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媒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

2009-08-12 04:58邓国峰
学术论坛 2009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摘要]网络传播对于现实社会过程的影响已经由理论预期转变为具体的事实,网络对于公民的政治参与以及由此带来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契机和挑战空前地成为一个实质的课题。文章针对当前网络传媒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现状,提出了10个方向性的研究课题和观点,并给出了相应的操作化建议。

[关键词]网络传媒;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舆论引领

[作者简介]邓国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思政部副教授,法学硕士,广西桂林541004

[中国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9)06-O006-04

一、网络传媒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现状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该项研究目前尚且属于一个较新的领域,截止2008年10月为止,国内知识资源总库里面,相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献有2.7万多篇,但只有71篇论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此外,探索网络时代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文献,仅仅有27篇,而关于网络传媒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献更是一篇都没有,这与我国目前已经步入了网络大国,上网人数超过美国达到世界第一,高校师生成为网民主体的现实身份相比很不符合。该课题有相当的新颖性。

国外就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研究方面,莫根姆认为其有发展成运用劝服技术进行紧密控制的公开展示的可能,盖瑞(Galley)认为其仍然存在信息控制和传播上的不确定性,而麦克奎(McCoy)从“新闻纠正”(news?repair)的角度分析网络可能对正面渠道信息的一种大众解读。总体上,西方学者对其在实践层面产生的影响持谨慎态度。一方面是言论自由的原则有可能在网络传播中被滥用,小群体意见趋同和走向极端化,同时网络也不断壮大着其对现实的影响力。近期美国总统大选中,竞选双方都将通过网络拉票作为重要手段,甚至制作自我展示的大众化视频上传到网站上供人浏览,传播自己的理念。相对而言,国内对于网络传媒研究主要集中在舆情分析和控制上,其核心技术在于舆情分析引擎,涉及的最主要的技术包括文本分类、聚类、观点倾向性识别、主题检测与跟踪、自动摘要等计算机文本信息内容识别技术。其中基于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基于语义的内容识别方法虽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都存在效度和信度的诸多问题。

此外,国内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相对集中在意义和内涵解析上,包括对于实现途径的分析和其社会背景的阐述及相关问题。徐国民等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其发展的根本立场以及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了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大众”的实际需要;张燕国认为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概括,又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认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的新要求;王健等认为目前社会和大众的思维范式和行为逻辑的中心已经由千年承诺的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渐变为日常生活幸福承诺的小叙事,传统的政治社会(Political Society),被另一个刚刚萌生的全新的中国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所冲击。因而对这个新大众群体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应该由以前的泛政治化的思维路径转为文化意义上来重新布局;黄长义认为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和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构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场域,而“交互主体性”或“主体问性”是这样一个多元文化时代的最重要的主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通过和借助于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手段以对话和协商的原则才能成功;王联斌、刘书林等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要求是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信仰的和谐统一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就是普遍提升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觉悟。朱哲等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马克思主义化大众是辩证统一关系并双向互动。

二、网络传媒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十个问题

以上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种问题,但普遍就目前所处的网络信息时代对这一特异性背景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机联系缺乏关注和分析,并且没有意识到网络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者传播途径,而是逐渐发挥了远超之前的任何一种新型媒介的特点和功用,其跨时空的特点和在身份隐匿情况下的全民参与性,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造就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空前契机,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宣传上的通俗化和形象化问题,更意味着要面对现实情景下民众意愿的头脑风暴洗礼以及诸多其他相关问题。笔者认为网络传媒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中有十个方面的内容应该予以关注。

(1)网络信息时代世界意识形态传播模式的变更和传播技术的发展

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各种面向本国国内的宣传和对外的渗透的,以及相应形成的最新的传播理论和技术。网络使得大众的情绪和意见表达变得更为快捷,同时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下,传播者对于信息的组织和传播技巧,可以直接引发民众的情绪和意见变化。其发展依赖于大量的基于个体认知和态度改变的心理学实验,这已经不是理论层面,而是实际操作层面,发展成为一种特定的网络传播技术,用精细化的网络信息操作来控制网民的舆论和情绪反应方向。我国当前党的宣传方面相对粗糙化,尚且缺乏符合信息时代特点科学传播技术,如网民的分众研究,信息的情绪激发技术,信息资源呈现次序的精细化控制,网络评论的分析和互动应对技术等等,都需要进行充分研究。

(2)我国网络传媒的高速发展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契机和意义

研究如何将我国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和民众的高度参与性变成一个良好的契机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的超时空性和多媒体性,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传播,这给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传播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积极因素,如何利用网络上民众的高参与度所带来的契机,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紧迫而现实的命题。

(3)网络的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关系研究

分析网民结构,研究网络发展本身“大众化”的过程以及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关系。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网络发展情况不尽平衡,但几乎所有世界大国都充分意识到了信息技术对国家发展的极其重要性,因而投入巨大的资源和关注来发展它。我国尽管在上网人数上已经名列世界第一,但在总体比例和应用的普及性上比较美日等国尚且有很大差距。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网络早已经开始了普及化的过程,官员、商人、学者、学生和一般的群众越来越多的接触网络,享受其带来的便利,应该说我们国家网络的大众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打下了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根据网络大众化的进程和受众结构进行专门的设计。

(4)作为工具性的网络传媒对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过程的承载作用研究

研究在各种传播方式和载体中,网络传媒的权重和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力。目前的新传媒尽管发展迅速,但很多都是从基本的报刊、电视、网络这三种基本传媒模式发展而来,其中电视和网络发展尤为迅速,电视主要是由传统的家庭走向分众化途径,在广场、商场、宾馆、汽车、火车上,而网络更是借助于技术的发展,从以前的台式机逐步发展到笔记本、手机等各种便携式设备上。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必须依托相应的工具和途径,因而对网络等新媒体本身的工具性特征和发展趋势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5)作为舆论背景的网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促进和反制问题

研究网络从工具性上升到舆论本身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产生的促进以及制衡。网络不仅仅是传播工具,更是由于其对信息的承载而产生的一种舆论的直接表现方式,更由于其强大的互动性和高参与性与平等性,使得任何一个观点或理论在传播过程中都要面临无数的直接反馈的疑问或质疑,这种舆论环境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追求的一种氛围效应,同时也会对传播过程造成很多难以想象的难度和压力,进而形成一种阻碍甚至反制,这都是应该预料到的新问题。

(6)在网络传媒平民化通俗化及热点聚焦语境中的舆论引领和理论发展问题

研究在网络环境中随机产生热点事件及平民化观点的参与情况下,如何做到舆论引领以及理论的概括及通俗化和大众化的问题。近期,伴随着一些大型的网络平台社区的成熟,我国网络环境日益出现热点聚焦的情况,经常一些事件被报道后,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成百上千的网站转载,有成千上万的人发表评论,之后往往引起传统媒体如报刊和电视的关注,进一步进行报道,从而形成高度的聚焦效应,区别于以往的特点是,这种聚焦的热点往往是不可预期的,传播过程难以把控,群体舆论的方向性难以调控,参与传播人员难以把握,作为党的理论工作者,如何能紧跟时事,在解析热点事件的过程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是一个新的挑战。

(7)网络互动性与隐匿性特点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研究

研究在区别于以往的单向传播情况下,在平等对话语境下,网络的互动和隐匿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过程中造成的各种问题。最关键的是在网络互动环境下的理论传播不再是以前的那种高高在上,讲完了就不去管的问题,而是在整个环节中都要面对不知道来自哪些人的质疑和疑问。而且这种质疑和疑问也绝对不是个人化的问题,会被网络群体舆论千倍万倍地放大,其中有些是真心学习的研究者,有些是关注自身生活的老百姓,有些是因为现实境遇而怀有不满和抱怨的弱势群体,甚至有些是敌对势力有意进行挑拨和攻击和传播西方意识形态的人员。这种鱼龙混杂的情况下,如何在失去话语权优势的情况下进行对话,靠真理来说服人,会是真正考验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和理论工作者的试金石。

(8)网络传媒中的话语权泛化与马克思主义主导性问题

研究由之前的传统媒体中全面掌控话语权的情况转变为网络媒体中话语权泛化的条件下,如何保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作用问题。话语权是舆论之柄,掌握了话语权就掌握了舆论,而在网络环境中,我们在传统传媒中具有的话语权优势已经被很大程度上消弱,在这种每人都可以发言、每人都可以批评的情况下,一方面因为传播的平民化态势减少了民众的逆反心理而更容易接受,但另一方面,一些有价值的核心信息将会被意见的海洋所淹没,从而失去了对民众的引导作用,不但造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弱化,更造成民众容易被误导的情况,因而如何在这种话语权泛化的环境中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9)网络原生态民意的分析和网上网下的应对策略研究

对基于网络的民意表达建立权重分析方法,并寻求网上网下的应对策略,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实践基础。人民日报副主编于宁曾说过,人人应该学会写评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网络使得公民将自己的意见可以纳入广泛的社会舆论视野中,既体现了原生态的民主,又能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公民的社会责任。然而,也正是因为网络评论和民意表达的原生态,使得部分意见表达随意情绪化而不成熟,但我们应该学会提炼出其中包含的最根本的民生民意的呐喊和需求,并能以此为导向,网上意见网下解决,用切实的行动来解决具体的问题,才能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解决人民问题中得到强有力的实践支撑。

(10)基于网络传媒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操作性应用研究

研究在网络传媒环境下,如何应用现代化的工具和传播理论,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种可现实应用的方法和技术及人才培养。网络传播有着多学科高技术精细化的特点,其在操作层面的细微差别往往会造成宣传效果的巨大差别,而目前国内比较缺乏这一方面的具体研究,主要是面对网络传播的新事物,党的理论和宣传工作者缺乏足够的经验,也缺乏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复合性人才以及培养体系,这都是在今后需要大力加强的。

三、关于网络传媒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一些观点

以上的十个问题从各个角度阐释了网络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方向和切入点,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总结出以下的几个基本观点。

(1)必须以时代的和世界的眼光来看待网络传媒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要有高度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网络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趋势,相对我国,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更早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同时也发展出专门针对网络传媒的意识形态传播的各种新技术和新应用,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研究跟进并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技术,才能在这场21世纪新阵地争夺战中占据主导权。

(2)网络传媒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战略意义,网络不仅仅作为工具性承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职能,更作为一种促进和反制的力量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和必然,而网络的大众化应用与开放性以空前直接的方式反映了网络民众的基本情绪的社会政治需求,使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有着更为便捷和直接的面对人民群众及广大学生最基本需求的途径与契机。

(3)网络的平等性、相对隐匿性、互动性造就了在意识形态宣传思想工作中话语权的重大变迁,使得民众从倾听者变为对话者,并能充分地以各种方式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异议,这会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机遇是可以更加便利的交流以及深入的让人们掌握彻底的理论,挑战是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传播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可能空前苛刻的质疑和检验,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理论研究和传播人员的更高的沟通和劝服技术的素质要求。

(4)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大众化的过程中才能贴近人民,贴近学生,才能真正通过实践和反馈得以更加深入发展,我们在研究网络传媒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的同时,更应该开始大力培养具有

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高超的信息素质的新的信息时代的综合型理论传播人才。

(5)必须就网络传媒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形成系统的研究,并就网络隐匿、互动、虚拟的特点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促进和风险共存的局面做出相应的理论性应对研究,同时在如何应用网络传媒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操作层面,应该以我国传统思政工作的大量的前期研究为基础,形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指导,结合网络传播学、网络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网络新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体系着重做出探索,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性发展和创新性原则。

目前,网络舆论一方面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是一个较为敏感的事件多发区,传统的新闻和舆论控制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情况。

[参考文献]

[1]陈红梅.网络表达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近十年来国外网络传播研究述略[J].新闻记者,2004,(9).

[2]徐国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理探析[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2008,(2).

[3]张燕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哪些新要求[J].湖北社会科学,2008,(2).

[4]王健.新大众与马克思主义的新大众化[J].湖北社会科学,2008,(2).

[5]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新任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

[6]邱柏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J].思想理论教育,2008,(5).

[7]王联斌.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1).

[8]黄长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场城与路径选择[J].湖北大学学报,2008。(5).

[9]朱哲,曾庆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J].湖北大学学报,2008,(5).

[10]邓国峰.8054名大学生测试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反思[J].社会科学家,2006,(1).

[11]邓国峰.构建基于校园网的“寓教于乐”的虚拟社区探索[J].高教论坛2004,(4).

[12]邓国峰.情感认同及其对教育接受的影响研究[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

[13]邓国峰,李美清,李晓明.利用校园网虚拟社区实施网络心理测试探索[J].福建论坛,2008,(10).

责任编辑:青山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基于农民传统文化视角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几个问题的深层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