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09-08-28 09:09赵国刘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客观规律传授受教育者

赵国刘

【摘 要】 和一般教育相比较,审美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具有三方面作用:审美教育内容本身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性,能够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审美教育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格力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起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作用;审美教育的创新进取性,对受教育者具有重大的精神激励作用。

【关键词】 审美教育 现代教育 地位 作用

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无论是让学生领略自然美,还是欣赏艺术美,抑或理解社会美,都能够诱导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一、审美教育融创造于教育之中

在传统教育中,由于受教育者只能处于被动状态下进行学习,其主观能动性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审美教育则把受教育者视为主体,不是对受教育者施加压力,而是通过调动受教育者的创造欲望和信心来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进入自觉的学习状态。人类的知识浩如海洋,有限的学校教育只能传授其中的点点滴滴;某些亲身经历虽脱离了书本知识的局限,却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体经验的色彩。这些内容虽然是人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但是仅仅依靠这些也是远远不够的。现代教育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二的知识来自于个体的思维过程,即使接受书本知识或他人经验,如果没有接受者积极的思维配合,也只能是一种浮光掠影的印象而已,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注意调动和培养受教育者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即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的教育才有可能跳出强行灌输的窠臼而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以学校教育为例,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依据,但是从审美角度看,要想使教材的内容活起来,进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经过授课教师的再处理,即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等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加工处理,把本来外在于学生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旧有知识结构中新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容易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形成自己对书本知识独特的理解角度,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以新的见解去补充教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审美教育融陶冶性情于教育之中

1.审美教育蕴涵着一定的思想性

结合审美所能够进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大到社会事件,小到一幅画作,从正规的课堂教学,到日常生活中的思想交流……只要加以挖掘,都可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所不同的是,有的可以直接进行,有的则是渗透式地潜移默化。但是,无论是什么方式,最能对受教育者思想产生影响力的无非两个方面:其一是引导受教育者养成尊重客观规律的良好思维习惯和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务实精神。这是现代社会对人们提出的最基本也是重要的精神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人们必须具备的思想觉悟。对一般教育而言,教育者主要把注意力放在向受教育者传授自然、社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上,直接揭示客观规律。审美教育则在揭示客观规律的同时,突出人类社会对客观规律的掌握和利用,突出人类社会在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能动性,突出人类在改造自然、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审美教育与一般教育相比更带有鼓舞人心的特点。其二是注意培育受教育者健全的个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传统教育中,受教育者始终处在一种附庸的地位上,除了无条件向教育者靠拢外是没有个体精神的发展余地的。审美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理所当然地把教育者放到了教育的中心位置,认为只注重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是不够的,只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使其能够独立地去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才算是成功的教育。马克思主义美学将美归结为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审美教育在注重教育者掌握客观规律的同时,还强调个体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将知识接受与个体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统一了起来,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2.审美教育蕴涵着丰富的人格力量

尽管人格属于精神的范畴,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可以通过人们的言行以活生生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传统教育中,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格培养主要是通过思想理论的灌输,形式上以理论课、报告会、谈心为主。由于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其效果也大打折扣。和传统教育模式比较,审美教育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审美教育的创造性特点,使得这种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带有很强的艺术气息,容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其次,审美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使得教育者不但要深入了解受教育者的基本情况,做到因材施教,而且还要联系自己的亲身感受,说出自己对教育内容的真情实感。经过这样的现身说法,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已经融入教育内容之中,从而产生震撼和美化受教育者心灵的作用。

3.审美教育对受教育者具有重大的精神激励作用

现实生活中,凡是能够给人以美的事物,其中必然具有某种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审美教育也是如此,教育者要想把美引进自己的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产生审美感染力,也必须对教育内容进行再创造,而不能把某种现成的东西做简单的重复。这种创造,既可以是根据受教育对象的不同而设计的新方法,也可以是对所传授的内容变换角度的理解。只要我们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就一定能够有所发展、有所作为。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善于从自己的性格和经历出发,联系自己的真实感受,才可能在自己所传授的内容中,创造出独特的魅力来。有了这种魅力,所传授的内容才是不可重复的,才会产生动人心魂的美感。

从另一个角度看,创新也是一种对过去的否定和批判。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批判进取精神的再现,故步自封、安于现状只能阻碍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从长远眼光看,只有洋溢着进取精神的教育,才可能鼓舞起受教育者开拓创新的勇气,使其具备大胆思考、不受陈规束缚、敢于超越前人的基本素质。这样的教育是充满挑战性的,同时也是充满生命力的,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总之,审美教育是一般教育过程的审美化,因而对受教育者具有明显的美化作用。美学这门综合学科的介入给教育内容带来新要求。为了调动受教育者的求知兴趣,使教育内容在受教育者心目中“美”起来,教育者必须尽一切可能地调动各种教育艺术,或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各方面的美学知识。这些美学知识,既可能体现在教育内容具体感人的形象中,也可能体现在教育者举手投足、言谈仪表等自身形象上。这些,对受教育者的爱美之心都会产生直接的榜样作用。久而久之,则会对他们人格的完善、心灵的美化等方面起到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6

[3]李范.美育的现代使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67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客观规律传授受教育者
“三件大事”历史性胜利所彰显的客观规律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传授技艺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何学好语文
干花手作达人亲自传授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