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用语不要让人疑惑不解

2009-09-15 09:08
理论观察 2009年4期
关键词:东东用语责任感

宋 歌

[中图分类号]G2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4—0156—01

随着网络传媒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也是“突飞猛进”,对传统媒体产生很大影响。有些报纸、广播、电视紧跟潮流,大量借用网络语言。对此,笔者感到传统媒体是否应使用网络语言,如何使用网络语言谈些浅见。网语的大量使用,是由于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总喜欢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缘故。而且网语也在与时俱进。2009年更出现了“雷人、固、呆/呆”字典里尚未收录这些词条或者生造出来的字,令人瞠目结舌。

《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对“网络语言”的定义是:“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也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狭义上指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

应该说,网络语言的产生,得益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观念更新的社会大背景,也源于网民们的标新立异以及网络交流崇尚的简单快捷。网络世界推崇个性,追求创新,有人敢用,就有人喝彩。加之不少网语轻松幽默,能使人精神松弛,身心放松,一经诞生便迅速流传。但不容否认的是,许多网络语言语意模糊、不合规范、随心所欲、沟通困难,有的更是粗俗低下,这些都是它的致命弱点。

如果网语、火星语仅仅是活跃在网上的聊天室里,出现在中学生的作文本里,倒还罢了,问题是这样的表达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我们的传媒上。有的小报就有这样的标题《我看“职称英语统考”这东东》。“东东”虽然在网络上大家都能耳熟能详,但出现在纸媒上,对于一般较少上网的人来说,初见“东东”却仍如坠入五里雾中,全然不知其为何物。不仅是“东东”,其他的网语也大摇大摆地登堂入室,电视、纸媒,尤其是娱乐新闻中使用的更多,人们在收看、阅读这些消息时也更加费劲,更加的不知所云。

对于目前网络用语肆意泛滥、汉字书写千奇百怪、繁简混用等现象,不少专家学者表示担心与忧虑。有识之士认为,我们不能随意地生造一个字词,汉字的奇妙是其他民族望尘莫及的;直斥网络语言泛滥,不规范的潜词造句、不知所云的“Q言Q语”和“火星文”、还有粗俗的一些网语简直是对规范的反叛、对传统的糟蹋。

当然有些年轻作家对网语是持肯定、支持态度的。他们认为网络语言并不会对传统语言产生冲击。尽管网语貌似艰涩,但还是以通假、谐音等方式来结构语言,依然遵循了汉语语法规则,不会从根本上破坏汉语的纯洁性。只是就表现形式和表现力来看,是对传统规范语言的颠覆和“革命”。

尽管意见纷纭,但我们不该忘记一条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如果交际双方并不能都通晓所使用的语汇,还谈什么交流,谈什么表情达意?当交际的一方需要像猜谜语一样去揣测对方的语句时,其实已经失去了交际的意义,也失去了对交际方的起码的尊重。尽管网络已经是现代社会须臾不可离开的宽广平台,与这个平台同步产生的网络用语其适用性其实还很有限,而且个性化、随意性更强。那么将有限使用的网络语言跳出网络平台,频频亮相于各种传媒,将之变成全民交际用语,是不是显得有点缺乏全民观点了?

诚然,语言三要素——语音、语汇、语法都在发生着变化,而且三要素的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尤以语汇的变化为最快。在社会变革、转型时期,在新事物不断涌现的时候,诞生的新词语也更多,更踊跃。但是新词语被受众接受是要有一个前提的,不能违背约定俗成的原则,不能别出心裁去自己创造“新字新词”。

某电视传媒曾经播出过这样一档访谈节目:几位“八零后”写手自鸣得意,侃侃而谈。其中一位女士就直言自己常常造词造字,比如:娓娓动听是一个很好的词,但“娓”字用了“尾巴”的“尾”做声旁,多不雅嘛,所以就把娓娓动听的“娓”改成“伟大”的“伟”字去掉单人旁,加一个“女”字旁,新造了一个字。

问题的严重性甚至有的以错为美,眼中根本无视通用语言文字法;在于有少数人在于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对这位“仓颉”非但没有批评反而满脸欣喜,似乎在欣赏女仓颉的“创举”。试想,这样的电视节目会将年轻的观众朋友引到什么样的道路上去呢?

不错,语言文字都是经过人民大众的艰苦努力而创造的,但这种创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不是一人所为,那种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每个个体都可以对语言文字随心所欲地加以“创造”的人并不能与群众划等号。

说到底,这里有一个时代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如果大家都像那位女士一样突发奇想地造字造词,社会成员该如何进行交际?你在创造一个个怪异字、火星语的时候。有没有一点社会责任感?同样,对这些除了生造者谁也不懂得的、不规范的词语起着传播作用的各种媒体,是不是同样也少了一点社会责任感?

已经有消息称,一些影响比较大的媒体,要求从业人员慎用网络用语,有的更明确规定在通稿中不应使用“哇噻”“妈的”等俚语、脏话、黑话等,如果在引语中不得不使用的时候,也均应该用括弧加注,表明其内涵。网络用语中对脏话词语进行缩略后新造的“SB”“TMD”“NB”等也不得在报道中使用。

猜你喜欢
东东用语责任感
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张东东作品
读《比尾巴》,学仿写
初中生责任感发展的差异性调查
我多想……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化学用语及常用物理量
责任感等2则
礼貌用语大家学!
试论责任感的评价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