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

2009-07-31 01:01黄小兰
老区建设 2009年10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途径

黄小兰

[提要]小学语文是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尤为必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具有层次性、审美性、共鸣性、渗透性等特点。依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语文课外活动、课外阅读、教师影响等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并重的目的,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途径

小学语文是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尤为必要。小学语文教学在渗透德育方面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教师凭借小学语文教材,发挥自身优良品德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各种语文活动来进行。

一、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1是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不够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德育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小学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就整体状况来说,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发挥仍然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小学不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不注重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二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德育内涵挖掘不深、不透、不够,不能有效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三是有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功底不够扎实,在思想认识上不注重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这些都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的发挥。面对这些问题,只有不断地使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注重发挥其德育功能,才能切实加以解决。

2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的需要。教育部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从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确定的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是从宏观上对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规定,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加以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而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内容,虽然不属于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范畴,但可以对小学生的德育起到强化作用。另外,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小学德育手段;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充实小学德育手段。

3是更好地实现小学德育目标、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需要。教育部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从小学阶段德育的目标来看,无论是对“五爱”情感、“三种”意识、“五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是对良好的意志品格以及乐观向上的性格的塑造,有许多方面与语文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相一致、相符合,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体现。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内容进行强化,将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小学德育目标,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特点

1层次性。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随年级段的不同表现出层次性。就英雄人物题材的课文来说,大多表现英雄人物为人民的利益勇于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如低年级的《刘胡兰》、中年级的《黄继光》、高年级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讲授这些课文时,教育重点是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有所侧重,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只要教育他们学习刘胡兰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就行了;到了中年级,就要让学生进一步学习黄继光爱人民、恨敌人的思想;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强调学习董存瑞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这样,道德教育既易于接受,又能收到实效。

2审美性。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是文质兼美的。因此,阅读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及其中所闪耀的思想之美的感知与欣赏过程。作文教学则是指导学生对审美意识的表达。这一特性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美感教育,使学生受到思想美的熏陶;另一方面,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自己辨别美丑的能力也将得到不断提高。

3共鸣性。好的文章从来都是“有情物”,教师教学时不但要吃透词理,也要深挖其“情”;只有使文章之“情”与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因此,“共鸣性”不失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4渗透性。“渗透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基本属性,德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及作业、考试之中。识字教学可以结合字的形、义及字的形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阅读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主渠道,教师要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作文教学可以从观察、选材、立意、构思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审美情感;作业中要对学生进行意志品格的训练;考试中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诚实、慎读等优良品质。

三、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途径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所以,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1)讲析理解法。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的教学方法。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且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以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

(2)情感熏陶法。教师讲授课文应该以与课文语境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模拟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利用一些艺术手段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地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情感效果。讲授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创设的情景,就收到了良好效果——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

《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神情悲哀而庄重。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3)榜样学习法。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铺砌起来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可以通过《我不能失信》等课文进行诚信的教育;通过《赵州桥》等课文进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针对小学生处于幼稚、不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织且其行为富于模仿性的特点;课外活动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其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可以通过举办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形式开展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3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就要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4教师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责任编辑:李志敏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