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价值取向

2009-08-31 00:54
理论前沿 2009年15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以人为本

钱 伟

[摘要]以人为本是民生观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评价性价值因素,“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实效性价值因素。要真正解决社会民生问题,在社会原则价值取向上必须实现三个基本转变。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以人为本;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B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62(2009)15-0027-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是我们党新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是民生观基本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并把改善民生作为基本国策。这是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判断一切工作和是非得失的标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党的新的执政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民生观相互贯通,一脉相承。十七大报告吸收了十六大以来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成果,与时俱进,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明确阐述,得民心、顺民意,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是发展教育、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六大任务。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优先发展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妥善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有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生产发展的主导力量。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协调人民内部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对行为导向和实践成效具有决定性作用。价值取向聚焦民生,则行为导向服务民生,实践成效就惠及民生。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是改善民生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理念。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我国古代民生思想的精华。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科学地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问题。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使科学发展所取得的各方面成果最终都体现在人民基本需求的充分满足上,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体现在人民文明素质的全面提升上,体现在人民各项社会权益的切实保障上。这充分凸显了科学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人民群众不仅是科学发展成果的最终惠及者和受益者,同时还是科学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科学发展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科学发展观把人民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注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从而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社会合力。

三、以人为本的价值论内容

价值在发展中凸显有两个原因——评价性原因和实效性原因,即人的价值的实现程度是发展的评价标准,人的价值的实现是发展的动力。以人为本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意思:“发展为了人民”和“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说的是发展的评价性因素,“发展依靠人民”说的是发展的实效性因素。以人为本标志着国家发展由重经济增长到重人文价值进步的范式转换。坚持以人为本,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发展为了人民”说的是发展的评价性因素,用人民的价值实现的程度来评价发展的结果。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发展依靠人民”说的是发展的实效性因素,即发展的动力。发展的实效性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人民群众。马克思认为,进行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人既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在生产实践中,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人是实现自身目的的手段。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以人为本的理论力量在于其不仅揭示了发展的目的(评价性因素),而且揭示出了发展的动力(实效性因素),实现了人作为发展目的和发展手段的统一,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融合。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价值目标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价值诉求

1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转向“效率与公平并举,以公平为主”的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中国特定时期的价值原则,它对于冲破和消解绝对平等观,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公平与效率是矛盾的,效率的提高是建立在不同个体的市场竞争基础上的。公平与效率又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市场公平是效率运作的基础,效率的提高为社会的公平奠定经济基础;同时,公平是效率的最终价值指向。因此,以效率原则为主逐步转向公平原则为主既是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客观需要,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2从“市场平等为主”的原则转向“市场和社会并举,以社会统筹发展为主”的原则。合理的社会体制应当是市场公平和社会公平的辩证统一。一定时期的市场公平原则为社会公平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社会公平的价值导向必然高于市场公平价值导向。国家应当在制度设置上逐渐转向以社会公平原则为主导,实行社会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方针,重视民生问题;民生问题的实现反过来也会促进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社会民生发展原则取向的转变既是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社会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努力实现社会公平。

3从“个人发展”原则转向“社会和谐”原则。个人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个人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个人发展。社会和谐发展就是要逐步克服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不平等、不公平现象,使人民共同发展。从社会政策选择的导向看,在不同发展时期,社会政策的选择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经济不发达的时候,以个人发展、提高效率为主线;当经济有所发展,个人与社会矛盾突出时,以注重社会和谐为主线。社会体制改革要统筹兼顾,较多体现弱势群体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责任编辑余岩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以人为本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