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马

2009-07-27 07:31
西部大开发 2009年6期
关键词:魏晋匈奴太子

[大夏·石刻]

[高200厘米长255厘米]大夏真兴六年(424年)雕琢,原立于西安市长安区查家寨。于1963年移存入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

石马体格雄健、昂首直立,耳朵已残缺,前腿并直,后腿微屈。为了保持作品的完整性,马的前后腿部空间没有通透,其雕刻手法简练凝重,造型质朴古拙,更显战马的刚劲有力。通过马前腿屏壁上的、题有“大夏真兴六年岁在甲子夏五月辛酉”、“大将军”等依稀可辨的铭文,确凿表明该石马为魏晋时期的大夏(407~431年)国的作品。石马造型与陕西茂陵霍去病墓前的石刻“马踏匈奴”及其形似,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明确大夏纪年的珍贵民族文物。据《晋书》记载,大夏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族铁弗(意为匈奴父、鲜卑母之裔)部首领赫连勃勃所建,只存在了25年。因此,大夏留存后世的文物遗存极罕见,这件石刻马也就显得尤为珍贵。

大夏国的创立者赫连勃勃(407~425年在位),本名是刘勃勃,字屈孑(jie,音杰)。刘勃勃的祖先与五胡乱华的刘渊(304年举兵反晋,创立匈奴前赵政权,304~310年在位)同为匈奴族人。他骁勇善战,后受北魏(386~534年)攻击被迫投归后秦(384~417年),后秦主姚兴(羌族,394~416年在位)对他很器重,委以要职,后命其为安远将军,406年使其镇朔方(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西北)。407年五月,刘勃勃就吞并后秦军,拥兵数万,于六月称大夏天王、大单于。大夏风翔元年(413年)三月,刘勃勃认为其祖从母姓为刘,非礼,故改姓赫连,意为美好盛大与天相连。发民夫十万,开始营建大夏国的都城统万(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其寓“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并设置百官、衙署,建立健全国家制度,图谋发展。417年东晋(317~420年)围长安,后秦末主姚泓(416~417年在位)投降国亡。年底,赫连勃勃乘东晋大军东归之机,调兵遣将,直趋关中。次年11月占领长安,随后便在长安称帝,“真兴”是赫连勃勃称帝后的第一个年号。他留太子赫连璜(gui,音意同“瑰”)镇守长安,兼“领大将军、雍州牧、录南台尚书”等;自己仍回统万城,以防北魏侵袭。真兴六年(424年),赫连勃勃欲废长立幼,重新任命太子。太子赫连璜闻讯后,在长安反叛。赫连勃勃就派遣次子太原公赫连昌袭杀太子,赫连璜被其弟战败而死,太子之位随即被赫连昌接任。大夏石马的出土处曾是赫连勃勃的太子赫连璜陵墓前的遗物。

在墓前立战马石像来表彰墓主人战功的习惯,至少在西汉就已形成。魏晋时期,骑兵已经被完全取代传统的步兵,成为战场厮杀的主力军。其中,马镫与马铠甲的普遍被采用,使得曾叱咤风雨的重装骑兵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在马镫还未被发明之前,骑马是件十分辛苦的事。当马飞奔或腾越时,骑马者必须靠着大腿的力量,夹牢马身,同时手紧抓马具才能避免被摔下:在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出土的秦陶鞍马身上的马具齐备,但就是没有马镫的影子。中国有据可考的马镫,最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后,扩散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继而在欧亚大草原上的广泛传播。最初的原始马镫只有单独的一个,仅是提供骑马者上马之用,垂系马鞍的革带也很短。之后,古人又通过改良,在原始马镫的基础上,制作出真正意义上的双马镫。马镫的产生和使用,标志着现代骑马所必备的乘用马具的完备,因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此外,尽管我们在秦始皇陵铠甲坑就首次出土了唯一一件秦代石质马甲,该马甲由颈甲,护胸、身甲、搭后等部分组成。印证了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了保护驾驶战车驷马的马铠甲的记载。但只是到了魏晋时期,交战的对阵双方才开始普遍大规模装备被世人称为“铁骑”的、人马都披甲重装骑兵。

在我们鉴赏这件稀世的大夏石马时,联想起魏晋时期,胡骑铁马在这块土地上所演绎过的“朔气传金柝(tuo,音拓,打更的梆子),寒光照铁衣”的情景,身感肃杀之寒气;同时,也不免对同时代涌现的诸如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花木兰,而心中由生敬佩之感慨。

猜你喜欢
魏晋匈奴太子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砖反映的丝路文化
医学专业“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与思考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汉字奇遇记
汉字奇遇记
魏晋风骨养万世
义退匈奴兵
《太子湾的春天》摄影
飞将军抗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