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走稳国际化经营之路

2009-07-30 08:30本刊编辑部
企业文明 2009年7期
关键词:全球化国际化课题

本刊编辑部

改革开放30年,在一定意义上是我国经济和我国企业不断迎接全球化、融入国际化浪潮的30年。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时代正在到来,或者已经到来。

在改革开放中逐步踏上国际化征程的中国企业,其国际化经营最先主要是也只能是“引进来”为主,“走出去”国际化的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是大多实力不强,且“走出去”也主要以产品出口(直接出口或者间接出口)为主,能像中兴通讯、万向集团、华为公司、海尔、联想等企业那样参与国际并购、国际投资并成功经营的企业还很少。根据有关资料,我国占世界GDP的比例约6%左右,但参与国际并购、国际投资的比例却只有2.5‰。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尚处于较低的阶段和较低的水平,任重道远;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空间十分广阔,大有作为。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企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爆发出跨出国门、“走出去”参与经济全球化、经营国际化的巨大热情。这种热情因为加入WTO过渡期的逐步结束,更因为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造成的国际资源价格、资本价格的大幅度下降而被充分激活,“抄底华尔街”、“抄底海外资本市场、资源市场”的呼声此起彼伏。的确,百年一遇的危机造就百年难遇的机会。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在抓抢国际化的机遇的同时,国际化的风险也如影随形,在悄悄地向我们逼近。

事实证明,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走得并不顺畅,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重重困难。如:TCL在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以及并购阿尔卡特手机后,却出现了消化不良的现象;长虹彩电业务更是尚未尝到国际化的成果便遭到了美国经销商APEX高达数十亿元的巨额诈骗;2004年9月西班牙东部小城埃尔切所发生的我国鞋城被烧事件,以及在此之前温州鞋在俄罗斯、意大利、尼日利亚等国被查抄、查扣事件;中海油竞购尤尼科、华为并购3COM的功亏一篑;等等。已明显地体现出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所面临的政治风险。继“中航油”投机期货巨亏事件之后,三大航空公司在2008年因套保导致的巨大亏损和两铁集团的巨额汇兑损失,中铝收购力拓失败更是把国际化经营的风险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中国企业而言,向国际化进军是一场没有经验的战斗,如何做才能取胜?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拓展对外开放广度与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要求,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并列,作为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五大趋势之一。因此,国际化既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必须修炼的必修课。

首先,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要认真研习诸如国际市场准入课题、全球化规则课题、市场网络和研发网络的构建课题、文化与法律课题、知识产权与标准等课题,不断提升自己正确解答这些国际化难题的能力。

其次,中国企业需要在国际化经营思路上改变过去对规模制造、价格竞争的过分依赖,不断修炼和改善企业组织和员工的心智模式,以对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和自主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提升本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又次,中国企业需要在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优化企业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基础管理上下大功夫,在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中练就过硬的国际化经营的筋骨。同时,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建立和健全在国际化过程中的经营风险识别、风险防范、风险管控、风险化解机制,不断提高企业抓机会避风险、化危为机的能力。

最后,中国企业需要修炼提升自己的全球化素养,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用国际化经营理念选人、育人、用人,打造能开拓国内国际两种市场、整合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国际化经营团队。

总之,国际化征途不可能一蹴而就,国际市场需要坚持不懈地开拓和耐心细致地培育。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必须认真学好国际化这门必修课,才能走稳走好国际化经营之路。

猜你喜欢
全球化国际化课题
聚焦港口国际化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全球化陷阱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