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刑事大要案看刑事犯罪的发展趋势

2009-09-01 03:09邹毓瀚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共同犯罪发展趋势

邹毓瀚

摘 要 刑事犯罪危害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刑事法律打击的对象,而分析刑事案件则是研究刑事犯罪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近20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一些典型重特大刑事案件入手,在适当诠释这些案件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刑事犯罪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刑事犯罪 大要案 发展趋势 共同犯罪

中图分类号:DF623文献标识码:A

刑事案件的侦查、起诉与审判工作始终统一于终结犯罪的实践中,它能深刻刻画一个犯罪人的心路历程,也能从一个方面透射出刑事犯罪特点的变化以及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刑事犯罪也呈现了新的变化与特点,随之产生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而研究典型刑事案件,尤其是重特大刑事案件,对分析和把握刑事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仅从20世纪80年代初谈起,分四个阶段,从每一个阶段发生的社会危害性较大的典型刑事案件入手,逐步分析犯罪的一些发展情况。

一、典型刑事大要案及其特点

(一)80年代初期——80年代中后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面临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但社会秩序混乱,治安状况恶劣的形势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的顺利进行,形成了建国以来的第四个刑事犯罪高峰期。基于这一社会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专项斗争。在这一时期,有一些案件值得我们关注,这里仅举两例:

案例一:“二王”案件——开在全国范围内“悬赏通缉”的先例。1983年2月12日,两名持枪歹徒在沈阳某医院杀死四人、伤三人后潜逃。经查,这起特大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系王宗玮、王宗坊所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二王”案件。“二王”作案后仓惶南逃,一路上又作案多起,伤害多名无辜群众。案件引起了中央、公安部、省市各级公安机关和武警部队的高度重视,公安和武警部队相互配合、锲而不舍,终于1983年9月18日将“二王”击毙于江西省广昌县的山林中。

案例二:西安魏振海特大暴力犯罪团伙案——新型团伙犯罪的雏形。1986年10月,西安市小寨东路某家属院内发生一起特大入室抢劫杀人案,随后1986年12月,西安市北郊炕底寨村外又发生了一起特大杀人碎尸案。经调查,系列案件均系以魏振海为首的特大暴力犯罪团伙所为。西安市公安局全体干警经过近5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将这伙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从上述案件以及这一时期的其他刑事案件,结合犯罪理论综合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犯罪的特点:(1)共同犯罪问题突出,并呈现团伙犯罪的特点,这与以往犯罪分子单独作案,或是事前无联络的群体性犯罪有着明显的不同;(2)犯罪手段与犯罪形式多样化,连续作案问题突出;(3)犯罪的暴力性增强(体现在涉枪、涉爆等方面)。

(二)80年代末期——90年代中期。

在经历了“83严打”之后。社会治安有了较大好转,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脚步加快。党中央又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使得社会各项事业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一些新的犯罪形式和案件出现了,这里仅举两例:

案例一:河南开封特大文物被盗案——智能团伙犯罪 1992年9月18日,河南省开封市博物馆被盗,失窃珍贵文物69件。经调查,该案系以刘农军为首的犯罪团伙所为,公安机关经过艰苦工作,终于将刘农军等缉捕归案。

案例二:黑龙江鹤岗巨额现金劫案——智能犯罪的升级 1995年1月28日, 黑龙江省鹤岗市发生一起特大持枪抢劫杀人案,四名劫匪持枪闯入南山矿金库,打死10名保卫人员,劫走百万元工资款。经调查,该案系孙海波、田雨、田原、阎文宇四人所为。他们分工明确,熟悉枪支性能,具有一定的军事素质。

从上述案件以及这一时期的其他刑事案件,结合犯罪理论综合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犯罪的特点:(1)犯罪手段愈发残忍,后果愈发严重;(2)犯罪升级,罪犯拥有先进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犯罪器械,持枪犯罪多见,犯罪组织结构愈发严密;(3)犯罪分子反侦查能力进一步加强;(4)犯罪暴力性,突发性特点突出。

(三)90年代后期——新世纪初期。

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的不断进步,文化的不断繁荣,使得我们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个历史时期,刑事案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以下举三个案例:

案例一:白宝山持枪袭军、袭警、抢劫杀人案——97中国刑侦一号案。1996至1997年间,北京、河北、新疆等地,先后发生持枪袭军、袭警、抢劫杀人的恶性案件。经查,系列案件均系白宝山等人所为。随后,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办案人员历尽艰难,辗转数省,终于将杀人魔王白宝山擒获。

案例二:吉林长春梁旭东黑社会性质组织案——公安部“98第1号黑社会案”。2000年9月,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梁旭东等人做出终审判决。梁旭东等分别犯有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以及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敲诈勒索、组织卖淫、私藏枪支弹药、赌博、妨碍公务等多项罪行。

案例三:张君特大暴力犯罪集团案——被称为“新中国刑侦第一大案”。2000年9月1日傍晚,以张君为首的暴力犯罪团伙在湖南省常德市持枪抢劫运钞车,枪杀7人,致伤5人,制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暴力抢劫特大案件。案发后,警方迅速出击,很快便将张君团伙成员抓获,并一举侦破了一系列陈年旧案。

从上述案件以及这一时期的其他刑事案件,结合犯罪理论综合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犯罪的特点:(1)犯罪跨度明显增大,犯罪装备精良化;(2)犯罪分子心理素质与反侦查能力大幅提高;(3)作案手段老辣,作案计划周密;(4)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问题突出。犯罪的突发性考验政府的应急措施。

(四)新世纪近5年。

步入新千年,我国加入了WTO,面临着新的时代发展机遇,实践着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任务。在这个历史时期,犯罪也随之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以下仅举两个案例:

案例一:沈阳“1.18”大案——爆炸抢劫运钞车,当年公安部督办大案。2003年1月18日,沈阳市商业银行某储蓄所门前发生一起持枪爆炸杀人、抢劫运钞车案件,银行职员、押运员3人被杀、5人受伤,歹徒抢得人民币197万元后驾车逃走。案发后,中央、公安部及辽宁省主要领导相继作出批示,辽宁省和沈阳市公安机关成立了“1·18”专案指挥部,组织精干力量全力侦破。不久,制造这一案件的案犯相继落入法网。

案例二:全国人大代表桑粤春“涉黑”案——桑粤春原系长春吉港集团公司监事局主席、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桑粤春利用担任长春吉港工贸总公司经理、吉港集团公司总裁的职务之便,采取非法手段,侵吞公款,数额特别巨大。此外,桑粤春还犯有合同诈骗罪、组织卖淫罪、强奸罪、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故意伤害罪、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且系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首要分子。

从上述案件以及这一时期的其他刑事案件,结合犯罪理论综合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犯罪的特点:(1)暴力犯罪升级力度加大,危害加大;(2)涉黑案件数量增加,大要案频发;(3)犯罪行为的侵害对象变化(针对金融机构,运钞车及储蓄所的案件增加),且手段残忍;(4)犯罪分子反人类,反社会的人格表现突出。

二、刑事犯罪的发展趋势

从前面四个时期的典型刑事案件及其特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共同犯罪问题已成为重点要关注的问题,而共同犯罪中不同犯罪形式的演变则成为重大刑事犯罪发展的一个趋势。所谓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一定义科学概括了共同犯罪的内在属性,体现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其成立要件为①:(1)二人以上;(2)共同的犯罪犯罪行为;(3)共同的犯罪故意。将三个要件综合起来准确判断,有利于在实践中打击这类犯罪(“二王”案件属于典型的共同犯罪案件)。而根据刑法犯罪理论和司法实践,共同犯罪又可分为团伙犯罪,集团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这三个过程是不断递进的。

第一,团伙犯罪是指三人以上为了多次实行犯罪而结合起来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结构松散、成员不完全固定,只有一个或几个核心成员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的犯罪结伙②(魏振海案件属于典型的团伙犯罪案件);

第二,集团犯罪是指三人以上,为了在较长时间内实行某种或多种犯罪而结合在一起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犯罪组织③(张君案、“1.18”大案属于集团犯罪案件);

第三,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点是:(1)有一定结构的组织;(2)有组织的暴力;(3)通过犯罪和(或)介入合法经济和政治以获得金钱、物质利益和权力;(4)有一定经济实力;(5)确立排他性的势力范围等④(梁旭东案属于典型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

三、针对刑事犯罪发展趋势的应对策略

上述三类形式犯罪,对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并且三类犯罪是一个递进演变的关系,其演变过程为:团伙犯罪→集团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可见,如果对于最初级的团伙犯罪打击不力,随着时间推移和环境变化,其很可能演变为危害更大的集团犯罪甚至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因此,结合上述分析和实践情况,有以下三点应该注意:

第一,加强基础工作,及时掌握犯罪活动的动向,及时打击团伙犯罪,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其演变为危害更大的犯罪形式。

第二,保持对重特大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继续加大打击集团犯罪的力度,防止其向黑社会性质犯罪发展。

第三,坚决贯彻党中央的部署,对黑恶势力露头就打,彻底铲除其滋生土壤。从根本上遏制其危害源头,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南开大学法学院2007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高铭暄,马克昌 .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66页.

②③④何秉松.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第194页、195页、270页.

猜你喜欢
共同犯罪发展趋势
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的共同犯罪问题研究
对共同犯罪人认定标准的认识
事前无通谋的滥伐林木罪共犯的认定问题研究
赛博空间中的理论异化
传播淫秽物品罪中“传播”行为的性质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