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新

2009-08-27 02:17郭新民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教育观创新能力人才

郭新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层层深入,“创新”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心目中的共识。教师能否在教学中进行创新,关系着学生受教育的效果。要使教学的效率最大化,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学会创新,而且要善于创新,并通过教学的创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创新育人观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才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从当前社会招聘的情况看,各个部门在重视学历之外,更重视实际能力和开拓精神。因此,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起创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切实担负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

1.必须改灌输式教育观为开发式教育观

有些教师只重视传道、授业、解惑,总期待自己的学生博古通今,才学出众,可是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苦心传授的书本知识已显得微不足道。教师要培养创新人才,不能只满足于知识传授,而应立足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启发学生内在的学习能力,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引导学生向未知的领域迈进,让学生学到创新学习的方法和创新的本领。

2.必须改教条式教育观为民主式教育观

有些教师过于强调教师和书本的绝对权威,强调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训练。解题只给标准答案,养成学生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僵硬观念。这种教条模式堵塞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之路,培养出的是只求正确、不求进取,规规矩矩却失去活力的畸形人才。而开放的民主式教育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发散思维、探索尝试、怀疑质疑,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使学生有机会进行多种多样的尝试体验。学生拥有了想象的激情和思维的空间,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便水到渠成。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创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环境

所谓的人才,其突出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往往是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作为教师,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宽松感、新奇感和成功感,结合教材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机制。比如,用多媒体手段试讲九年级物理“电功”知识时,学生通过观看电流流过不同用电器时能量转化的情景,知道了电流做功的实质,这样可以大大活跃学生的思维。

2.破除学生的思维定式

要鼓励学生突破旧的思维模式,创新就是要向往、追求和塑造事物的新形象。正如有的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长方形的桌子被砍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学生习惯的思维方式是,这道题应该用减法。可这个问题不是加减法所能解决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旧的思维模式,把自己的思维发散开来,寻求新的思维方式。

3.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催化剂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首先,教师要科学地设计提问。设计的问题必须能引起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能促进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引起广泛联想,从而得出规律性认识。提问的形式要简明生动、有吸引力,且能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的放矢,避免那种少数优秀生频频发言,大多数学生陪坐的场面出现。其次,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想法,引导学生列出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猜想。这些猜想或许会触发学生头脑中的某些兴奋点,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4.激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带有突发性、独创性的思维活动。任何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灵感,而要想使学生产生灵感,必须鼓励学生不断刻苦学习和实践。有人说:灵感不喜欢拜访懒惰的人。牛顿从苹果落地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在浴室里想出皇冠掺假问题的解决办法,这都是灵感被激发的具体体现。然而这些灵感都是建立在他们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教师在上课时,要给学生必要的时间,使学生身心放松。教师可要求学生随手记录每天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的、奇怪的事件,为日后灵感的产生积累素材。

总之,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性、发散性等多种思维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创新中成长,从而成为创新型的人才。

(责 编 涵 冰)

猜你喜欢
教育观创新能力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
教育观形成的一般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