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09-08-21 07:35
学周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语文课堂教学

李 菁

摘要: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是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发展学生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从扶到放、联系实际、积极鼓励、扎实基础几个方面下手,灵活运用在语文的教学创新中。

关键词:语文 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世纪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优化课堂教学,鼓励创新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每位教师应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气氛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

二、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要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三、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学生就会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谈不上真正的创新。如果教师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 “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得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进而提高学生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拔。

四、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五、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教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和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一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六、搞好知识传授,为创新打好基础

“语文”是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的简称,它的内涵还应该包含技能和技巧。“字词句章篇”、“讲读说写演”、“精讲多练”,这样的理解更为具体全面,不但从基础知识上进行说明,从基本功能上进行了发掘,而且还指出了教语文的基本原则,这是很中肯的。明白这一点,对于教师特别中小学的语文教师,尤为重要。首先,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放眼历史,所有的发明都是在知识特别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因此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其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候,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时间越长,就越接近创新的结果,体现出来的创新情绪、勇气和耐心越好,更容易形成创新。最后,创新能力的体现,离开了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识的运用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荣靖,《创新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民办教育研究》,2007(3)

[2] 邓春和、王美玲,《创新教育及如何实施创新教育之浅谈》,《河套大学学报》,2006(3)

[3] 宋先占,《浅谈语文创新教学五项要求》,《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作者简介:

李菁(1970—),女,河北行唐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并多次获石家庄市和行唐县的多项奖项。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语文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