性、亲切自然的朴素性、表现力度的深刻性、率真轻灵的诗意性、语气表达的灵活性,探讨其“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形成的潜在原因。这种研究也是有价值的。它从语言层面切入,以带动对她散文创作的全新理解、全面审视和全力探讨。

“文学家为他在主观与客观的遇合中获得的诸多意绪情思寻找可供直观的形式,必须首先求助语言。如果作家不能将他的意绪情思生动地浮现于语言,他就什么也没能提供给文学。”①由此可知,语言在作家创作中的重要性。宗璞是一位有追求的女作家,更因生于书香之家,学养深厚。这种早早积攒起来的对语言的敏感,便极容易转变或升华为她对文学语言审美品性的自觉追求了。尤其在散文创作上,宗璞兼收并蓄,提纯改造,熔铸自己的特色。充分显示了其驾驭散文语言的高超能力,使其散文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明示其创作才华,彰显其创作个性。而个性的内涵和品位又内在地决定着作者散文的价值和语言特色。对此,不妨借用著名文学批评家雷达先生在《姜滇小说的艺术追求》一文中说的话:“倘容打个比方,我以为可以这样说:在锦云烂漫的花园里,他的小说,不是那种一见之下,便灼灼照人的姚黄魏紫;而是阵雨初歇之际,你蓦然回首时,发现的一枝亭亭玉立的文竹,在临风摇曳,在沉思,在微笑;以一段翠绿,给你一种清幽、淡雅的感受。”②用这段话来比方宗璞的散文,更为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是的,在长期的散文创作实践中,宗璞奉献给我们的是很多枝“文竹”、很多段“翠绿”,她以一个知识女性的涵养和一个女性知性的秉持,把散文艺术提升到一个独特的境界、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散文中境界的大小高低,体性的刚柔奇正,现代气息的浓淡强弱,艺术旨趣的新旧雅俗,无不与作者的经验、素养、襟怀、识见诸因素密切相关。”③而且作者又以一个女性作家的聪慧和作家女性的执著,凝就了自己特具韵味的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这种语言特色的形成,既有其显在的成因(另文已述),也有其潜在的成因。从更深层面入手,从女性自身经验的特性和美学趣味对其潜在的成因进行考察,这将是十分必要也是很有意义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以特殊的视角,洞察宗璞散文创作的特色及其整体成就。

一、知识渗透的丰富性

散文要给读者以“心灵营养”。这心灵营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知识积累,知识越丰富,底蕴才越深厚。否则会使作品轻飘空洞,而空洞轻飘的作品,语言必然轻浮虚弱。而那些知识丰富的散文作品,必然会给读者心灵营养,文本的语言就会变得敦厚实在。宗璞的学养丰厚,得之于家学的滋润。父亲冯友兰是一代著名哲学大师,对女儿的文学、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姑母冯沅君(淦女士)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女作家,对侄女成长的影响不容忽视。作者一生跟随父母在大学校园,从清华大学到西南联大,到北京大学,书成为她最好的朋友。在《读书断想》中,她曾说:“读到的知识属于你,获得的精神力量属于你。”宗璞1951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对外国文学尤其是英国文学有较深的研究。“散文家最好是具有古今中外文化杂糅调和的文化构成的人,既要饱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又要接受世界文化的影响,应是一位兴趣广泛的、多才多艺的饱学之士。”④宗璞就具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她在《行走的人》中又说:“一个有哲学头脑而又有艺术实践的人是有福的;一个沐浴在西方艺术之中而又曾为中国文化所‘化过的人更是有福的。”她是有福的,因为在同代人中,她是一位在深刻文化背景中成长的有准备的作家。正因为此,宗璞积累丰厚,学养高深。这自然带入她的散文创作。

宗璞笔下流淌着她熟知的大量的人物。《在曹禺墓前》讲到曹禺对话剧的贡献,对曹禺话剧的自我评价及相关常识的介绍很是得体。《霞落燕园》似对北大好多专家学者的专题介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像《三松堂断忆》、《三松堂岁末二三事》、《三松堂依旧》等专为其父冯友兰先生而写的多篇散文,更是从不同层面传达出冯友兰这位大学者的个性品格、生平事迹、治学精神的不平凡。这为研究冯友兰及其哲学思想提供了帮助。

“优秀的散文作者除了是一个思想者外,他还是一位底气厚实、视野广大的文化人。而且,当下几乎被说玄了说滥了的‘文化,不是笨重的知识抄录,也不是自命不凡的学养炫耀,而是审美智慧化了的文化,是‘化在文字表层下的艺术骨血,是流淌于文章深处的美学神韵。”⑤她的那些着色绘景、描山绣水的文字,确是把大量的知识带了进来。如《三千里地九霄云》由昆明的云,想到了《西游记》中堆云童子,写到云南名称的由来。关于燕园“石”、“碑”、“树”、“墓”、“桥”等“寻”的系列,可以看出是历史、人文、建筑、园林等知识的荟萃。也可以看出她对历史文化认知的深刻和积淀的深厚。“有了丰富的知识,语言才能‘粘住许多对象,在使用上,才能显示出出神入化和多彩多姿。”⑥

就是叙事文章,作者也不忘适时点缀知识。如《对〈梁漱溟问答录〉中一段记述的订正》,渗透历史和佛学知识。《客有可人》写到外国客人来访,进而引出众多的人物、作品、轶事的介绍,好似文化大餐让你品个够,又品不够。

由于宗璞有别于他人的极其深厚的文化背景,以及她的学者(外国文学研究)与作家的双重实践,故作者视域特别宽泛。如序文以及介绍外国作家、学者的随笔,往往在学者的知性中,又渗透着作家独特的体验而形成的非同一般的艺术洞见。“在这里知识只是一个中介,一个话题,重要的是识见,作者的识见才是最重要的,要识高一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才能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⑦读她的散文正可以领略作者知识积累的丰厚。“它可以使读者通过作者的说东道西,谈古论今,引起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地领悟到更多更深的东西。”⑧这是作品的支点,也是作品的亮点,有了这亮点,才是读者最好的看点。“相比之下,当代许多散文作者由于文化构成的薄弱、贫困,不得不导致审美趣味的单一和散文艺术的单调……要使散文创作避免形式、风格、审美、趣味上的单一性、单调感,而使之富有创新性,向着多样、多味、多变的艺术空间发展,散文作者就必须加强文学艺术修养,开拓和丰富自己的文化构成。”⑨所以知识渗透的丰富性,不仅是吸引读者的砝码,而且是提升作品品味的关键,更重要的是润泽了语言的高雅和厚实。

知识的渗透、累积,为作者散文“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的形成作了深厚的铺垫。

二、亲切自然的朴素性

“朴素不等于简陋、粗疏,而是更高层次的美,是朴素与优美的高度统一。”⑩所以,朴素是散文语言艺术的至高境界,它追求自然、简约。自然,就是合乎事物本来面目的不浮夸雕饰的语言;简约,就是精确而精练的语言。自然和简约,是散文语言朴素美的重要标志。人们是到了一定阶段才会对朴素之美有更高的评价,而且就一个人来说,往往也是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一定的经历和修养,才更深地领略到朴素之美。就作家而论,不少人也是年轻时候趋向华艳,随着创作的成熟,才逐渐趋向朴素。马加曾说:“我使用语言尽量要求精炼,能少则少。对于那些花里胡哨,拖泥带水,空话连篇的辞藻,必须把它砍掉。如同农民锄地一样,不愿意留下一棵乱草。”{11}这是一切有识见的作家们共同的艺术追求。宗璞的散文语言就具有这样的美质。其散文创作既无华丽的辞章,也看不到刻意为之的匠心,不事雕琢,美在自然天成。朴素的语言是从散文家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是真情实感的记录。如《三松堂断忆》:“父亲一生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低……才能有纯粹的精神世界……当然,我持家的能力很差,料理饭食尤其不能和母亲相比,有的朋友都惊讶我家饭食的粗糙。而父亲从没有挑剔,从没有不悦,总是兴致勃勃地进餐,无论做了什么,好吃不好吃,似乎都滋味无穷。这一方面因为他得天独厚,一直胃口好,常自嘲‘还有当饭桶的资格;另一方面,我完全能够体会,他是以为能做出饭来已经很不容易,再挑剔好坏,岂不让管饭的人为难。”这里,作者袒露自己持家的能力差,为不能照顾好老父而惭愧。充分说明“散文是一种最难掩饰自我、最需要感悟生命之张力的文体”{12}。接下来作者一任心情放飞,思绪游走。写到豪情奔放、潇洒闲逸的青年父亲和其他三人饮酒,一晚喝去十二斤花雕;还写到“我因病常住家中,每于傍晚随父母到颐和园包坐大船,一元钱一小时,正好览尽落日的绮辉”。这样的文字一下子拉近了读者和文本的距离,显得亲切。它使读者如面对亲朋故旧,品茗促膝,抵掌谈心,受到极大的感染和启示。文中还写到有一次老父亲夜间突发心绞痛,我们把他送到医院救治,“一切安排妥当后,他的精神好了许多,我俯身为他掖好被角,正要离开时,他疲倦地用力说:‘小女,你太累了!”以上的话语平平常常,句子简简单单,声音耳熟能详,阅读时只感觉到一股亲切、热情扑面而来。但正是这些平实的字句却透露出作者的人生感悟,这又不能不让人顿生敬佩。作者这种基于生活的认识而深情地运用语词,就赋予了这些平常的语句以独特的魅力,使平淡的字句大放光彩。在以上这些细节描写中,“女作家的细腻和柔情温婉动人,构成了作品的内在情感张力”{13}。因为作家没有半点张扬夸饰,有的只是本分地写出了父母尤其是父亲生活中的随和、善解人意、关心疼爱子女的点点滴滴。透过这“日常谈话”,又把自己对父亲的崇敬之情流溢于字里行间。作者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题材,仿佛信手拈来,信笔挥洒,但又显得那么得心应手,如叙家常,能从平常的事物中揭示出生活的本质。“散文就是要借助于普通无奇的材料来表现浓缩的情感和深刻的感受的”{14}。读其散文,我们就如同在与挚友围炉夜话,又仿佛是在听亲友倾诉衷肠,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也没有任何虚张声势,使人感受到一种朴素美。朴素的语言是生活实际的反映,它无做作装束之态,而有出水芙蓉之美。这样的文字,看似平淡,实质有韵致;看似朴素,实质自然亲切。把融和的家庭氛围、亲情的珍贵一笔俱包。所以宗璞散文的语言富有包孕、富有感触,赋予亲切而诚挚的平实感,显得质朴练达,值得品味。

“追求一种风行水上,自然贴切,浅语有致,淡语有味的境界。”{15}这是宗璞散文语言艺术的成功之处。自然的文笔、朴实的文字、亲切的话语,极其自然地融入平易流畅的语言中,催化了其散文“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的形成。

三、表现力度的深刻性

“高洁的人生,带来高雅的创作风格。”{16}宗璞创作中追求了“诚”和“雅”。“这既是她从事创作的宗旨,也是她文学生涯的总结;既是她具有东方文化精神的人品与文品的标志,也是她的作品之所以具有大家气度和冲和仪态的根本原因。”{17}统观宗璞的散文,没有惊尘蔽天的场面、奇崛诡谲的故事,没有大风卷水的描述、笔卷惊涛的诉求,没有风号雨泣的壮举、盘空奔纵的壮语;有的是语言的轻盈、轻灵、清新、清远、优雅、优美,促使读者去领略、去体验、去回味。在领略中又感到语言触及得深邃,在体验中又感到语言挖掘得深入,在回味中又感到语言表现得深刻。“一个散文家,不能不是一个思想家,他必须对生活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位生活奥秘的洞察者。散文需要的往往并不是仅懂得技艺的匠人,它需要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全部的人格和智慧,需要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理解和领悟。”{18}《一九六六年夏秋之交的某一天》写道:“不是为了忘却,却渐渐要忘却了。”事实上,那场“文化大革命”谁又能忘得了呢!“那杀人机器也是经过精心钻研制成的”,可谓讽刺尖锐。“散文需要真实的生活积累。因为散文抒写的是作家的生命体验。”{19}宗璞面对社会现实、真实的生活场景,客观地再现了人生阅历的一页:1966年夏秋之交的某一天,“我”坐在剧场的左后方,参加了文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次批斗反动学术权威何其芳等“牛鬼蛇神”的大会。作者的如椽之笔压住了怒火的喷洒,甚至自杀的场景,让读者知晓宗璞的世界。“宗璞的世界不是用来展现暴力的摧毁,而是用以呈现一处获救的‘方舟。那是在暴力的滔天巨浪中,真情的救助与抚慰;那是赤裸的血腥之中,被逐者共同构筑的爱的天顶。它远不足以去抗拒历史的暴力,它也无法提供现实的庇护,但那不仅是顽强的对生的执著,而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获救与重生。”{20}这说明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丰富复杂的世界,有的人可以用笔触打开这个神秘世界的一角,引发我们的感悟,触动我们的感应。宗璞就是这样的人。她的散文始终有一个真切的自我,这个“我”因思想的底蕴而显得充实,思想又因充满个性的自我而得以尽情地挥洒。我们在阅读她的文本的同时,其实也在赏读她的为人。《“辞典”的困惑》写道:“宋蕙莲在一种混乱的生活中还有一股刚烈之气,而现在我们的有些小说中的女性人物连这一点人气都没有了,有的只是生物的活动。”对当下文学创作中的这一现象,作者的反讽意味不言而喻。《那青草覆盖的地方》写道:“单一的训练只能培养匠气。”作者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又有自己的看法,语言切中时弊。《有感于鲜花重放》写道:“鲜花,本应盛开,开到如云似锦,喷火蒸霞,然后按照自然规律落入大地,化作春泥,更育来者。鲜花,而需要重放,这是多么沉痛的悲剧!为什么当时不能开个畅快呢?为什么被当作毒草刈去,还要备受折磨呢?为什么这种施之于鲜花的虐行能够通行无阻呢?无阻到后来,不要说鲜花,连一瓣小叶芽儿也要放在显微镜下检验毒性,只有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这连珠炮似的发问,语气咄咄逼人,耿耿正气流溢于字里行间。虽见血,但不见锋芒。非大家气度做不到。正如涂光群评价:“宗璞其人别看外表文静,内心确似一团火,憎爱、是非热烈分明,追求理想不息。”{21}宗璞就是这样一位心底潜藏着巨大的生活热情,对于人生有着执著而纯粹的追求并且很有分寸的作家。她的散文如小溪的水潺潺地流过,但撞击堤岸的声音隐约可听;如春天的风轻轻飘过,但拥抱绿叶的吻痕依稀可见。能以柔性写出柔情,表现出她对生活的态度;能以温和写出温婉,呈现出她对人生的感悟;能以内敛写出内蕴,凸现出她对社会的看法。一种对社会有益的看法。这种深刻的看法能警醒社会、感动读者。她的散文承载了丰富的学养,同时也展示出学者宽广的视野和缜密的思维,她对问题的思考相当深刻,而且思考的结果,常常给人以启发。而这一切皆源自她“将学识、智慧与文化意蕴融为有深度的创作,给人以思想的冲击”{22}。

“真正属于文学的语言,应该是这样的:它就像专门伸向读者感应神经穴位的痒痒耙,只要它一上手,就能够把读者的诸种精神感觉给活蹦乱跳地抚摸出来。”{23}读她的文字,确有这样的感觉,让你在活蹦乱跳的新鲜意象群里恣情动容。这种语言的深刻表现力,拉动了散文创作朝着“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方向快速发展。

四、率真轻灵的诗意性

宗璞的散文语言蕴含理性思考。她以脉脉的抒情来表达对生活的向往和怀恋;她以谦谦的话语来表现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她以雅雅的画面来描述对自然的观照和欣赏;她以低低的倾诉来书写自己的渴望和追求;她以涓涓细语来滋润读者的心田与肺腑。这一切都使她的散文具有了耐读的审美意蕴,也给予了读者以较大的审美愉悦和享受。这“双赢”的秘诀就在率真轻灵的诗意挥洒。宗璞是率真的,当然是认真的,更在于是较真的。她坦诚地为人,执著地为文。追求自己的文与情在,言与诗行。如《哭小弟》是一篇悼念亡弟的抒情文章。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以情切入,以情融入。“感情,是赋予艺术作品以生命力的基因。”{24}不注重艺术技巧,也没有华丽的词语,运用最普通的文字、最普通的句式,来表述人物的亡故。一个“去了”,一个“不哭”,表面上只在平平淡淡的言说,一切都很节制。“宗璞是抑制和控驭情感的大家。从事创作用情难,把情感抑制和控驭在合理的范围则更难。”{25}作者没有呼天抢地、泪水涟涟。她把悲痛藏在胸间,把感情流在笔端。体现了一个知识女性应有的修养和处事的能力。“宗璞的散文是典型的知识女性的散文,浓浓的书香具有东方型的端庄、典雅之美,其感情真挚、深沉、朴素、细腻且有节制,做到了情感与理智的统一。”{26}然而就在这淡泊之中,在这节制的背后,作者一任率真的心灵驾驭轻灵的语言,在极为浓重的“哭”味中,最大限度地强化了情感的冲击力,突出了对英年早逝的痛惜,对壮志未酬的悲愤。“如果他有三次生命,他的多方面的才能和精力也是用不完的;可就这一辈子,也没有得以充分地发挥和施展。他病危弥留的时间很长,他那颗丹心,那颗让祖国飞起来的丹心,顽强地跳动,不肯停息。他不甘心!”宗璞的散文充满了一种要通过散文激活自己的灵性,通过灵性激活自己的思想的自觉追求。作者的文字表达竟能保持如此持久的激情张力和鲜活,心灵的自述如此充满诗意。“纯粹的散文从来就不是‘无诗意的。它和诗篇一样充满诗意,因而也和诗一样罕见。”{27}在创作中宗璞的散文确然充满了诗情和诗意。这样的情在散文家的心理发酵,这样的意在散文家的笔下酝酿,转而变成诗的呼唤。这样的文字用诗情浸润,简直就是诗的语言,起码也是散文诗,蕴着无尽的忧伤和哀愁,含着浓浓的诗性与诗意。“诗意即自由人生的展开,因此,真正的诗性也是悲悯与同情。”{28}的确,在宗璞散文中有不少像《哭小弟》这样的悼文,如追悼其父冯友兰以及很多前辈时贤的散文,都寄寓了悲悯与同情。“至亲无文”。但作者在她的诗性的叙述中,沉淀内心的情感,升腾理性的思想,浸满了一种历史的思考和深沉的感叹,使她的思考性文字同时表现出作者率真的品性,进而以诗的语言、诗的情感,再现小弟如诗的人生境界,也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作者语言的至高境界。诚如艾青所言:“好的散文,优美的散文,都带有诗的意境,形象丰富。”{29}

“生活的哲理思考,是散文的最高追求。”{30}哲理是创造诗意之本,而率真和轻灵是生发诗意的双翼。“所谓散文的诗意,既是指作品中一种诗的意境,也是指洋溢在全篇的诗一样的意趣、情调、韵味或笼罩在全篇的一种诗的氛围。”{31}“这里所说的氛围,是一种浸透了创作主体自身的情感色彩,因而具有浓郁抒情气氛的环境与背景。这种环境与背景由于有作家内在的情感力量为依托,因而总是呈现出纯真的诗情画意之美。”{32}宗璞凭借她的天赋,为了营造一种诗意的气氛,她多选择自然之物,如夹竹桃、二月兰、紫藤萝、丁香、榆叶梅、连翘、荷花、白玉兰、木槿、紫薇、美人蕉、玉簪花、银杏等为意象。宗璞的多篇散文都写到了水仙,如《在黄水仙的故乡》写道:“它很普通,绝不孤芳自赏,每一棵每一朵都很平淡。但是成为一大片时却那样活泼,那样欢乐,那样夺目,又那样朴素。”“对于宗璞而言,水仙的普通而又率真,平淡而又活泼的品性才是其关注点所在。”{33}犹如水仙一样,暗香浮动,清芳袭人,幽淡清雅。作者就是这样善于抓住那些鲜活而又富于生命力的意象,在动情地描写和诗意地叙述风格中,把自己的真诚、率真贯注其中。因为作者能敞开胸怀,以博大的胸襟拥抱岁月、生活、自然,并能以亲切的眼光和它们交流,富有一种强大的吸附力和亲切的牵引力。虽是散文的形态,实具诗美的风韵。让读者在她的所思所想中,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在独特的语言风格中,把自己的轻灵洒脱渗透其中。因为作者能浮想联翩,以生花的妙笔描写昨天、今天、明天,并能以亲切的话语和它们交谈,富有思想的张力,让读者在她的所爱所恨中,有所接触有所希望有所感奋。这二者说明什么呢?那就是理性的睿智光芒,诗性的哲理思辨。如《说虚构》里的一些话语:“虚构不是凭空的乱编,而是很难很难的创造。”“虚构需要基础,要有生活的源泉,有这源泉,才能蒸馏。”“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的了解,才有生活的源泉。虚构的第一要义,其来源,恰恰不是虚构,而是现实人生。”“只有生活是不够的。现实生活是无字天书,文化修养是有字人书,缺一不可。”“就实的方面说,读书得到知识。”“就虚的方面说,读书能帮助作者提高蒸馏人生的技术。”虚构是抽象的,但作者能把抽象的东西说得生动形象,并且富有逻辑思辨的色彩,更具有哲理的魅力。非大手笔做不到。宗璞确有她的高明之处和修养的深厚功力。语言渗入了一股简洁、典雅、诗意的气息,以至于平朴中出新奇,浅淡中有韵味。这应了刘锡庆的话:“韵味是一种隽永的情致,悠长的回味。有独至的性灵,又有独到的思索,自会有独特的韵味。”{34}

热爱生活,拥抱生活,激活灵感,激情表达。在率真的表现过程中,让理去浓化诗情,结果理带来了情的力度、情的张力。作家以哲学的思维同理性的体验自然亲和,有效地增强了散文语言的“纯朴雅致”的诗意美,大大提升了散文语言的品质和品位。

五、语气表达的灵活性

各种鲜活的生命原态、繁复的物象形态、复杂的意象动态,带给作家充满灵性的话语选择和充满灵活的话语形式,各种新鲜生动的句式营造、语词的组合推敲、修辞的筛选、跳荡灵动的节律的拼构,都已使作者散文文本显得别致、鲜活。但语气表达的灵活性,长期以来,少有研究,而这一点,更是作者散文语言特色的亮点之一,不容忽视。宗璞散文在语气表达的选用上,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句类语气。如《谁是主人翁》:“‘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现在我们的回答应该是:我们十二亿同胞!我们是吗?我们是主人翁吗?我们尽了多少义务,我们又有多少权利?铁马金戈中的歌声提醒我们,要做主人翁!要把这个答案做好。”这段话中,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四种句类语气都用到了,参差变化,灵活多样,尤其是问句用排比形式表现,语气一层加重一层,有助于揭示内涵的特指性。其二是心理语气,这一点往往很重要,它是作家“心灵渴望表白”的心理祈愿、心理运力、心理诗韵;它是作家内在精神在渴望自由挥洒中尽情舞蹈的抑扬顿挫的感觉。如《一年四季》:“我们的祖国给青年们安排了多好的学习生活啊!只管思索罢,只管钻研罢,好好让你的一年四季都燃烧着,发着光亮。回顾时感到收获的欢喜罢。只是千万不要忘记,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有着自己的不会被践踏的国家,而你的每一个一年四季,也都应该是为了祖国的将来啊。”这样晶莹的文字,如果不用心品读,你很难领悟作者用心写作时的那份感觉。而感觉是自然的,不是刻意创造出来的。感觉是一种性情方式的见解表达。而这种“见解”,除了文字的直白说明外,更重要的是靠心理语气的揭示、暗示、提示、警示。作者内心的起伏跳跃、冲撞跌宕,放任自流地随情感的张扬而彰显;作者心灵的如沐春风、快意如画,润物无声地随思想的静默而内敛。一切是那样的自然而轻松,一切源自心灵负荷的变化而变化,或褒或贬,或憎或爱,或宣泄、或呐喊、或倾诉、或絮语,都恰到好处地借助于内心话语语气的有张有弛、或高或低地表达。作者对青年自学者殷殷期望乃至谆谆告诫,都是在这样表达中自然流露,把语气表达和行文语势有机地结合,从而又使语言显出了神情、神韵和神力。

语气表达的调节,不仅是形式方面,更重要的是作者内在情感的跃动和调整。它酝酿和发酵了作家的散文语言特色。

六、意象生成的倾向性

由于宗璞受到清淡的家庭生活、淳朴的成长环境、美学情趣和创作理念的影响,诱发其心理情愫的外化。她的散文中映现视野的物象很多,但“花卉”写得最多,如文前已提到的夹竹桃等,还有串红、月季、野菊、樱花、桃花、槐花、杏花、桂花、浮萍、蔷薇花、茉莉花、勿忘我、金银花、迎春花、海棠花、石榴花、木香花、太阳花、野杜鹃、小喇叭花等。奇怪的是作者笔下未写到娇气的兰花、富丽的牡丹、名贵的晚香玉。可偏偏描写了众多的普普通通的花,如傲骨的梅花、淡泊的水仙、喜静的玉簪花、朴实的木香花、低调的木槿花、适应力强的美人蕉、土气而又野性的二月兰等;甚至是一些野花,如不知名的小黄花、野花儿。作者将其情感和情趣渗透到物象后,这些平平常常的物象,便上升为特殊的意象。意象,即作家主观情感与某种外在的物象相契合,通过语言文字的描写而呈现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作家的风格。有无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作者个人的意象群。“意象”是作家创作的“情结”。它具有丰富的内蕴,可以触动、引发读者的想象,从而借助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补缀和延续作品中呈现出来的艺术境界,也为读者提供了休憩心灵的空间。意象是建构意境的建筑材料。宗璞钟情于此,倾向那些带有泥土气息的朴素的花卉描写,可以淡化议论成分、强化抒情意识、柔化读者心灵,适于表现作者纯朴的情感、雅致的情趣,使得语言质朴、隽永、意真。而语汇、意象的适当调色和搭配有助于造就纯朴雅致的语言风格。

综上几个方面的探讨可以看出,宗璞散文的语言特色不仅是鲜明的,而且具有不同于众的独特品格。而每一个方面都从某一独特的层面显露出宗璞散文语言的特点。当他们共同糅合、打造,就成为宗璞散文“纯朴雅致”的语言特色潜在成因的集体担当,并整合成为只属于作者散文创作的一种独特面,呈示了作者散文创作上的特殊的美学追求,昭示了作者散文创作上独特的创新精神。这种美学追求、勇于创新的精神,再加上女性个人化的特殊视点、感受、经验、洞察力和想象力,都使她在大胆探索中形成自己颇具特色的创作风貌,特别是散文语言特色的提炼凝结,可谓用心酝酿、诚心经营、苦心收藏、潜心打造,并在不断地创作实践中被坚持、被彰显、被张扬。这在当代散文作家中,是常常被提及的。因为她的人生经历的特别,文化素养的特殊,铸就了作者的“诗心画语”,展示了她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高雅的情调,酿出了她特出的散文“诗”的韵味。“韵味实际就是隐藏在散文作品中作者的心性、作者的思维惯性。韵味存在于作品的个性当中。它不单纯是语言形式的问题,但要通过语言形式去感知,而且更要通过表面的语言去感知其中的言外之意。”{35}我们在揣摩这“言外之意”,无形中会敬佩作者人格的高尚、思想的精辟、思维的敏捷、笔力的浑厚。“散文的魅力说到底,乃是一种人格魅力的直呈,主体的境界决定着散文的境界。”{36}现在回过头来,再读其散文,品其语言,得到的不仅仅是视觉享受——一枝枝“文竹”、一段段“翠绿”,更给读者带来感受的清幽和淡雅、精神的陶冶和濡染、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吴延生,淮阴工学院人文系副教授。

①李万武.梁衡散文语言的审美品性[J].文学评论,1998.(5).

②{15}雷达.文学的青春[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281.219.

③汪文顶.无声的河流——现代散文论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3.5.

④{18}杜福磊.散文美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44.75.

⑤于君.散文讲稿[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3.28.

⑥秦牧.语林采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115.

⑦马云.中国现代散文的情感与交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244.

⑧尤廉.文艺鉴赏50法[M].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188.

⑨方遒.散文学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60-161.

⑩李景江,王树海.文学写作艺术[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83.

{11}马加.谈文学的语言[J].作家谈创作(上)[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375.

{12}杨安翔.现代散文话语形态与审美[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1.

{13}张岚.本土视阈下的百年中国女性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1.

{14}张国俊.艺术散文创作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19.

{16}{17}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下卷)[M].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52-153.150.

{19}{35}陈亚丽.文海晚晴—20世纪末老生代散文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61-62.

{20}戴锦华.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2.

{21}涂光群.五十年文坛亲历记[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253.

{22}李晓虹.二十世纪散文文体发展及其文化蕴含[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2).

{23}李万武.审美与功利的纠缠[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306.

{24}傅德岷.散文艺术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97.

{25}何西来.宗璞优雅风格论[J].文学评论,2004(1).

{26}路善全.20世纪中国文学风貌十二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06.

{27}[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75.

{28}胡晓明.(诗意地栖居)编者的话[J].夏中义.大学新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95.

{29}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33.

{30}段建军,李伟.新散文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64.

{31}黄济华.当代文学审鉴卮言[M].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74.

{32}王喜绒.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96.

{33}刘思谦郭力杨珺.女性生命的潮汐——二十世纪九

十年代女性散文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277.

{34}刘锡庆.散文新思维[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8.

{36}雷达.再谈散文[J].阎晶明.飞翔的思想——从《雷达散文》感知灵性[N].光明日报(文化周刊),2004.4.27.

参考文献:

[1]文中文本引用源自《宗璞散文全编》(1951-2001),北京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语言特色宗璞
读宗璞《报秋》,学借物喻理
走进书里瞧一瞧
宗璞:喷发英武正气
基于商务英语语言特色的翻译技巧研究
弗洛伊德早期绘画语言特色
浅谈商务英语的文本特征及翻译策略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我与宗璞大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