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金书 祝瑞洪 庞 迅 张峥嵘
摘 要:西津渡历史街区成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汇点,使得西津渡人能够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中进行比较和选择,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和思路,并培养了对不同文化的“兼容性”特征。这种多元、兼容文化反映在这个地区的建筑上,使整个历史街区的建筑形式呈现出多元建筑文化相互融合的特征。
关键词:西津渡历史街区;建筑风格;建筑文化
Abstract: Xijin Ferry historical street has become the meeting poi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which enables the residents here able to carry out comparison and selection in an environment embodying diversified cultures. They have relatively broad horizon and thought and the “tolerance” to different cultures is cultivated. Reflected in the buildings of this area, the diversified and compatible culture make the buildings of the whole historical street show the integrated feature of diversified architectural culture.
Key words: Xijin Ferry historical street;architectural style;architectur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6-39(6)
这个街区沉寂很久,一经发现便誉满九州,被中国著名保护专家罗哲文先生称为“中国古渡博物馆”的镇江市西津渡历史街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凝聚、融合、碰撞的一个缩影,是一千多年来中西建筑艺术的选择、承续和凝固,是吴楚文化和南北地域文化交融后的沉淀。近几年来,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专家学者频频光顾,他们绝不是趋附时尚的单纯旅游,而更多的是在追求一种文化的深度,并希望从这种文化的浸润中体验朴素的民族精神的回归,同时在建筑艺术殿堂的徜徉中使心灵得到愉悦。正因为西津渡历史街区具有高品位的历史、文化价值,所以虽迟迟被外界认识,却能后来居上。
近几年,西津渡在全国的影响逐渐扩大,与我们大力实施西津渡品牌战略的做法密不可分。从1998年起,承担西津渡历史街区的保护者,除了对西津渡街区硬件设施的修复和保护做到了“修旧如故”和实施连续投入外,对其所蕴含的建筑艺术成就和津渡历史文化内涵进行了大量的挖掘和整理,出版了“西津渡系列文化丛书”和图书画册,但这还远远不够。许多专家学者参观完西津渡历史街区后,愈发觉得西津渡街区是一座挖掘不尽的建筑文化艺术宝库:过街石塔的巧妙构思,墙角“拐弯抹角”的以人为本,跑马楼四通的美观实用,都给他们留下了独特的鉴赏和深刻的领悟。
近代西津渡历史街区的建筑艺术文化,有一个特点,我们对它拥有的资料越丰富,了解得越透彻,思考得越是深沉与持久,它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惊奇和兴趣就越是历久而弥新,这就是西津渡建筑文化多元性的魅力所在。
一
从唐代开始,西津渡从一个不知名的渡口发展为一个水路发达、商贾云集的沿江商埠,服务于军事政治、商旅客货;也是皇家驿道,运送官差、皇粮国税的地方。由此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早在开埠以前,镇江西津渡就以长江和运河为通道,与内地的商品集散中综合了来自中国国内各地的文化,是一个“四方杂处”的地区。由于西津渡历史街区的兴起是与江南鱼米之乡的手工业、商业及水路运输分不开的,故早在开埠前便带有明显的商业特征,外加镇江离封建社会皇都较远,开埠前从未作过行政中心,官场势力影响相对较少,因此作为镇江一个地区的西津渡街区处于传统文化的边缘,比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随着镇江的开埠,西方列强在西津渡地区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租界区和外国领事馆区,西津渡历史街区又处于另一种文化——西方文化的边缘,而且这些西方文化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于是西津渡历史街区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汇点。从此西津渡历史街区的文化既是“四方杂处”,又加上了“华洋杂处”。这种文化的“边缘性”使得西津渡人能够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中进行比较和选择,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和思路,并培养了对不同文化的“兼容性”特征。这种多元、兼容文化反映在这个地区的建筑上,使整个历史街区的建筑形式呈现出多元建筑文化相互融合的特征。
1.多元的建筑风格
(1)富丽堂皇的西方古典式的领事馆办公楼等建筑。例如英国领事馆主楼和工部局旧址的建筑风格为“东印度式”,房的围廊由连续的券拱组成,下口用透空的陶瓷西洋柱式的围栏,整个建筑充分体现一种严格按照比例,均匀布局的特点。另外位于伯先路的蒋怀仁诊所旧址和屠家骅公所旧址等建筑,外部装饰都比较张扬,外表富丽堂皇,过度的装饰,追求强烈的感官享受。
(2)古色古香的传统商业楼群、会馆。例如伯先路上“广肇公所”建于光绪卅三年(1907年),由广东人卓翼堂主持建造,是一座中式建筑的广东会馆,朝西的大门石横额上刻有“广肇公所”四字,为民国时期前护川都督陈燏所书,大门的砖石上刻有非常精细的浮雕。
(3)借鉴西洋风格的混合式大楼。例如位于京几路80号的镇江老邮局旧址;位于长江路207号的原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这些建筑以表现中国精神和特色为宗旨,借鉴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元素,吸取了西方建筑的精华,掀起了中国现代建筑史上传统复兴的新思潮。
(4)江南传统院落式民宅。例如,小码头街上西“长安里”,这是曾在镇江英国领事馆、镇江海关任职的清末洋行买办徐宽宏花巨资建造的。这组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由40多幢三合院组成。如今当我们信步穿行在徐家一条条的巷道,或徜徉于徐家普普通通的庭院,首先感到惊异的是它们规划严格、井然有序、层次清晰、界定分明,呈现出古老家族中的规则与次序。如果依照这些规例的路线在房子里走一走,便会生动地感知到昔日生活中的节律、庄重与尊严。
(5)中西结合的建筑。例如位于宝盖路127号上的真道堂是由基督教牧师王泰真等人兴建的,该教堂的建筑形制与一般基督教堂不同,很有特色。其他基督教堂一般都使用西洋式的瓦楞黑铁皮攒尖顶,而真道堂则采用了中国古典建筑形式的“歇山式”大屋顶,四面出檐,四檐角昂翘飞出,屋面覆盖灰小瓦,矮正脊,四戗脊,垂脊上原置有涂各种色彩形象生动的仙人走兽饰件(在‘文革中被砸毁),墙体青砖叠砌。而门窗却皆为西方教堂流行的尖拱形制。教堂内水磨花石子地面,石灰抹面平顶天花。南端建有讲台,两侧分别为一雕刻圆形石柱装饰。很显然,真道堂的建筑完全是中西混合体。还有位于京畿路上的原慈善机构中国红十字会江苏分会的遗址,西边是西式建筑,而东面是典型的传统建筑,院内还建有中国传统的凉亭。
2.多元的建筑形制。街区内既有以三间二厢为一进,三间房二厢房一面墙为形制的三合院;也有以四面由房子围合,一般前后二进,两边厢房为形制的四合院。既有徽派民居特色,又有江南水乡民居风韵。中式建筑一般为联排多进式,房屋的进数一般以一、三、五、七单数为多,因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这些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式较为敦实厚重,淡雅质朴、住宅的大门一般位于宅院东南角的“巽”位上,经济比较富有的住宅,进入大门以后有一堵照壁,上面刻饰有丰富的砖雕内容。
街区内,西式建筑的形式是自由式的,整个建筑群落不要求对称,不讲究轴线,自由发展。例如原英国领事馆的办公楼。地点各异,每幢建筑都以构图严密的单体建筑为中心。京畿路上的原蒋怀仁诊所,原屠家骅公馆等西方建筑也是如此,它们都因地形而定,不强调对称,只强调建筑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追求层次和深度的变化。
3.多元的建筑材料
(1)西津渡历史街区的中式建筑,继承传统地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的承载结构,外部墙面用青砖或断青砖砌成清水墙,内墙用石灰粉刷,地面用大方砖铺设,建筑用砂浆,考究的建筑用石灰糯米汁灰浆,一般建筑用石灰掺灶膛内的草木灰作灰浆。铁件在中式建筑中用得很少,一般用于墙的外部作为扣件,一根铁栓贯穿墙内外,一是为了加固、二是有装饰之功能。石料一般用于门窗的过门过窗,院子和街道的铺设也多用青石、花岗岩等石料。中式建筑的油漆有很多是用国产的国漆做原料,需要在梅雨季节施工,该漆漆好后显黑色,以后越用越红。
(2)西津渡历史街区的西式建筑,以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建筑为中心,建筑思想体现“以神为中心”,“中国建筑是人住的房子,西方建筑更像是神的殿堂。”西方建筑在制服自然精神的要求下,将建筑元素——石材,充分打造、垫灰叠物。古希腊工匠曾将每块石面磨平,克服支点不匀的弊端,以期达到永世不毁的目标。这些建筑思想反映在西津渡历史街区西式建筑的建筑材料上,均以石头、砖、铁件作为建筑承重使力结构。这些材料大都经过磨平的工序,水泥、玻璃、钢铁已成为这些建筑的常用材料。
4.多元的建筑结构
(1)西津渡历史街区的中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框架是支撑整个建筑的主体,无论哪一面墙,均不承重。框架结构的排山主要是以抬梁式构架为主,例如救生会、观音洞的排山,这种形式是屋瓦铺设于椽上,椽上有薄旺砖架于檩上,檩承于梁上,梁承受整个屋顶的重量,再传到木柱上,这是一种节省室内竖柱的方法,这些柱子的下口都垫有石鼓。木结构扣榫咬口,相当牢固,如遇自然灾害,墙体倒塌,而木结构屋架却安然无恙。历史街区还有许多宗教园林建筑,例如超岸寺、铁柱宫、小山楼和新修的蒜山游园。
(2)西津渡历史街区上的许多西式建筑以砖木混合结构为主,有的建筑没有中国式的木框架,墙壁一定要承重,并且许多建筑都使用了券拱结构,门和窗的过渡都建成各种弧度的圈拱。大跨度的拱券使用,大大改进了建筑的受力状态,创造出券柱式和叠柱式的多层建筑形式。许多柱子已从承重构件演化成装饰的壁柱。例如“原领事馆区内的五幢西式建筑,有四幢是仿歌特式风格,”这些建筑在罗马式拱券的基础上改用了矢状券的框架结构,从而减少了侧推力。
5.多元的建筑屋顶
(1)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西津渡街区的传统建筑屋顶有双坡面、歇山、硬山、悬山等结构。这些建筑的屋面一般都做有明显的曲线,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平缓,这样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在歇山顶的建筑中,屋檐都有意做成微微地向两侧升高,特别是屋角部分,做成明显的起翘,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的材料单一,屋面用蝴蝶瓦(小青瓦)作为建筑材料,瓦头一般采用传统的吉祥物作为图案。
(2)西式建筑屋顶。西式建筑屋顶采用了瓦楞铁皮坡度的屋顶,上面开设了天窗,既美观又透气、透光,有的屋顶上还建造了壁炉烟道,这和中式建筑的马头墙一样,成为这些建筑的符号。西式建筑屋材料多样,有洋瓦、鱼鳞瓦、瓦楞铁皮瓦。
(3)中西结合的屋顶。西津渡街区的建筑屋顶还有四坡(四阿)水大屋顶。例如位于小码头街“德安里”的原“春生和包子店”的旧址。屋面用料不是西式铁皮瓦楞,也不是预制的水泥平瓦,全部用“蝴蝶瓦”(小瓦)盖顶,与后进的人字头(硬山)小瓦屋顶相和谐。
6.多元的建筑内外装饰
(1)中式民居传统建筑的色彩一般是粉墙黛瓦,或者是清水砖墙,内部装饰精美、经济实用。每幢建筑的山墙上口都有马头墙,既具有防火防风功能,又美化了天际空间。在传统住宅群的通道里,宽度一般都在2米左右,既不便大件或长物件搬运,也影响行人视线,为了使巷口空间扩大,古代工匠采取了“以人为本”的手法,建筑时,将距地面2米高左右的墙角抹去磨平,建筑上称此工艺叫“磨角”,这也反映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智慧和创造力,俗语中的“转弯抹角”源出于此。目前,小码头街上的西长安里即有多处的“磨角”工艺。中国传统建筑的外部窗子又少且小,窗洞下增加斜坡度窗台,上口增加窗楣,但却在内部的门窗上大做文章,尤其是正屋的正面,均用木质隔扇装修,制成屏门和格子窗,上面雕刻着各式各样精美的图案,例如“广肇公所”的建筑院子里木构件上有许多文字和图案,雕梁画栋,因年代久远沾满了岁月的风尘,而失去了曾经可能十分炫目的色彩,但其韵味仍在。中国传统建筑堂屋地面,考究的做法是用坛子反盖在地下,上面用罗地砖铺设,房间一般铺设杉木地板,地板下口有地垄,外墙留有通风口,便于通风散潮。
(2)西式建筑的外部装饰都比较张扬,外表富丽堂皇,内部装饰豪华、环境协调。例如,领事馆内的两幢美国基督教浸礼会牧师马里德,郭怀义住宅,建于1915年,坐北朝南,整体两层,局面三层,两幢均用青砖清水砌筑,夹以红砖饰门窗齐线,正面皆有古典西洋立柱。屋面用人字形铁皮瓦椤铺设,并竖有天窗(镇江人称老虎窗),该两幢建筑的外墙墙脚地基也相当考究,外表用红砖饰以线条,地垄规整,讲究通风,高近2米,貌似地下仓库。
西式建筑的内部,通常把起居室和客厅作为整幢建筑的重点,是最豪华、最宽敞、最明亮的地方,房子饰以天花,四边用石膏嵌线,墙上贴有墙纸,地上铺着几何花纹的马赛克地砖,窗户上配有各种色彩花纹的玻璃,客厅里一般装有硕大吊灯,有烤火的壁炉。这是实用兼装饰的陈设。西式建筑的卧室则比较隐蔽,一般设在楼上,室内的装饰一般用油画、地毯、雕塑等元素组成,色调注重整体环境的协调。
7.多元的建筑细节
(1)各种各样的门。古街上有五道券门,从古街的东端走进,第一道券门门额上书“西津渡街”四个大字,这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为西津渡古街题写的匾额墨宝,券门的背面的石刻匾额是用秦篆写的“吴楚要津”,古街上竖立着另外四道券门。二道券门门额上写有两句佛教语言:“同登觉路”“共渡慈航”,另外二道门额上还写有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话“飞阁流丹”“层峦耸翠”。 这五道券门在山坡上下相隔相连,错落有致,独具一格,布局合理。步入一道券门仿佛就进入一片天地、一段时空,身临其境,用心回味,仿佛漫步在一座天然博物馆里一个个展区。既增添了宗教文化的神秘色彩,也给过江旅客进一步提供了精神上的安全保障,体现了津渡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完美融合,呈现了出世与入世的和谐关系。
(2)各种各样的窗。在街区古建筑的木门窗的制作中,工匠们不仅保证了木门窗结构与建筑外观相协调,而且还保证了室内装饰的丰富和随意。木门窗作为街区古建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功能性和装饰性相辅相成。制作这些木门窗的工匠,一边小心翼翼地拆解着门窗的榫卯结构,一面娓娓讲述雕刻在门窗上的故事,将民俗风情、神话传说、吉神图案等,栩栩如生地呈现给广大游客。他们把这种行为演变为生活的乐趣,同时在向世人展示着生活的信心。
(3)各种各样的雕刻。在西津渡街区的建筑里,映入眼帘的便看到无所不在的雕刻艺术。位于小码头街利群巷的集雅斋四合院中,所有的门楼、花窗、格门、樘板,几乎无处不雕,各类木雕、砖雕、灰雕,可谓无雕不精。这些雕刻的内容更有深刻的价值。雕刻的题材,一方面是民间熟悉的神话传说和戏剧故事,一方面是民间广泛使用的谐音图像。这些寄寓着企望富贵、健康、好运、平安的形象,全都化做优美与精致的雕刻,在大门的门楼上,四面相通的骑楼间,密密实实地布满了所有的空间。
8.多元的景观园林建筑
(1)各种各样的亭。亭是西津渡历史街区古典建筑艺术中隽永,极具魅力,而又丰富多彩的一种建筑形式。街区内各种各样的亭随处可见。从亭的造型形式来分,如果以有无围护结构装修为准绳的话,那么亭的造型就可以分为两大类:开敞的称为“凉亭”,装有槁扇的称为“暖亭”。而从建筑形态的完整性来看,又可分成“亭”和“半亭”。从亭的平面形态来看,大部分以多种简单的几何形态为最多,如正方形、矩形、圆形、正六边形等。从亭的屋顶形式来看,这是西津渡历史街区古典建筑屋顶的荟萃。亭的屋顶,以各种攒尖顶最为常见,如园攒尖(云台山北麓的圆亭)、方攒尖(京江亭)等。有带正脊的屋顶,如歇山顶(待渡亭、来烟榭)、庑山顶(云台山北麓最下面的八角亭)等。从亭的用途性质来看,有路亭(云台山北麓的三座亭)、廊亭(二翁亭)、桥亭(香雪亭)、钟亭(救生会西侧的亭)、纪念亭(算亭)、流杯亭(救生会东侧的静观亭)等。亭的造型丰富生动,灵活多样,尽管它是西津渡历史街区中较小的一种建筑类型,但它却是“殚土木之功,穷造型之巧”,是街区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各种各样的廊。从长江路西入口进入蒜山游园,一道弯曲的长廊赫然在目,它们经造园艺术家的神奇安排,能工巧匠的鬼斧神工,将天工与人巧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景物环境——曲径通幽。游园的长廊迂回曲折,半廊、全廊、半透、全透的手法,使单调的长廊得到暂歇和变化,其立意是要为人们营造一个幽静的环境,通过曲折多变的长廊,蜿蜒的小径使人们从烦乱嘈杂的环境进入幽静之处。又如西津雅苑的建筑平面形式多样,楼廊亭轩立体造型变化多端,特别是园内一庭院,朝西部分建成了两面透空的长廊,中部建有一廊亭,将长廊分为二段,使长长的游廊有了暂歇和变化。
建造各式长廊,除了营造环境的功能外,它还有连接场景,有天堑变通途的作用,例如从观音洞二楼,顺着围廊,可以爬到观音洞的最高点。从这儿可以望到长江的内江和大部分西津渡古街的场景。为了使整个展览连成一片,我们在原悬岩上制作了过山栈道长廊,使佛教的观音洞和道教的铁柱宫连成一片。
(3)各种各样的设置和围墙。中式建筑对外封闭,对内开放,反映严格的宗法思想,例如伯先路上的广肇公所,大门外墙五开间的墙上设有一扇窗子,整个住宅四边墙上的窗子都很小,这主要是中国传统住宅的对外封闭性的文化心理和“暗能藏财”的习俗在起作用。加之当时社会也确实非常混乱,坚固的高宅大院也起了防护的作用。
西方建筑周围也建有花园,例如,原英国领事馆就是一座大的花园建筑群,但西方的园林花园与中国传统园林不同,它们强调对称、平直方正,不取自然形态,用黄杨、冬青等植物组成几何形状图案,园内设置、雕塑、喷泉、金属路灯,广场漫步道等园林设施元素,使它们有机的统一。围墙一般用透空的铁栅栏建成,形成开放式的布局。
二
西津渡历史街区的建筑到了近代,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地方特色,这些特色不论是居住在街上的本地人还是来街上的外地人都能感觉到。它与当时西津渡人的社会心态、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紧紧相关,反过来它更是近代镇江特殊的城市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津渡历史街区近代建筑的社会文化特征,概括起来讲,就是注重功利、讲究实际;追求时尚、注重特色;中西合璧、兼容并蓄。
1.注重功利、讲究实际。由于交通的便利,相对于中国其他城市而言,开埠前的西津渡历史街区商品经济就比较发达,并对传统的地方文化带来了冲击。镇江开埠后,西津渡街区成了租界,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进入该地区,众多的洋行在西津渡设置了20余个码头,吸引了大量商家长期在此经营,促进了大西路一带商业的迅速发展,这儿既是中外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港口,又是大江南北交通运输集散中转的重要之地,使西津渡历史街区迅速成为长江流域近代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并使社会表现出来一种以“以利为主”的社会价值观,它和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并驾齐驱。就是那些在西津渡历史街区建立救生会和义渡局的富绅善士们,他们在捐赠大批钱财的同时,也毫不犹豫的信奉“利,时之大义矣!”,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心态的驱使下,以赢利为目的的西津渡近代建筑业营运而生。建筑作为一种普通的商品被大量地建造起来,建筑业成为当时镇江最活跃的产业。这些从中外各地汇集到镇江经商的商人,在费尽心机追求最大利润的同时,仍不惜为吸引消费者而大动脑筋,在西津渡历史街区建造了形态各异的建筑,以至西津渡历史街区的建筑成为镇江最具竞争能力的商品,当时在西津渡街区拥有房产也成为有身份的象征。这些特点反映在建筑设计上,就是一切建筑精工细雕,外表富丽堂皇,内部豪华实用。
2.追求时尚、注重特色。追求时尚不仅反映在建筑上,而且是近代西津渡街区发达商品经济中的标志。它是当时社会心态中的“以新为美”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当时江苏省第一条马路就是在这里修筑的,第一座火车站也是在这儿诞生的。对于新事物,西津渡人有一种特别的接受能力。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对“新”的追求始终不断。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往往会作为一种骄傲而大肆宣传,新式样更是不断出现,不断翻新。就是居住在街区内的中国传统建筑,例如广肇公所、江西会馆,它们的建造者也是把他们本地最具特色、最有代表的建筑形式,在他们建造的建筑物中表现出来。在一个商品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他们所建造的建筑代表这他们个人的脸面和行业的经济实力,这对他们以后的经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街区上的人对此似乎特别关注,不论是业主还是设计者,都把追求时尚、注重特色看成其事业能够继续发展的保证。而每一次反映各历史时期新式样、新特色、新符号的建筑出现,也都会引起社会的轰动,有时还会竞相效仿。西津渡历史街区近代建筑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特色各异的局面。
3.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由于西津渡近代文化产生在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相撞的过程中,因而就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现象。西津渡,古代是出海口。“海纳百川”既属西津渡的地质烙印,更是西津渡人文精神的亘古基因。古往今来,西津渡以兼容并蓄的胸怀吸引了众多的仁人志士和各种文化,这种特有的善于吸取百家之长兼容并蓄的能力使得这种中西合璧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小码头街上的德安里是最典型的实例。德安里既具有西方浓郁的色彩,又有中国传统建筑精湛的工艺,青砖、清水勾缝,砌筑工整。这种近代西津渡历史街区的新型居住建筑,自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打上了中西合璧的烙印。从该房的内部来看,它们的形式似乎并未摆脱传统的中国民居,然而它的院落大门,以红砖发券,呈弧形,上檐墙外突出一砖,以利流水。其上置石额一方,镌刻“德安里”,并以红砖饰以边框。券门两旁设方形砖柱作为承重。 上层为过街楼,供管理、保卫人员专用。楼脚线飞边,以砖砌作三条有立体感的红色线条;楼顶部封檐下,亦如法制作。该处券门门楼,经百年风雨侵蚀,迄今仍保留原貌,美观大方,成为历史的见证。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建筑类型本身既非任何一种中国的传统建筑,也不是对任何一种西方建筑的模仿。它是一种融合了中西建筑特征并符合房地产开发而产生的一种西津渡历史街区特有的新建筑。
历史的机遇,便利的交通,重要的位置,宽广的胸怀,使近代西津渡及临近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多元建筑文化相互共融的舞台。南北在这里沟通、中外在这里交流,为研究不同建筑文化之间的交流、相融提供了难得的个案。
(责任编辑:谢 静)
参考文献:
[1]王玉国.镇江文物古迹[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肖梦龙.镇江现存列市文保单位的基督教建筑[M].镇江文史资料第28辑, 1995.
[3]张峥嵘,王敏松,李蓓.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中西建筑之比较[J].镇江高专学报,2006,(4).
[4]张峥嵘.大华饭店被炸始末[J].金山文学月刊,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