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亚经济奇迹相关争论的探讨

2009-09-01 03:09李宏兵杜军丽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

李宏兵 杜军丽

摘 要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异乎寻常的增长曾一度被称为“东亚经济奇迹”。本文从克鲁格曼对“亚洲无奇迹”的不同论断出发,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对该观点的争论,指出克鲁格曼虽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有所偏差,但他对东亚经济模式的分析和对东亚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怀疑都是值得考虑的。本文基于东亚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寻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 东亚经济奇迹 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异乎寻常的增长曾一度给西方发达经济体带来了恐慌。本地区的经济保持了6%--8%的平均增长率,甚至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年增长率超过10%,远高于同期发达国家平均3%和发展中国家平均4.3%的经济增长速度(见表1)。也正基于此,西方许多经济学家称此时期的东亚经济发展为“东亚奇迹”。然而,美国著名济学家保罗.R.克鲁格曼1994年却在《外交事务》上发表文章(Krugma,1994)对亚洲经济的高速发展提出质疑,称“亚洲无奇迹”。他在该文中首先对苏联经济增长的停滞作了本质的解释,从而提出了增长的会计学,并将增长分为只靠投入增加的增长和主要靠效率提高的增长。因此克鲁格曼认为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是以增加投入资源、资本来促进的,而不是依靠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因而建立在这种粗放增长方式基础上的“东亚经济奇迹”,只不过是“东亚经济神话”而已。同时,也正是此文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十几年来的争议和关于亚洲经济增长的讨论。

二、对东亚经济奇迹的争论

首先,克鲁格曼对东亚经济增长的论断是基于世界银行和Alwyn Young的研究和数据得出来的,同时也为不少国内外经济学家所推崇。世界银行(World bank,1993)把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利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亚洲国家称之为高速发展的亚洲经济(high performance Asian economic,HPAEs),即通过向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品来发展本国工业。并且总结了“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的经验,以希望通过这些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指明方向.Alwyn Young(1992,1994,)的研究为克鲁格曼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他通过对使用了资本和劳动两投入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分析,从而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TFP)。他认为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s)——香港、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60年代以来的高速增长所依靠的主要是资本、劳动的大量使用、而非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并认为这种靠投入驱动的增长模式和原苏联黄金时期的增长模式没什么两样。他还通过对世界上66个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进行排序,并将这些顺序与他们的人均GDP、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得出东亚NIEs的增长主要不是依靠动态改善(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是依靠静态改善(即要素积累和资源在部门间的重新配置)。Bhagwati(1996)的观点也支持了克鲁格曼的研究,他认为在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快速增长中没有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因此也就没有技术进步的作用和效率的改善。他的研究表明东亚经济的重要推动力是资本的积累,资本投入可以解释经济增长的80%,因此也就没有所谓的东亚经济奇迹了。

然而,也有不少学者对克鲁格曼及相关分析提出了质疑。Chen,E.K.Y(1997)对克鲁格曼文章的批评集中在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误解,他通过一些技术层面的分析指出了克鲁格曼文章在经济学理论方法方面的缺陷,并且作者还在文中清楚地区分了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别。因此,他认为克鲁格曼对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批评是一个误导。郑玉歆(1998)对克鲁格曼的文章在有关全要素生产率的计量方法中所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批评,文章中指出由于方法不同、数据不同而可能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不同估计,因此直接在国家之间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可能产生误差。樊纲(1996,2006)则通过对有关持续增长问题的研究,认为克鲁格曼忽略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劳动投入增加、技术进步费用和资本积累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是作者分析了东亚各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问题后,进一步对克鲁格曼的相关论点提出质疑。同时,林毅夫、任若恩(2007)也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方法发展和理论基础的深入分析,以及对相关国家经济增长经验的回顾,来说明克鲁格曼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并指出其结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意义存在误解,在经济方法理论上也存在一些缺陷。(见表2)

因此,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生产函数以及统计口径会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不同测算结果,那么基于全要素生产率所得出的,所以我们也就有理由对克鲁格曼的观点提出质疑。

三、东亚经济奇迹的争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东亚经济经历了自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三十年的高速发展,走出了一条出口导向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引领了全球经济的新一轮增长。但也引起了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带来了惨重的打击。我国也属于东亚经济圈,因此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成败经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科技竞争实力。

虽然克鲁格曼对东亚各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有所偏差,但他对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大量的投入,而不是依靠技术进步的论断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根据波特的竞争发展阶段理论(the stages theory of com-ptitiveve development),经济发展可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和创新推进几个阶段。而东亚经济则大多属于前面两个阶段,技术创新因素还不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对东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质疑也是情理之中。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近年来劳动力、资本等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减,东亚经济也正从依靠大量要素投入为主的发展阶段逐渐走向以技术创新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因此,我国也应以此为契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逐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二)规范政府行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由东亚经济发展经验可知,当一个经济体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过渡时,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就应由直接干预变为间接调控,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东亚模式又是一个“赶超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赶超型”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运用政府的力量来加速经济发展。因此,基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政府应该规范政府调控经济的职能,制定适合本国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加快产业升级。

(三)走国内经济与外向型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

东亚各国虽然资金、技术等要素比较匮乏,但他们拥有区位优势、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等比较优势。因此,东亚经济从一开始就借助于对外贸易来发展本国经济,从而利用比较优势实行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战略”。但我们也从上述争论中可以看出,依靠大量的要素投入和出口加工贸易的发展模式,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值得质疑的。所以,我国要想保持高速持续的经济增长,就必须在推行外向型经济的同时发展民族经济,降低对外依存度,减小国际经济波动对本国经济的影响,降低经济增长风险。

(作者单位:李宏兵,兰州商学院经贸学院;杜军丽,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Alwyn Young.The Tyrany of Numbers:Confronting the Statistical Realities of the East Asian Growth Experience,Quarteri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0.August 1995,pp.641-680.

[2]World bank.The East Asian Miracle: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 Policy.Oxford Universty Press,1993.

[3]Bhagwati,J.,The Miracle That Did Happen:Under- standing East Asia i

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Keynote Speech Deliver at Comell University on the Occasion of Conference on “Government and Market:The Relevance of the Taiwanese Performance to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olicy in honour of Professor Liu and Tsiang ”.

[4]Chen,E.K.Y.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Debate: Determinants of Econ

omic Growth in East Asia .Asian-Pacific EconomicLiterature, 1997.11.11(1).

[5]Paul Krugman,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Foreign Affairs , Nov/Dec 1

994.

[6]樊纲,东亚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地增长?---关于“克鲁格曼质疑的分析与思考”.国际经济评论,2006,[9]

[7]陈岩,对克鲁格曼“东亚奇迹”虚幻的挑战.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1]

[8]樊纲,关于“增长方式转变”的若干问题.管理世界,1996,[1].

[9]林毅夫,任若恩,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经济研究,2007.

[10]郑玉歆,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其增长的规律——由东亚增长模式的争论谈起.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10].

猜你喜欢
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
湖北省十二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中国人口红利的国际比较与测算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
我国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