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精彩

2009-08-26 05:59张学兰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8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文情感

张学兰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围着书本转,学生围着教师转,师生围着分数转;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先教后学,先讲后练,以教论学,学服从于教,即师讲生听,师抄生写。这种教学模式,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现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打破“一言堂”、“填鸭式”的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变死气沉沉的课堂为生机勃勃的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首要研究、探讨的任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在思索: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精彩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老师的手来翻阅,我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怎样去翻阅孩子们的生命呢?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激情,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的学习呢?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心态,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学生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素质教育下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各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和“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蕴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所以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学生去展示“自己”

教师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多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或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在教学《小乌鸦和妈妈》时,我们接触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等。对“渴”和“喝”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感动,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1、引领学生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

2、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经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商场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不能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体验。

1、把别人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在教学《山青青》时,我引导学生给课文画插图,孩子们充满热情地画了一幅幅图画,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心理的世界》是一首非常美的小诗,“看到一棵小草,我想起了草原……”我带着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细细地品味,孩子们简直喜欢极了。于是,我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说出:

看到一棵小草,我想到了田野,

看到一片树叶,我想到了森林,

看到一滴水,我想到了大海,

看到一颗流星,我想到了宇宙……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别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我真诚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为孩子们的精彩人生垫石、铺路。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课文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