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开路 遇“水”搭桥

2009-07-28 05:56梁娟华
中小学德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资源库品德教学资源

梁娟华

面对新的德育课程改革,一些农村教师觉得新课程更适应城里的学生,因为要上好品德课,搜集资料、开展调查实践是非常重要的,而完成这些要求的前提是拥有电脑、打印机等现代设施,可这些条件农村家庭是不具备的。他们认为新课程理念是先进的,但在农村的可行性较低,农村“贫瘠”的课程资源,使许多好的教学设计无法落实,先进的教学理念无法有效实施。

难道农村真的就没有课程资源吗?如果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农村学生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文化资源等等。我们的小学品德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主要源泉,难道这么多有意义的资源不能成为农村品德课堂上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吗?我们说,师生既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客体和对象,师生是教学资源开发的共同体。教学资源的开发不仅存在于教学前师生的收集,还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存在于课堂的教学情境和生生互动及师生互动之中。农村是小学品德教学的一个重要阵地,对于这个特殊教学场,课程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不能为“开发而开发”,打着开发资源的招牌“作秀”。对于农村教师而言,开发课程资源,必须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只有立足农村才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出发点与归宿。

一、开“源”建“库”

陶行知先生说:“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

育应为生活服务。农村孩子的生活拥有自己独特的存在形式和文化底蕴。如果将品德教学与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融、整合,开“源”建“库”,转化为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拓展到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融入社会,让学生投入到绚丽多彩的农村现实生活中去熏陶情感,发展品德,那我们的品德课程将充满生命力,充满活力。

1.开“源”: 农村生活资源丰富,有天然的“植物园”,数不清的植物;有天然的“动物园”,种类繁多的动物;有天然的大“操场”,可以自由自在地嬉戏;有勤劳能干的劳动人民……这些农村独特的资源是城市无法比拟的。因此,教师应当发挥农村的优势,开发身边的资源,引导学生关心农村的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社会资源、民风民俗资源、游戏资源、民间工艺品制作资源、生产劳动资源……农村生活是品德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应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农村生活。

2.建“库”:广阔的农村生活资源为品德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将这些素材建立资源库,可以使教学及时获取有用的资源并应用到品德课教学中,而且体系化的资料库检索快捷,应用方便。如:

人力资源库:有一技之长的家长,种瓜(菜)能手、懂修车的、开车的、厨师……

环境资源库:农村的一草一木,清清的河流、绿绿的树林、飞翔的白鹭……

社会资源库:家乡的历史、社会活动,农村集会、蔬菜大棚、养鸡场……

民风民俗资源库:清明祭祖、端午节龙船大会、新年唱大戏、中秋做月饼……

学生游戏资源库:“老鹰抓小鸡”“造房子”“石头剪子布”“打弹子”及放风筝、钓鱼、抓知了和蛐蛐……

民间工艺品制作库:剪纸、折纸、编织、编中国结……

生产劳动资源库:茶叶炒制、桃李栽培、猪粪处理、酶干菜制作、豆腐制作、饲养猪(牛、羊等)、农田的耕作……

开“源”建“库”后,教学需要时教师就可以在建立的资源库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将教学与学生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联系起来。如《家乡新变化》一课,学生采访了解了农村的过去,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农家小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一个个养鸡场、蔬菜大棚带来的经济效益;一台台先进的机器挺进农村等等。感受今日农村的飞速发展后,再引导学生畅想未来,为家乡设计蓝图。如上《家庭收支知多少》一课,教师抓住农村所特有的田间、菜园子等资源,让学生走进农间田头,帮助父母拔草、插秧,了解父母在农田中的投入和收获,通过农田生活实践感受父母挣钱的不易。

二、适时运用

教师课前开发的课程资源,如果不是基于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教学的重点、思维的开拓点,并将这些资源在教学中适时运用,则教学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老师运用课程资源的时机就显得非常重要。

1.运用在学习的兴奋点上。杭州市余杭区俞李老师上《多彩的服饰》一课时,在教学设计中开发了一个教学资源——盘扣。当学生正对中国旗袍的魅力充满兴趣时,教师就在学生这个学习的兴奋点上,将事先收集到的旗袍的盘扣分发给四人小组,学生边欣赏美丽的盘扣边给其取好听的名字,如葫芦扣、蝴蝶扣、琵琶扣、棒棒糖扣等,此时的学生异常活跃,充分发挥想象,主动地探究学习。教师开发的资源用在学习的兴奋点上,实现了学用结合和知识的迁移,学生从旗袍盘扣的独特美中进一步感受到中国民族服饰旗袍的独特美。

2.运用在教学的重点上。同样是《多彩的服饰》一课,俞李老师为教学开发的第二个教学资源——阿拉伯人长袍的妙处的文字资料,就出现在教学的重点——服饰与生活环境密切相联系这个点上。老师先让学生为沙漠地区的人设计一件日常服装,学生讨论热烈,大部分认为衣服越短越凉快。此时,教师让四人小组拿出抽屉里关于阿拉伯长袍妙处的文字资料。教师提供的资料与学生原有认知发生碰撞,通过学习,学生脸上洋溢着获得新知的快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服饰与生活环境密切相联系”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3.运用在思维的开拓点上。如教学《退一步海阔天空》时,执教教师准备了一块农村常见的泥巴作为教学资源,用泥巴来形容学生所遇到的烦恼。怎样去掉手上的泥巴这一实践活动吸引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中教师用开发的泥巴让学生以主体的姿态实践体验,去听、去看、去做、去闻其声,见其形,从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开拓。当学生看到急着用手把这团泥巴擦干净,结果越擦越脏时,会感悟到: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不能急躁,否则烦恼增加;当看到用水洗,手干净了时,会感悟到:做一些高兴的事可以走出糟糕心境,不愉快的事会渐渐消失;当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湿泥巴变成干泥巴时,会感悟到:时间能让烦恼渐渐淡去……

三、“等候时间”

我们的老师喜欢在当堂课中布置下一节课学生要收集的资料,但农村学生往往没有能力,也没有条件在短时间里收集到课程所需要的资源。即使在教师的一再催促、提醒下,学生收集资料的积极性、收集的效果往往无法达到教师的愿望。为此,我区农村小学现在正在打破这种收集资料的模式,使用“等候时间”的收集模式,帮助学生开发资源,从原来给学生二、三天的收集时间增加到十天、半个月甚至是半个学期。如在开学初就将这一个学期的课前资料收集内容全部告之学生,让学生提前收集,教师只在上每一个单元前提醒学生所需要收集的资料要点,每堂课前提示学生收集的内容。通过“使用等候时间”的收集模式,学生开发的课程资源丰富了,农村的品德课堂出现了以下有意义的变化:⑴大部分学生能收集到比较详尽的课程资源;⑵上课自愿回答问题的多了,拒绝或者随意回答问题的情况大大减少;⑶学生会更理性、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了;⑷学生会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加以评论,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增加,课堂气氛活跃;⑸学生在评论中更自信,并且会提出更多的问题、作出更有建设性的回答;⑹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加强,对品德课的兴趣更浓厚了。

(作者单位:杭州西溪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王清平

猜你喜欢
资源库品德教学资源
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之浅见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高专护理教学资源库建设浅谈
构建可持续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若干思考①
数控加工专业资源库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