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从细微之处入手

2009-08-04 09:21黄海燕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7期
关键词:引导德育

黄海燕

[摘要]本文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德育工作中的弊端”出发,提出做好德育工作要从细微之处入手。笔者结合自己班主任工作中的案例,指出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能等同于德育量化考核制,教师要全面及时了解学生的道德素质及其细微变化,采用各种形式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沟通和引导,让学生融情悟理,并提出了对教师的要求。

[关键词]德育 细微 引导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一系列公共安全问题不仅拷问中国的经济,更是质疑国人的诚信。我们不禁发问:中国人的道德怎么了?如何加强国人的道德教育?笔者以为,德育必须从娃娃抓起。我们必须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才能使学生学会“做学问”。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德育居于首位,所谓“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在西方,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在当代中国社会,培养一个高素质的人才,更加离不开德育。而学校教育是实施德育工作,体现社会主流道德原则和价值体系的一个主渠道。

然而,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经常感到对现在的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如此艰难。因为整个社会大环境和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造成了德育工作仅靠学校单腿支撑的状况。这些不当的教育使得孩子们独立能力低下,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低;个人主义倾向严重,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对集体和他人漠不关心;公德意识淡薄,做事随心所欲;经受不起挫折,意志薄弱;较多地追求个人享受,不思进取……

再加上我国人才选拔机制所造成的应试教育,使得我们以“分数”来论英雄,而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高中班主任,笔者更深刻地体会到,学校德育工作要从细微之处入手。

龙永图先生在2001年APEC会议上讲到一则故事,一个七、八岁的瑞士小男孩在一家超市的厕所里很久了还不见出来,他妈妈急了,一个记者刚好碰到她。记者替他妈妈进去找,发现小男孩满头大汗在修抽水马桶,想把马桶冲干净。记者问男孩,你妈在外等急了,怎么还不出去?男孩说,马桶没冲干净怎么可以走呢?龙永图把小男孩的这种责任感称之为诚信意识,从细微的事上可以看到小男孩的道德观念。生活学习中有些事因为很细微,人们不重视它,而失去了很好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善于从细微之处着眼,持之以恒,在点滴小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德育量化考核制是从细微之处考评学生道德素质的一种方法,其可行性和操作性也是很强的。叶圣陶说:“无论是改掉学生身上的一个坏习惯,在一开始都要以一定的压力来强制。”量化管理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强化的措施。量化管理,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通过从整体着眼,从细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德育素质为最终目的。但是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德育量化考核。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人物、先进人物,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参观、走访、征文、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从细微入手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文明行为和心理品质。当然了解学生的道德素质,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内心变化、恰当地进行沟通和引导是我们德育工作常用的形式。

作为高中生,他们对很多事情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但是这种判断在很多时候却是不成熟和欠妥当的。这时候需要我们教师去引导和纠正。我们班有一位女学生,对语文老师的上课很不满意,所以,在课堂上她要不看课外书,要不就做其他功课的练习,丝毫不认真听讲,她自认为不听老师的讲课,她的语文成绩照样可以不错。有一次,语文老师批评了她的这种行为,她顿时火冒三丈,当面狠狠地予以回击,言辞十分尖锐和激烈。在了解了整个事情的经过后,我找了这女学生来谈话。我知道这是一个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的好时机。这学生的成绩挺好的,也是一个很乖巧懂事的好学生,还是我们班的班干部。我对她的这种行为感到意外,但我想对于这样的一个学生,一味地批评与指责绝对是不可取的,而更应该让她说出内心的观点,然后教师再进行肯定和否定,告诉她给老师提建议是可以的,但应该尊重老师,采取合理的方式。从而引导她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学会尊重老师、尊重他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应把学生的理性和自由人格放在首位,尊重道德主体(学生)的平等价值,不要按我们个人的价值观去贬低他们,或改造他们。后来,这女学生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就去跟语文老师道歉了,从此也端正了学习态度。

实践证明,离开受教育者主体的自省内化,任何教育都是失去根基的空中楼阁。所以,教育者要能够通过教育让学生融情悟理,在明理中认同,在自省中修正,自省与他省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充分调动其内部动力,通过内心的作用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但学生内心的这种变化却是十分微妙的,教师要及时体察,跟踪观察,认真分析,正面强化,科学引导。

教师的科学引导离不开教师本身的素质。所以,从小处入手做好德育工作更需要一个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和一定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切忌避免晕轮效应,用主观的情感或片面的认识对学生进行总体上的判断。同时教师要利用霍松效应,对学生的思想品质、行为表现或某一方面的成绩要经常肯定,使学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认可,从情感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地产生需求,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德育,从细微之处入手。只有持之以恒,我们的德育工作才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猜你喜欢
引导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社区盛开德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