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几点警策

2009-08-31 00:54段华明
理论前沿 2009年15期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处置

段华明

[摘要]认真研究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规律,积极理性地把握处置现阶段群体性事件的警策:因势利导,化危为机;处变不惊,坚定不移;程序规范,机制体现;吃透下情,积极主动;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处置;警策

[中图分类号]D63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62(2009)15-0015-02

当今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种种表现,有些是可以预料的,有些是难以预见的,即使我们各项工作都做出了很大努力,也不可能完全避免突发事件和预料之外的情况。我们要认真研究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规律,积极理性地把握处置现阶段群体性事件的警策。

一、因势利导,化危为机

大量的群体性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这应是我们的一个基本认识。有些“意外事件”实际上只是与我们的陈旧观念相冲突罢了,用过去的观念衡量似乎是不可思议,但以现代眼光来观察却是题中应有之义。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在我们这样大的国家里,有少数人闹事,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倒是足以帮助我们克服官僚主义。”各种群体性事件实际上也暴露了我们体制上的某些不完善之处,或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之处。一些群众为何要“闹事”?尽管他们中可能会夹杂着不良不正确的因素,也可能有个别害群之马。但就多数人而言,确实是为自己的权益而来,为自己的不平而呼。因此,当事情和问题出现的时候,党政官员要冷静思考,换位思维,将心比心,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较有利于化解矛盾,并善于化被动为主动,把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过程变为改革领导体制的契机,化危为机,除弊兴利。

以往的实践表明,每当社会矛盾引发大的事件时,很容易导致政策上的大幅度摇摆,造成不必要的社会紧张,严重时还会出现暂时的倒退。这说明,我们领导体制的应变能力还不足以恰当地处理社会事态的非常发展。在社会矛盾甚多,社会风险几率增加,比以往更带有连锁反应特点的环境下,提高党政领导体制的适度反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在面对可能的和已经发生的各类群体性事件时,才能够保持实事求是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沉着有序,因势利导。否则,就很难对事态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也就有可能作出过度反应。

二、处变不惊。坚定不移

任何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措施,都不得危及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都不能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这是基本的原则。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正确理解稳定是第一责任,务必始终牢记党的经典性论断: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举措不能影响改革和发展的进程,这是我们的基本前提。向前进势必会有风险,但停顿是没有出路的,裹足不前要不得。正确的选择是,不管风吹浪打,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决不为一时情势所迫而朝令夕改。要使党政领导体制的应变能力与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有力而恰当地控制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速度和重点,保持和创造有利于改革和发展的大气候,形成和维系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环境。

在我国结构转型和改革攻坚之际,根据社会政治学的观点和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今天大门被围,明天交通堵塞,其实都是比较正常的。我们应当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学会在游行示威声中,在请愿上访声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持久的稳定。否则,那种表面的、被动的稳定,迟早会出大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和推进发展,方为缓解群体性事件的灵丹妙药。

三、程序规范,机制体现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人民当家做主。较长一个时期里,我们是由党来代表人民管理一切事务,搞计划经济,其范围无所不包。人们视这种“代替型”民主为理所当然——共产党能为群众流血牺牲,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即便发生失误,群众也能够谅解。

今天,我们转型到市场经济,人们自主自立意识增强,“代替型”民主就不够了,光凭简单的行政命令也不行了。有些事,群众会希望党和政府给自己提供良好条件;但另一些事,群众则希望自己来解决。如果还要大包大揽,群众就会反感,就会不满意,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政府做对了,那是应该的:一旦做错,则会怨声载道。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讲究规则和程序。联系到村民自治的情况看,农民群众更注重直选的形式,先看是不是符合程序,是不是公开、透明。不然的话,明明推荐的候选人不错,可他就是不投你的票。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各级党委、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更多地体现为遵守规范和程序。实事求是地说,这种规范和程序我们是缺乏的,因为我们搞政治建设的注意力长期没有往这上面放,而时下群体性事件的大量问题都与此有关。比如农民对征地有不同意见,相当一部分以上访、匿名信、告状甚至群体性事件这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各级党委、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需要用精巧、科学的体制和机制体现出来,以保障尽可能不出事,或不出大事,即使出事也能及时解决。

四、吃透下情,积极主动

群众工作是党同人民群众保持联系的一个基本渠道,现在这个问题让人担忧。就干部来讲,成天忙于文山会海、迎来送往和各种应酬,疲于奔命,有多少时间在联系群众?群众工作的薄弱环节是农民。农民在想什么,他们的愿望是什么。出现了问题怎么去教育引导?不可等闲视之,需要认真研究。共产党要长期执政,没有农民的支持,得不到农民的理解和拥护。巩固执政地位,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就会流于空话。在市场经济、联产承包、村民自治条件下,要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应付、不是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做农民群众的工作。

做群众工作,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一些干部没有问题意识,不善于发现问题,眼睛看不到情况,头脑没有分析,手里没有措施,以至于小事闹成了群体性事件。因此,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一定要有问题意识,特别是在形势好的时候、发展快的时候,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密切关注社会问题。在此时此刻这样一个矛盾凸显期,更要注意综合分析情况,吃透上情,吃透下情,吃透省情,吃透党情,吃透人情,善于发现问题,妥善解决问题,从发现问题人手维护稳定,从解决问题人手促进发展。

五、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任何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总有征兆,不仅要居安思危,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且要善于从其他事故中吸取教训。一落叶而知秋。

起因微不足道,最终却导致矛盾激化,时有发生。有的是一时难以化解的矛盾与感情纠葛,领导与群众、同事之间一点小小的误解摩擦;有的是一个漫不经心的举动,偶然事件激发了不满情绪;同样一件事,在这群人里没什么反应,在另外一群人里就会闹事;有时看似不相干的原因,街头纠纷。也会导致矛盾激化。近来一些较大规模的群体事件,多是由于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干部警惕性不高,工作不深人。不注意汲取教训,失职渎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一些群众的不满情绪不能及时发现,一些不稳定苗头不能及时化解,酿成不该发生的事端和风波。

战国时宋玉《风赋》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是说风从地上产生出来,开始时先在浮萍草头上轻轻流动,接下来吹遍河流山谷,最后聚集在山口,成为盛怒的飙风了。还有古话说的“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而溃”等等,这些防范风险的中国古典智慧,对于处置现阶段的社会矛盾有着规律性启示:未雨绸缪,曲突徙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先下手为强,防患于未然。

(本文作者: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所长、教授)

责任编辑柳波

猜你喜欢
群体性事件处置
融媒时代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特征及处置
供电企业舆情的预防及处置研究
建立高效有序的突发事件联合应急处置机制
西部民族地区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研究
加大污泥处理力度 提升固体废弃物科学处置水平
现代商业银行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研究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与群体性事件
浅析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及管控
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路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