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2009-09-09 09:40
小作家选刊·作文考王 2009年7期
关键词:课文作文同学

乔 叶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它是一个千面女郎。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麦穗是饱满的,明天就躺进了打麦场。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因为成长,今天的花蕊是芬芳的,明天就融进了泥土的温床——不,不要为躺进打麦场的麦穗和融进泥土的花蕊悲哀,沉寂也是一种成长。生命存在过程中,每个细节都有深情。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庄稼有一种生长方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它们,没有水它们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用根去吸取土层里含的水。这样过一段时间之后,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失望,也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当然,我清楚地知道,在自己之外,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潮在涌动。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也不敢认为任何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角度上不再年轻的人。这真是既有趣又荒唐。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于知晓学习的人的一种额外奖赏。

成长,让我从不有意懈怠自己。成长,让我在满面皱纹时内心依然有葱茏的生机。成长,这是我继续努力的一个坚强理由。成长,这是我能够弹跳的一块坚固的基石。成长,让我由衷地热爱着头顶的每一颗星星。成长,让我认真地耕种着脚下的每一分土地。

一直在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

责任编辑比格

我看《美国语文》

解玺璋

很多年来,语文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提出了种种方案,希望能对语文教育的改善有所帮助。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也出了不少,体现着不同的关于语文教育的理念和目标,但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很多人习惯把注意力集中在课文篇目的选择上,一篇课文的取舍有时就能吸引众多媒体的眼球。这没有什么不好,过去的教材中的确有一些不合时宜、应该淘汰的文章。但语文教育的根本改善不是靠剔除一些旧的课文,增补一些新的课文就能奏效的,关键是对其理念、方式、目的以及教程的编排、习题的设计、训练的办法等等的检讨和改进。关于这些我们谈论的比较少。有些从外面回来的人,说起国外的语文教育,总是赞赏有加。以为是很好的,应该借鉴的。我们却因为其语焉不详,又看不到实例,有一头雾水之感。

这套《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使我们有了一个近距离观摩美国语文教学的机会。说是课文精选,然而,更有价值的却不是书中精选的课文,而是该书所体现的语文教学的编排方式。所以,与其说它是“中国学生的最佳课外读物”,不如说它为中国教师,语文教材编选者,语文教育研究者,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所有关心语文教育改革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物。换句话说,这块“他山之石”,是可以攻中国语文教育之玉的。按照惯例,中国语文的课文设置和编排顺序是根据文体来分类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杂文、应用文等等,或者分为叙述文、论说文两大类,这两种分类方式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美国语文的编排却是以历史发展为线索,它将美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分为六个不同的主题时代,相对应的,课文则选自这个时代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在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这是一方面。还有,每个主题时代都以“时代故事”为题,讲解这个时代所发生的大事件及文学的变迁和发展特征:而每篇课文都按照阅读指导、背景知识、文学与生活、文学聚集、问题指南、作品积累的布局来推进学习的过程。这里有些内容是我们的语文教育中根本没有的,但是教师应该掌握的。美国语文则将它与课文融为一体。举《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为例,阅读指导部分对作者哥伦布作了简单介绍;背景知识部分则进一步介紹人类探险时代的历史;文学与生活部分要求联系你的经历,以日志的形式,写一篇说服别人来资助你环游世界的文章;文学聚集部分是课文主体,还包括相关体裁的知识;问题指南部分则归纳了能调动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思考焦点,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作品积累部分包括点子库和微型写作课两部分,要求学生想象自己是哥伦布的一名船员或一名观察船员活动的美洲当地人,重写本文。

这当然只是粗略的介绍,但也能看出中美语文教育的确有很大差别。如果说,美国的语文教育体现了人文素质的多样性和开放性的话,那么,中国的语文教育则恰恰失之于目标的单一和实用主义的短视。至少在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发学生的多样性思维和个人体验,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素材,分析、研究课题,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这些方面,对比美国语文教育,我们的缺陷是很明显的。而根本一点,恐怕还是对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理解不同。

责任编辑王册

求和得和

毕淑敏

小时候,我的作文成绩很好,语文老师不止一次给我的作文打过满分,还经常在课堂上宣读。

听老师读我的作文,我的心情像一颗怪味豆,最初觉得甜——哪个学生不愿意受到老师的夸奖?接着,成味和涩味就会慢慢涌上心头。下课后,同学们便会神情怪异地说:“哦,哦,老师又用时传祥掏粪的勺子‘夸毕淑敏啦!”跳皮筋时,两边都不要我。要知道在平时,因为我个子高,跳得好,大伙都抢着跟我一队。而此时,我和谁说话,人家都会装作没听见,扭身走开,并故意跟别人说笑。他们一块儿边说边看着我。

我开始懂得什么叫孤独,什么叫嫉妒。

这样的日子一般持续两三天就会过去。大伙毕竟年龄小,容易健忘,我又是少先队大队长,人缘并不差,大伙有事都爱找我。

作文每两周讲评一次,我便要经受一次精神的炼狱。

我开始随意写作文,随大流,平平淡淡。“你的作文退步了,是不是骄傲了?”老师问我。我沉默。我不是不愿意告诉老师原因,而是不知道怎么说。假如我说了,老师会在班上把同学们数落一顿,我的处境就更糟。

老师苦口婆心地开导我,我又开始认真真写作文了。老师满意了,同学们敌视的恶性循环又开始了,就没有一个万全之策吗?

我发现同学们并不是讨厌我的作文。老师念我的作文时,他们也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地发出会意的笑声。同学们只是不喜欢老师反反复复只提我一个人的名字。

我小心翼翼地问老师:“我最近的作文有进步吗?”老师说:“你近来写得不错。今天下午我还要读你的作文。”“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战战兢兢地说。老师注视着我。“您念我的作文时,可不可以不念我的名字?”我鼓足勇气说完藏在中心许久的话。“为什么?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要求。你总不能让同学们认为那是无名氏写的吧!”

我镇静下来,一板一眼地说:“我觉得您读作文,主要是看文章写得好不好,至于是谁写的,并不重要。不说名字,大伙在讨论的时候;没人碍面子,反倒更好说意见。”“有点道理,那我下午试一试。”老师答应了。

那天下午的情形如我所料,同学们充满好奇,发言比平日热烈得多。下课后,我和大伙快活地跳皮筋。“嗨,毕淑敏,今天念的范文是你写的吧?”有人问我。“不会老是她写的,我看今天一定是别人写的。”有人这样说。我一概只笑不答,被问得急了,就说:“我看像是你写的。”从那以后,我的作文越写越好,和同学们也能友好相处。

我至今不知道那算是机智,还是一种早熟的狡猾。长大以后,看到那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想那是一种更勇敢的生活态度,如果现实允许,当然是畅快的,只是有时候在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选择更委婉的处串方式。

责任编辑王册

猜你喜欢
课文作文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