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阶段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2009-08-04 09:21刘光锋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7期
关键词:高中教育

刘光锋

[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形成的思想道德精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青年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至关重要,也对保持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十分重要,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要坚持做到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与遵守社会公德教育相结合、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教育相结合、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与立志成才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高中 中华传统美德 教育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同时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为我们加强道德修养提供了宝贵资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共创民族精神家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从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知行合一,具体深入。要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相适应,高中阶段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必须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传统美德教育要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坎坷多艰,在不断融会众多民族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爱国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大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祖国荣誉重于一切,爱国就是要卫国和兴国。千百年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壮举广为人民所传颂。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渗透着为国牺牲的要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陆游“位卑未敢忘国忧”、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报祖国”都表达了为国家为社会而献身的精神。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以炽热的爱国激情“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民子弟兵抗洪抢险;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自觉投入到抗震抢险赈灾……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舍己为国”的高尚精神。教师应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传统美德教育要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

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坐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都包含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历代所颂扬。我们可以引导青少年把“先忧后乐”作为道德准则,并注入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新内容,以此作为激励高中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心扶贫帮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三、传统美德教育要与遵守社会公德教育相结合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它是对人类共同生活的反映。“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全体社会成员总是要共同遵守一些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即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凡涉及到人类共同利益、公共视野、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行为规范,都被视为社会公德。它同人们的社会生活十分密切,要求比较低,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人们只有遵守社会公德,才能建立安定的生活秩序,使人们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时古人又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这都说明古代思想家已经具备了勇于自我批评、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又如“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典故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视道德品质修养,把不贪作为人生的珍宝,这对教育、引导高中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四、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教育相结合

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如果学生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师长都不爱、不尊敬,又怎么能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呢?因此,我们必须教育学生,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尊重每一位员工;在社会,要敬老爱幼,助人为乐。

五、传统美德教育要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我国人民历来讲究文明和礼貌。“与人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语即说明了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圯上老人”、“举案齐眉”、“曾子杀彘”、“让枣推梨”、“宾至如归”、“千里送鹅毛”等典故,分别说明了长幼、夫妻、父子、兄弟、亲友、主宾等各方面的具体礼貌原则。上述成语、典故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突出文明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如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等。

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立志成才教育相结合

古人是非常重视立志成才的,并倡导自强不息,持之以恒。如大禹为根除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为挽救楚国的危难而“上下求索”,还有“磨杵成针”、纵横家苏秦“悬梁刺股”、书法家王羲之“羲之墨池”等故事,表现了古人有一股为实现理想而甘愿吃苦的决心和恒心,这无疑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精华,对高中学生立志成才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过: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根据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和毛泽东同志的教导,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采取具体的科学分析的态度,挖掘我国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道德服务,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高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