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2009-08-21 07:35
学周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教育质量初中历史学习兴趣

赵 丽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颁布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 学习兴趣 教育质量

皮亚杰提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托尔斯泰也曾提出:“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人们才会主动地去探索。学生学习历史也是如此,只有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才能整体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决定着教师教学的成败。因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新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是广大历史教师不断探索与实践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一些具体做法,以此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一、注重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求知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第一步,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我们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精心设计导入新课,极力改变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的传统教学方式,讲究导入艺术,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语;要注意导入语言要有承上启下的功用,用平中有奇、优美、生动、形象的导语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在新学期开始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说说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包括名流史册的和遗臭万年的。学生踊跃参与,说出了很多的历史人物:抗金英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抗倭英雄戚继光、英雄刘胡兰、长跪地上的秦桧等等。通过这些历史人物,让学生懂得要做什么样的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要有高尚的气节,要为祖国而奋斗,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样的导入不仅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

也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

二、利用好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插图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学生对这种直观性较强的插图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因此充分利用好插图,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在教学《战国七雄》时,“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因为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因此讲好《商鞅舌战图》对此节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讲课时,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商鞅舌战图》,同时介绍:此图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商鞅——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辩论。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要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肯定了商鞅的看法,下令要按照商鞅的办。通过插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当时改革所面临的阻力,改革之不易,以及改革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加强了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的认识,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也为以后学习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问题情景,以疑激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原动力,问题设计合理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才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说在教学中巧设问题,形成悬念,以疑激趣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讲授《昌盛的秦汉文化》中的“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学生们对发明纸的时间和国家有一定的了解,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国在纸发明以前把什么作为书写的材料呢?学生们提出:龟甲、竹简、帛等。紧接着我给学生们简要介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时期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书写材料。让学生对书写材料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出示汉代木简的相关图片,让学生亲眼看用绳子串木简而做成的书,并介绍当时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要两人抬进宫,这激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与纸相比其他的书写材料有什么缺点?学生回答:没有纸张方便,竹木简太重携带不便,帛太昂贵不能大量使用。这样学生切身感受到了造纸术发明的伟大。继而讲述西汉发明了纸,但由于质量差,易脆裂,不方便书写,到了东汉宦官蔡伦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经验,于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术。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术,原料不仅容易得到,而且价格又便宜,纸的质量和产量都有提高,使用也逐渐普遍起来。这样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对此节内容的理解很透彻,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

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穿插历史小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材受篇幅的限制,许多内容是浓缩提炼后的简单概括。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爱听故事,我们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真实、有趣的小故事,这样可以使教学更有趣味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五代十国与北宋的建立》一节时,学生从电视或通过其他渠道对“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也比较感兴趣,但教材中的简单叙述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我就及时补充一些有关赵匡胤的史料: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紧接着向学生介绍“释兵权”的背景,“兵变”之后赵匡胤如何防止他人仿效他来夺取他的政权,如何对待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等以及“杯酒释兵权”的用意。这样把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作为讲述整个北宋的切入点。这样在教学中穿插小故事进行讲授,学生听得有意思,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课上听得认真,饶有兴致地参与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兴趣是我们学习知识、探索新知的内在动力。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抓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思考,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乐于其中,从而全面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教育质量初中历史学习兴趣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