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课标视角再论任务驱动式教学

2009-08-12 10:00汪志平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7期
关键词:驱动创设情境

汪志平

伴随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也迅速开展起来。许多中小学把这种教学方法作为新课标背景下改变教学方式的有效尝试。诚然,网络强大的通讯功能,为学生在网上获得他人的帮助,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促进“任务”顺利完成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然而,由于网络教学具有一定的“时空间分离、师生分离、教管分离”的特性,教师传统角色的淡化反而带来了教学管理的弱化,因此,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式教学实际上对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问题透视

1.教学任务设计偏离方向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分析,按照学生能接受的一个中间量来确定学习任务。学生在教师耐心讲解下很容易掌握学习内容。在网络环境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任务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要设计出适合个体需要的学习任务,这在实际操作中就变得非常困难。实践中,教师们设计的任务要么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要么仍然是书本知识和技能的翻版,要么缺乏问题性和探究性,显然无法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情境的创设难以把握

传统教学相对稳定的教学情境非常有利于教师掌控学习进程。在网络空间,教师和学生时空分离,教学情境的创设带有很大的挑战性——一方面要让开放的网络成为学生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促进有效学习的平台,另一方面还要避免网络良莠不分的信息给学生学习带来干扰。这实在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避免学生在网络化的学习环境里“迷航”,便成为创设教学情境的一个主要问题。

3.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监控乏力

网络高度发达的通讯功能,一方面能充分满足学生对信息收集和处理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隐藏着学生借助网络发达的通讯能力投机取巧的可能性。学生完成任务的可信度遭到质疑。网络教学时空分离的特性,增加了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监控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任务驱动教学的效果。

4.教学效果认定困难

尽管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客观上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但目前对其教学效果的认定还很困难。究其原因,一是目前中小学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仍是基于应试教育的评价为上位,二是中小学网络化教学还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的得失,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沿用传统只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对整个教学过程和环节的评价,那就背离了新课改的宗旨。

二、对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再认识

任务驱动式教学强调把学生的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学习隐含于任务中的知识点,也就是说通过一个个的“任务”来“驱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意义建构。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的本真意义是一致的。

网络技术虽然能够为任务驱动教学提供良好的场域空间,但我们通过调研却发现,一些中小学所实施的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偏离了“任务驱动”教学本真的方向。比如,在语文综合课上,认识祖国宝岛台湾。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几个任务:日月潭在台湾的什么地方、日月潭名称的来历、宝岛台湾有哪些旅游胜地。学生在网络机房里开始利用百度搜索查找,也有的学生直接进入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资源库里,很快就找到了答案。任务完成快的学生得到了教师的表扬。类似这样的任务驱动教学在中小学比比皆是。

这是真正意义的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吗?从形式上看,这些教学案例确实通过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实现了教学方式的改变,但问题的关键是这样的学习任务并不具有问题性和探究性,学生不需要经过仔细地思考、分析和探究就能完成任务。这样的教学显然只是新技术包装下的传统教学,仍然没有跳出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念,学生获得这些知识只不过由网络传授代替了教师口对口的传授,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新课标强调人的本体价值,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任务驱动教学一定要选对题,并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适合这种教学方法。

三、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实施策略的思考

1.教学任务的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的“任务”应该具有问题性和探究性,不宜将传统的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的学习任务泛化为任务驱动教学的“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的终极目的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在探究问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任务的设计应该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梯度性。即便是相同的任务,对不同的学习个体也要有分层次的要求。任务的设计还要符合中小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启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当然,任务的设计难易应适度,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需要的资源空间和路径必须要有充分的考虑和准备。

2.教学情境的创设

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注意这样几点:一是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具有形象性、生动性、问题性和趣味性。这是调动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基础。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这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二是必须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满足学生完成任务的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互联网或教师自己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因此,面对开放的学习平台、丰富的学习资源、多元的问题解答,教师在创设时必须给学生明晰的导航,避免学生在网络化的学习环境里迷航。三是必须给学生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技术平台和文化氛围。教师应充分利用即时通讯工具、电子白板、班级网站、个人博客、公共留言簿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辅导。

3.教学过程的监控

在网络环境下的任务驱动教学进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监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知道学生在做什么,二是了解学生怎么做,三是体察学生完成任务的情绪状态。知道学生做什么,并及时给予干预措施,是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得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并能及时辅导和帮助学生。这个过程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积极的引导对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还要善于体察学生学习的情绪状态。由于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完成任务的心境不同,有的表现出积极、主动、兴奋、兴趣高,有的则表现出消极、被动、情绪低落,因此,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情绪表现,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这影响着学生对任务完成的自我认同,关系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进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监控,要充分利用网络通讯工具,与学生保持同步或异步的对话和交流,借此掌控教学进程的主动权。

4.教学效果的评价

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的评价,应该从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结果以及教师的教学反思三个维度来进行。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的评价,涉及学生任务完成的效率、任务完成的技术路线、完成任务过程的情绪状态。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全面考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任务驱动教学的得失和可行性。不能拿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标准来评判任务驱动教学的得失,而应该从这三个维度来收集反馈信息,通过数据处理,进行综合论证,做出一个客观的科学评判。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猜你喜欢
驱动创设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