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009-08-21 07:35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4期
关键词:学具图形交流

杨 健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这种内涵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学生能在丰富的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这只是学习数学的一个方面。而通过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是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活动应当赋予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以“有趣的图形”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创设生活情境,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过去的图形教学中,告诉学生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怎么去分辨它们也就够了;而现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关注学生得到了什么信息,又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让学生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有趣的图形”一课是认识平面图形的起始课,是借助于学生对学前平面图形生活经验的积累为背景,通过自己的活动,增加其感性认识,进而建立这些平面图形的模型,并初步地加以区分。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准备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与平面图形有关的学具,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导人新课,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师的作用,在于营造一个极力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使其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

二、鼓励交流合作,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地、多角度地、全方位地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使每一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情感经历。在这节课中,我力求创造开放型的师生关系,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的生命力得到真实的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暴露出不同的思维,才能确保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提出猜想。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探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探究能力得到发展,从而使师生在探究活动中共同求得发展。

三、尊重个性差异,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通过主体的自主参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有自主的情感投入,自主的内在动力,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成功的愉悦,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因此,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得到了什么信息,又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让学生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合作探究,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引发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为了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融洽”的问题情境,激起矛盾。促使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动力源。学习活动的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自主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验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生成一些新的资源,并及时有效、合理地进行调控。课堂上引导学生由观察学具的一点到观察一类学具,后来学生自然而然地把不同类间的学具进行比较,建立起联系。“长方形的两条长边变短了,是不是就是正方形了?”“我们上学期学的圆柱里就有两个圆。”“圆和球好象哦,球能朝不同方向滚,那圆会滚吗?”……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学生对物体的认识不断丰富、完善,这种有新的生成的交流才是真正意义的交流。把学生引入参与问题探索的情境,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探索动机。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发现,使学生能产生奇思妙想。形成独到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的意识。所有的同学都投入到激烈的讨论中去,在探索的过程中,对于他们的每一种想法,教师应及时启发、引导、点拨和鼓励,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现,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践证明,教师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继续创设情境启发引导,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索的时间,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猜你喜欢
学具图形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