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特色分析

2009-08-31 00:54陈冬生
理论前沿 2009年15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特色

陈冬生

[摘要]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由于中国具体国情原因呈现出了自己的独有特色。这些特色在农村政治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体现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特殊性,而且展示出未来中国农村政治发展中可能拥有的独特优势及面临的独有难题。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政治发展;特色

[中图分类号]D0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62(2009)15-0025-02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民的吃饭问题。几乎与此同时,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和标志的农村政治发展步伐也开始起步,并不断前进,其成绩巨大,并呈现出独有的魅力和特色,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总体来看,其特色可以从几方面体现:

一、在政府主动强力推动下进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时农民的最大渴望是解决温饱问题,对政治变革没有多少渴求。但中国政府却在农民还没有强烈要求的情况下毅然在农村推动了政治变革:在1982年颁布的新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农村设立村委会,取消了过去的生产队组织,并规定了村委会的性质和任务,确立了村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为村委会的建立、实行村民自治和直接民主,保证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宪法保障。随后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了村委会,实行了村民自治制度。而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正是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标志和体现。1987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又审议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了村民广泛的直接民主权利,为实行村民自治提供了更为完备的法律保障。1998年11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修改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个民主”作为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用法律条文形式固定了下来,从而保证了村民自治制度的健康发展。此外,为了使宪法和村委会组织法得到贯彻,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还制定了相关地方法规,有些县市也制定了一些条例,从而使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更具有了可行性和操作性。在村民自治活动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政府在发动村民积极参与、广泛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上也下了很大力气:举办各种培训班、制定一系列旨在规范和推进村民自治的地方法规和各种政策、操作细则,既有人力方面的大量投放,也有财力方面的多方资助。同时在村民自治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政府也进行了指导和帮助,监督村民自治工作健康发展,保证村民自治工作的顺利实施。由此可见,中国农村的政治发展从发生、发展到整个运转过程都是在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进行的。

二、村级党组织起着独特作用

村级党支部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建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村民自治的实行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依靠村党支部和支部中的党员,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村民群众中,广大村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也通过村党支部向上级反映。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自治,农村各种组织包括村委会也要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不能离开党的领导去谈自治。然而在现实的村民自治中村级党组织的实际定位、作用发挥也面临着重新考量的问题。村民自治是农民自治,自己选举自己的领导者村委会、村委会主任,并接受领导者的领导。但原则上村党组织也具有村务的领导权,这就使党组织在村中的地位成为不好解决的难题:在村务上特别是重大村务上是由党支部决定还是由村委会决定?如果由党支部决定村民自治又成了过去的生产队的领导体制,村民自治的“村民性”就无从体现了。如果由村委会决定那党的领导又怎样实现?一直以来,就是因为党支部与村委会的角色定位没解决好,以致一个村庄常出现两个权力核心的局面,显然这样的“双核心”情况会影响村庄正常运转。尽管各地都在探索解决“双核心”的途径,如有的地方实行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或村委会主任兼任党支部书记,有的地方实行党支部书记选举的“两票制”等,但目前看都不能根本解决这个中国农村政治发展中的独有问题。

三、与经济发展不甚协调

政治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西方政治发展的一般经验。但这个经验在中国农村的政治发展中却没有得到印证,中国农村政治发展上的这种经济的同步性并不存在:首先,如前所述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并没有大的发展,阶层分化还没有出现,利益诉求也还未多元化,政治发展的经济动力还未出现的情况下,农村政治发展的标志性的举措村民自治就开始写入宪法,并在一些地方试行开来了。其次,农村各地政治发展水平并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在中国的西部贫困地区很多地方的村民自治搞得有声有色,而在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的一些农村村民自治却没有真正推行开。甚至在中国的几大样板富裕村村民自治根本就没有实行,依然还沿袭着改革开放前的农村治理模式。

四、传统宗族文化作用突出

村落里的宗族势力一直以来是我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特质,在封建社会很长的历史时期,由于国家政权的扶植,家族现象构成了我国社会的外观形态,我们甚至可将其称为宗族文化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发生了重大的政治变革,宗族势力受到了沉重打击,影响大为减弱,甚至销声匿迹。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国家推行村民自治,实行基层民主政治开始,宗族文化又开始复萌,各地农村续家谱、修祖庙、建祖坟之风一度盛行,随之具有政治意义的宗族势力也有较大规模的复苏,并逐渐显示出政治上的巨大影响力。表现在:现实中往往有大族大姓背景的候选人在村里的选举中更易取胜;大族大姓更有力量影响村里的决策和决策的贯彻执行。宗族文化兴盛,宗族势力的巨大力量成为了中国农村政治发展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五、农民工扮演着重要角色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它的出现不仅有经济上的意义而且也具有政治意义。特别是在中国农村政治发展上有着重要意义。其一,农民工在外打工磨炼后一般都有较强的权利利益、规则法制意识及民主平等观念。当他们回到生养他们的农村,那些权利、法制、民主等观念也带回了农村的家乡,这对当地人们的观念有着重要影响。其二,农民工在外打工赚钱有利于所在乡村的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其三,农民工由于在外打工增长了才干能力,又见多识广,回到农村后许多人都成了村里有影响力的“能人”,有些人还当上了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对农村的政治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诚然,目前还存在着农民工民主权利不能很好行使的普遍现象,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农村政治发展必然受到严重影响。

中国农村的政治发展体现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独特性,呈现出了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会随着中国各方面的发展变革而不断发展变化,或强化或弱化或消失。中国农村未来进一步的政治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将与这些特色密切相关。

责任编辑余岩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特色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时代特色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