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报道的“潜规则”

2009-09-10 02:53张互桂
社会科学论坛 2009年16期
关键词:大众传媒潜规则女性形象

[内容摘要]从纸质媒介、电子媒介中存在的女性歧视现象入手,分析了大众传媒对女性歧视现象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试图为规范大众传媒对性别报道的客观性和正确引导性别舆论导向作用提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大众传媒;女性形象;潜规则。

[作者简介]张互桂,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女性权益保护研究。

自1995年至今,我国先后制定了11部涉及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2部有关法律问题的决议及修订了7部有关法律,并把男女平等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体现在我国的宪法中。宪法总则明确指出,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长期以来国家政策一直是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性别歧视。但事实上,千百年形成的歧视女性的痼疾依然存在,男性话语霸权及女性声音的消解虽然隐秘,但依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男女实质上依然不平等的社会大背景下,作为社会意识载体的大众传媒必然或隐或显的存在着性别歧视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一经大众传媒的传播,也就无疑强化了人们心理的角色定型和社会上的性别分类。这不仅不利于妇女的生存和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而,揭示大众传媒中性别歧视的表现。剖析其原因,对于提高人们对大众传媒性别歧视的敏感度并努力采取措施消除之,大有裨益。

一、重现报道,分析现象

1.大众传媒性别歧视批判之一:报纸

报纸是大众传媒的重要成员之一,而很多报纸报道事情的时候都“严格”遵守着一道潜规则:即放低女性的地位或歌颂女性的愚忠,有的干脆为女性树立“牺牲自我、成就别人”的“楷模”。

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母亲,就像某种昆虫,既已终了她的传种的义务,就死在随便哪个地方。”戏剧中的话演变成了生活现实。《都市晚报》曾报道了这样一件事:一位丈夫因迁怒妻子生的是女儿,动辄对妻子非打即骂。妻子不堪忍受,服毒自杀。这样一件价值判断非常鲜明的事件,该报在报道时只是轻描淡写地指责丈夫的脾气粗暴,并没有指出这位妻子在丈夫跟里只是生育工具,没有人格、没有尊严,似乎丈夫的重男轻女、对妻子的虐待都是可以忽略的。《都市晚报》的这种报导方式,根本就没有发挥新闻媒体应有的社会作用,提醒或许与她有相同遭遇的妻子们:面对这种情况是不应该逆来顺受的。

1995年12月17日,年仅22岁的郑州姑娘周莉军因失去未婚夫伤痛过度,自杀殉情。《大河报》以《现代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歌颂了女主人公真挚的情感。周莉军对爱情的忠贞确实震撼人心,但在她对爱情的忠贞里,有从一而终的封建色彩;她自杀的勇敢里。有狭隘的感情因素。爱情至上的花翎不应掩盖女人自身应有的价值,报道大肆歌颂殉情,是很不恰当的,不论有意无意,都无非是为女人树立了现代贞节牌坊,起到了颂扬传统贞操观的宣传作用,而忽略或回避她们短视、贫乏、缺乏自我的一面,这无疑亲手为女性套上了封建贞节观的枷锁。

2.大众传媒性别歧视批判之二:电视

20世纪90年代初曾引起轰动效应的电视剧《渴望》,塑造了一位女性形象——慧芳。这位女主人公一次次为了他人牺牲自我、放弃自我:首先她选择了抚养弃婴而不顾自己的现实处境,其次选择了身处逆境的王沪生而决不被母亲的意志左右;而后为了儿子她选择了失去了个人上大学的机会,最后为了弃婴,她选择了与丈夫离婚、离开亲生儿子、失去工作,最终从一个普通而善良的女性,一步步走向忘我无我、超凡脱俗的圣母。可以说慧芳的全部努力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就是牺牲自我发展的所有价值。在消解自我的过程中,电视剧将慧芳推向善良的极致,推向最为传统性别角色认可的母亲的位置,从而将两性性别角色更加定型,难怪当时一个妇联发言人惊呼“《渴望》使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倒退了15年”。

电视媒体中,对女性歧视的现象比比皆是。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发布了2005年十大性别歧视广告,一时间成为媒体热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太太口服液广告,其中广告旁白语是“婚姻出现不信任,是因为女人不自信。”将婚姻出现的危机毫无道理的全部推给女性,可谓荒谬至极。

3.大众传媒性别歧视批判之三:电影

在父权制的神话中,女性往往与较低级的物质自然相等同,弗洛依德在《文明及其不满》中首次提出:女人缺乏文明。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对此说道:“对弗洛依德、拉康而言,女人在‘象征之外……即在法令的领地、语言之外,她被排除在任何与文化以及文化秩序的关联之外。她在象征之外,是因为她与阴茎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她无法享有确定男性气质的阉割情结。”影像中表现女性对文明的向往,是一个老套而广泛的模式:男性是启蒙者,女性是被启蒙者。第五代的发韧之作《黄土地》即体现了这一点,男主人公顾青作为一个远道而来的八路军干部,既有文化又勤劳有礼、善解人意,他被安排借住在黄河偏远山区翠巧的家里。一来二去之后,翠巧作为一个纯而又纯的被启蒙者对顾青产生了爱慕之情,影片中有一处场景,翠巧要傻弟弟帮她把一双亲手绣好的鞋垫转交给顾青,此处导演给了这双蓝花鞋垫一个特写镜头,一切不言自明。可影片并没有“合乎情理”地让“启蒙与被启蒙”发展成“革命加爱情”,也许创作者在追求一种“启蒙一觉醒一反抗一解放”的主流宏大叙事,而对于男女之情无意为之。最后,翠巧思想觉醒以反抗愚昧的包办买卖婚姻,却在找寻共产党——“一个空位、一个非肉身的父亲”的路途中葬身黄河,而她的爱情也因顾青的置身事外而无疾而终,女性沦为这种主流叙事追求的牺牲品。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只是在男性文化需求之下男性异己的想象,女性被纳入男性文化的历史编码中协助男性文化完成对于民族、历史的思考,最终只是凸现出男性启蒙者的主体性。

二、探求根源。解决问题

大众传媒对女性潜在歧视的传播无疑加深了女性的劣势地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涉及多方面,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显性原因:女性从业人员的数量和地位的局限

从社会性别与媒介研究可以发现,媒介中女性的刻板印象和表现不足与女性在媒介组织中的数量与地位有关。1991年,美国导演协会公布了他们所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他们调查了自1939-1979年在好莱坞所拍摄的7000多部电影的导演情况,其中参与执导的女性导演仅有14人,独立执导的女性导演只有7人。在从事电视工作方面,女性的参与程度还清晰地体现了级别越高、人数越少的趋势。不到3%的女性从事电视电影的导演工作。目前,尽管越来越多的女性从事媒介工作,但是她们的处境与其男性同事相比则差距很大。这就涉及到一个玻璃天花板现象。所谓玻璃天花板现象是指一种美妙得几乎透明但其实非常强大的阻力,阻碍着妇女和少数民族

进入一定层次的管理职位。在全世界范围内,女性在媒体中的整体地位仍然是群体弱势或边缘的,这亦从反而说明了媒介仍然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这种在媒体中由某一个性别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权力构成形式,对媒体的议题设定、内容遴选、重要性排列、架构提供以及叙事方式、对女性的再现方式等一系列的判断和行为方面都构成非常巨大的影响。负载在媒体中的传播功能表达的是传播者对世界的理解,而这种权力结构则意味着这种理解是从男性视角出发并以男性的观点为基准的。

2.中层原因:媒介制作结构与机制的男性主导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女性在媒介中的数量在不断地增长,但这并没有给女性形象带来根本的改变,其背后的原因与媒介制作制度和机制有关。从组织理论的观点来看,供职于某个机构的个体会被这个机构所社会化并接受该机构的价值文化。这种组织价值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和隐性压力使得个人若想在组织中生存就必须遵从而不是对抗已经定型的现行的组织文化价值。也就是说,如果组织内部的某个人的观念或行为与整个组织机构的价值文化不相吻合,那么这个人获得职场成功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该理论解释了尽管女性在媒体中就职的人数不断增多而媒介中所表现的女性歧视现象依旧的原因。这种现象还可以用“沉默的螺旋”来解释,该理论认为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造成的孤立。主流意识、多数意见、强势群体的男性观念,压制非主流意识、少数意见、弱势群体的女性观念,这就意味着由父权制的规范、价值及传统所建构的媒体结构中,女性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如何适应和符合既定的游戏规则和价值规范。如何接近并达到传统的新闻标准而不是追求媒介中的性别平等。

3.深层原因:生理决定论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反映

由于男女两性在身体、性格、心理上存在着差异,父权制的结构将男性所拥有的社会性别特征如理性、坚强、勇敢等视为正面的高级的特征,而将女性所拥有的社会特征如被动、感性、温顺等视为负面的至少是低级的特征。因此男女之间的差异不是平等层面上的,而是有价值的高低之分的。父权制社会的价值观一方面让女性保持性别特征,一方面又对这种特征进行贬损。这正如美国学者分析主流价值观对黑人的评价那样,白人先把黑人贬低和固定到擦皮鞋的位置上,然后再下定论说,黑人只能擦皮鞋。

4.特殊原因:传统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冲击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封建社会形态在我国存在了相当长的时期。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带来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观念的冲击,加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具有交叉性和平等性发展的特点,因此,目前我国部分媒介传播中也存在着对女性表现边缘化的现象。

社会转型造成了消费主义观念的盛行。比如中国目前盛行的“美女经济”。不仅主办方认为是找到了中国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媒介也推波助澜,认为这是人们物质生活提高后精神需求的体现,并认为这种“美女经济”是多赢的事情,是“商家出钱。观众白看,大家都赚”的美事。但实质上,选美是对男性权力的又一次确证,对美肤、美腿、美发的评选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对女性身体具象化的观看。女性的外在形象取代内在特质而成为标准化的性别符号,电视中女性形象的肤浅、表面化和程式化的印象进一步得到强化。

因此,媒体如果不树立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自觉抵制不利于树立男女平等观念传播的信息和作品,就必然落人社会性别不平等的传统文化和惟商业至上的商业文化的窠臼当中。

三、发挥作用。共同努力

其实,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大众媒体在这件事情上同样也是双刃剑,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消除媒体对妇女的潜在歧视,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可以引导传媒在消除女性歧视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1.尊重女性,构建妇女事业发展的多元价值体系

大众传媒应注重从塑造女性多样化形象的角度人手,弱化传统观念中的女性单一定位和对其私人领域的刻画,更多强调其在公众领域中的形象,将女性引入公共话题的讨论之中,以构建新时期的女性价值体系。中央电视台《半天边》栏目以“把握时代潮流,展现当代女性风采;把握性别视角,讲求男女平等”为报道原则,用电视的语言帮助女性认识自己的独立品格和存在价值。特别是其中的《张越访谈》栏目,用一种尊重、平等、真诚、客观的态度来面对真实的生命和人生。2006年1-5月份的18期节目,采访对象全是普通女性。节目通过表现其各自悲欢离合的人生状态,来显示历经磨难后艰难心理的重建,从而构建出不同的价值观念。无疑,这样的媒体视角和宣传能普遍和长期坚持的话。是有利于对消除女性性别歧视现象的。

2.关注弱势女性群体,开阔报道视野

要推动妇女事业和谐、健康发展,大众传媒就不能走极端路线。或将目光仅聚焦城市的女性白领阶层、高收入者:或只抓住底层妇女“无法直视阳光”的悲情不放。忽视她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

《农家女》杂志(原为《农家女百事通》杂志)是国内现今唯一面向农村妇女发行的月刊,读者对象是16至45岁受过小学以上教育的农村妇女。该刊“以独特的社会性别视角,关注中国农村妇女的前途和命运,记载中国农村妇女前进的足迹,传播以妇女为本的发展理念”。《蓝玲》杂志(原《打工妹》)则是面向进城务工的农村妇女,记录这一群体特殊的生活经历,虽然也有报道对象单一、语言煽情暖昧等问题,但也为女性媒体开辟了新空间,提供了新思路。

3.倡导传媒监测与批评,构建正确的性别意识

成立于1996年的女性传媒监测网络是中国内地唯一以“性别视角看传媒”的公众媒介批评组织,主要任务是监测并批评、抵制大众传媒中贬抑妇女、否定妇女独立人格、鼓吹性别角色定型的报道,以建立一个有利于妇女争取“平等、进步、发展”的媒介环境。女性传媒作为服务女性的排头兵,理应主动参与媒介监测,审视在反映当代女性的报道与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培养媒介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这是打击性别陈规定型观念和编制对性别问题敏感的材料和节目的关键所在;提高公众特别是女性媒介素养,使其认识到必须追究媒体对性别内容和形象的责任。这样,相互竞争的女性传媒才能提供更丰富和有创造性的内容,认真监督竞争者的报道与传播行为,最终促进全社会构建正确的性别认识。

总之,希望大众传媒对女性报道的“潜规则”可以浮出水面,发挥积极作用,消解性别歧视,齐心构建和谐社会。

猜你喜欢
大众传媒潜规则女性形象
当代女生交友潜规则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大众传媒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潜规则
自作自受的“全民潜规则”
潜规则之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