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2009-08-25 09:38王志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友谊中学语文美的

王志平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注意工具性的训练,而且要贯彻人文性教育。下面,笔者就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育谈三点看法。

一、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语文教材“文以载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因素,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缘文释道,因道释文,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

第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册上,爱国主义是贯穿始终的一根红线。读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屈原的《离骚》、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及《〈指南录〉后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课文;这些“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者;这些“推此志也,虽与日月增光可也”的巨人;这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楷模,他们伟大的形象,都会在中学生心中树立起高高的丰碑,成为青少年人生道路上的灯塔。

第二、培养学生崇尚、追求真善美的情操。追求真实的、善良的、美好的事物是人类共同的目标。学习了雨果的《给巴特尔上尉的一封信》使学生明白了爱好和平,追求正义是超越国界的,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学习了《火刑》,通过对布鲁诺伟大人格的解读,使学生明白了“日心说”的正确,“地心说”的错误,追求真理,相信科学的思想就会自然的深入学生的心田。

第三、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意志。一个民族,一个积极向上的人,都应该具有这种意志。史铁生的《地坛》是一篇自传性的优秀散文,渗透着作者对生命深刻的感悟,学习了这篇文章,学生就会明白,有的人虽然瘫痪在床,但却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领跑者。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会让学生懂得:一个人只要自强不息,即使处在一个极端困苦的境地,也会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塑造了一个在荒原中克服重重困难,挑战生命极限最终走出荒原的光辉形象,昭示人们:有一种强大,它的名字叫坚韧刚强、百折不挠;有一种力量,它的名字叫积极向上、自强不息。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

二、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培养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作为事物能否满足人们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其重要性正如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中学语文教材,每篇文章都寄寓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以此为载体,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一条最佳途径。

第一、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的感情。

故乡,是人生的出发地,也是人的精神归宿,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游子万里,心思故土。故园之思,绵延千年而不断;故土之情,歌咏千年而不绝。中学语文课本中不乏这类文章,如《枣核》,通过旅居海外的华侨对一枚普通枣核的珍藏,写出了海外游子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思念,那种魂牵梦萦的情愫令学生深为感动。又如《端午的鸭蛋》通过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人情,以及其中蕴含的说不完的妙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又怎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琦君的《春酒》通过回忆儿时春节家家邀饮春酒的习俗,写出了浓浓的乡情,而结尾:“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一语更是直白而强烈道出了作者欲归家而不能的浓烈的思乡之情。而古典诗文中有关家乡的诗更是不胜枚举:“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乡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乡情;“乌近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是乡思。通过学习现代美文,吟诵古典诗歌,就会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进而萌发努力学习,将来为家乡做事,回报家乡的思想。

第二、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的友情观。

友谊是人间美丽的花朵,“友谊是需要用真诚去浇灌的”。古典诗歌中不乏描写友谊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人的宽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对友人的牵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对友谊的赞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则写出了人间伟大友谊的内涵:伟大的事业,崇高的追求,无私的奉献。通过语文文本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之间建立健康的、纯洁的友谊,从而促进学业的进步。可作为青少年的中学生,往往会跨过友谊的界限,去品尝早恋的青果,语文教师就要及时引导中学生区别友情与爱情。苏霍姆林斯基在《致女儿的信》中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回答了“什么是爱情”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阐释了爱情的真谛:忠诚,心灵的追念。作者在另一封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这样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通过课内外的学习和延伸,就会引起学生深深的思考,从而明白:青少年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学习之上,懵懂无知的岁月应当拒绝这份情感,早恋只能带给自己以伤害,同学之间的交往应该是纯洁无瑕的。

三、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列昂节夫说:“语文,应该让孩子在美的空间里遨游。”语文的审美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一、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大自然的钟灵毓秀,蕴藉着无比的美丽。学过了朱自清的《春》,便永远忘不了课文所描写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学习了《荷塘月色》便永远记住了“田田的叶子”像“婷婷的舞女的裙”,以及“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在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难忘的是济南暖冬日照下的地形地势,积雪的山,清明的水;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的藤萝;“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南国风情;“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北国风光,无不激起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思想感情,再辅之以语文实践,如“寻觅春天的踪迹”,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去体会,去品味,然后再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觉,怎能不激起学生的爱美之情?

第二、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最后一次演讲》中威武不屈的闻一多令人钦佩;《珍珠鸟》中“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令人深思;《变色龙》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令人憎恶;《丑小鸭》给贫贱的人们带来了放飞理想之梦的空间;《热爱生命》为悲观厌世者提供了激发生命活力的能源。屈原的忠贞与高洁;陶潜的冲淡与旷达;苏轼的超然与淡泊……这些阐释生命、社会、人生的哲理以及形象,就是点亮学生人生之灯的火把。学生阅读这些美文,就能体会到社会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令人赏心悦目,令人凝眸沉思,但又确实能提高人的综合素养。

自然及社会生活中的优柔之美、崇高之美、喜剧之美、悲剧之美无不为青少年打开了无比丰富的美的世界,在这一个世界里,学生会受到美的感染,逐步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发现美,创造美。

总之,中学语文课本里集中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注重人文性,让学生通过文本体验,感受其中丰富内蕴,从而净化灵魂,熔铸人格,陶冶性情,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形成完美人格。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友谊中学语文美的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打破平衡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友谊的重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美的校 美的人
珍贵的友谊
什么才是真友谊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