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搬”出来的教学模式

2009-08-12 10:00孙德宝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7期
关键词:网线电脑实验室

孙德宝

在信息技术学科五个选修模块中,《网络技术应用》一直被认为是实用性最强的模块。然而,这个模块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个最大难点。该模块从网络传输介质、网络设备介绍,到组建网络、使用网络,逐步深入。由于该模块内容比较抽象,教师演示和讲授较多,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时常觉得枯燥无味,一段时间下来,也由刚开始的充满好奇到逐渐失去兴趣,更有个别学生投入到网络游戏的快乐中。如何保持学生学习网络技术的积极性,成为困扰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个难题。由于学校的计算机房升级改造,让我们突然获得灵感,找到了一个解决《网络技术应用》模块教学瓶颈的方法。

一、自述案例

2005年暑假,学校对一间闲置的计算机房进行升级改造。把奔三兼容机全部升级为奔四品牌电脑。

为了迎接暑假的计算机房改造,学校在放假前,发动部分学生把机房内淘汰的电脑全部搬到仓库,等候处理。在搬运的过程中,几个男生对我说:“老师,这些电脑存到仓库里实在是浪费了,真不如让我们拆着玩玩……”

一语惊醒梦中人,为什么不能利用这些电脑进行组网实验呢?于是,我们几位信息技术教师向学校打报告,校长听说“废物利用”,而且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当即批复,还给我们提供一间教室作为网络实验室。

暑假期间,我们几位信息技术教师又从淘汰的60台电脑中重新组装了20余台电脑,全部安装到实验室里。还把旧机房淘汰的交换机、Hub、路由器、旧网线等一系列设备全部配备到实验室,并为每台电脑配了一张Windows系统光盘(OEM版)。

很快,9月份开学了。高二年级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就在实验室上。

第一堂课我做了三件事。(1)让学生自由组合,3人一组,对应一台电脑。(2)告诉学生要做什么——每组的3名成员要齐心协力,在12个学时内完成三项任务。一是在电脑上安装操作系统和相关的硬件驱动程序;二是自己制作网线,将电脑连接到实验室的交换机上;三是为电脑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DNS,并连通到学校的局域网。所有内容自己查找资料,可以随时请教教师,午休时间实验室开放。(3)为每个小组发放了我自己设计的《活动规划方案表》和《网络知识考卷》。《活动规划方案表》是让学生填写小组的名称、电脑编号、组长及小组成员姓名、各自分工等。《网络知识考卷》则是要求每个小组回答一系列必须掌握的问题。我还要求各个小组真实记录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第二堂课,各个小组开始为电脑安装操作系统,我则成了专家,为学生解决各类“疑难杂症”。一堂课下来,在各个小组的互相交流和帮助下,学生基本上都完成了系统的安装。下课后,在我的“强制驱逐”下大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实验室。此后,每天中午都有学生来实验室学习安装电脑系统。

第三堂课,学生很快便为自己的电脑安装上了驱动程序,并开始制作网线。学生很兴奋也很活跃,由于教师提供了充足的网线和水晶头,几乎每人都要制作一根网线。最后18个小组的电脑都顺利地连接到实验室的交换机上。

第四堂课,学生更是轻松地将电脑连接到校园网。

第五堂课,我们安排了一堂网络技术交流课。各组除了回答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还要总结并展示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就这样,仅用了5堂课就完成了平时12~14堂课的内容,而且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效果。

2006年,我们对2005年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首先,在分组的时候总结了过去的经验,采取了男女搭配的形式,使男同学动手能力强,女同学认真细致的特点得到了优势互补,缩小了组间的差异。其次,我们经过申请,将信息技术课改为两节连上,保证了学生充足的实验时间。

二、教学反思

在兴奋之余,我也感悟出一个道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通过这次课,我才真正注意到过去一直被我们忽略的问题——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过去一直倡导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要突破传统的纯技术的讲授,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只是更换了一种传授知识的方法而已。所谓的“增加学生时间机会”,只不过是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知识,闭门造车,纸上谈兵。

通过这次实践,我才真正找到了《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最佳教学方法,不仅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所有枯燥乏味的知识,都在学生实践中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学生学习的热情也逐渐高涨。

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这样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提升“教”与“学”效率的最佳途径。

三、教学延伸

淘汰计算机的重新使用,学生的善意提醒,教师的突发奇想,共同生成了一种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成为教材的“二次开发者”,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生成课程。旧机房淘汰计算机的“废物利用”生成了信息技术网络实验课。

教师在教学前布置了三大任务,督促学生去学习必要的预备知识。全班同学三人一组,男女搭配,明确自己的任务,又将学生置于一个团队当中,每个人必须努力完成自己分担的任务才能保证团队圆满完成任务。教师把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保证了所有学生参与实验的整个过程,既学习了知识又获得了技能。优秀的教师能够把握机遇,使之变为教学素材。优秀的教学设计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教师首先信任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学、小组合作、积极探究等途径完成预设的任务。在取得初步成功后,又采用“男女搭配”,实施“连堂课”,形成了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网线电脑实验室
电脑
电脑节来了
电脑能够自己思考吗?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关于如何降低配网线损的研究
加强配网线损管理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强化学习及其在电脑围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