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洞村巨变之路

2009-09-17 08:06张文聪李美通
红广角 2009年3期
关键词:佛手瓜瓜棚全村

张文聪 李美通

改革开放前,革命老区秋洞村在粤北山区新丰县已经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被称为新丰的“西伯利亚”。这个称谓来自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正值土改,由于秋洞地处高寒山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人民生活贫困,外来的土改队员就将秋洞戏称为新丰的“西伯利亚”。秋洞村一度成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的巨轮滚滚而来,如今,秋洞在新丰更加有名气,已成为全省著名的无公害蔬菜佛手瓜种植基地、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1年8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亲临秋洞视察,对秋洞发展山区经济,引导农民致富给予了充分肯定。秋洞村已经成为粤北山区农民走上富裕道路的一个典型。

秋洞的山还是原来的山,秋洞的水还是原来的水。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普通的粤北小山村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今年初夏的一个上午,带着这些疑问,笔者驱车踏上了往秋洞的道路。

从新丰县城出发,汽车沿着弯弯曲曲的环山公路行驶了将近50分钟来到了秋洞。刚到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大瓜棚。田间地头、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到处都是整齐划一的瓜棚,每个瓜棚已经搭满了翠绿的瓜苗,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

村党支部是佛手瓜扩大发展的领路人

在挂着“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新丰县佛手瓜标准化示范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卫生村”等荣誉称号奖牌的秋洞村委会办公室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袁云星接受了笔者的采访,他首先概括性地说了一句话,他说“我们村的经济发展主要靠佛手瓜,而发展佛手瓜主要靠村党支部和当地政府以及省政府实施第二批扶持‘一乡一品项目的大力扶持。”

袁云星告诉我们,佛手瓜在秋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有到优,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秋洞地处新丰县黄礤镇东北边沿,距离新丰县城有40公里,山高林密,属深山区。解放战争时期是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一支队所属部队活动地区之一。村民们为部队送情报、送粮食、救护伤员,支持部队工作,为革命作出了无私的奉献。全村共有300多户人家,1500多人,耕地面积1441亩,人均1亩左右。由于气候和土质的原因,村的水稻产量较低,年亩产不到400公斤。1978年年人均收入不足100元,经济生活比较贫穷,常年依靠国家的返销粮渡粮荒。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尽管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老区的建设工作,但由于历史和客观原因,村农业生产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大部分村民田里种的是自给自足的水稻,住的是泥砖瓦结构的房屋,全村几乎看不到一座像样的楼房。出行以拖拉机和自行车为主,走的是一条崎岖蜿蜒、坑坑洼洼的沙土路。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全县上下积极发展反季节蔬菜、大力改变老区面貌、向脱贫奔康迈进的浪潮中,秋洞终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推动秋洞发生巨变的就是“佛手瓜”。佛手瓜,又称合掌瓜,顾名思义它的形状像佛手,可用来煲汤和做菜。20世纪70年代末,一个偶然的因素,佛手瓜开始传入秋洞,村民们将它种在菜园子里,淋水除草,两三个月时间,它就爬上了高高的篱笆;不到半年,就见如来佛祖合十的双掌般的瓜果挂满枝头。摘下来,洗干净,切成片,锅里小炒,其味鲜美!佛手瓜性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宜茎叶生长和瓜果膨大的气温是20至30摄氏度,而秋洞地处高寒山区,年平均气温只有17摄氏度,具有昼夜温差大的自然气候,独特的气候制约了佛手瓜的体积过分膨大,大大提高了品质。在秋洞种出来的佛手瓜嫩绿、清甜、爽口,大小均一。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十几年时间里,农民只是把佛手瓜当作一种虫害小施肥少成本低的家菜。

1991年,香港客商袁先生看中当地环境和气候优势,在秋洞租了680亩地办菜场,全部种白菜、芥菜等反季节菜,供应香港市场,每天10多个卡车运输。就在港商办菜场的次年,当地有些村民收获佛手瓜多了,自己吃不完,尝试卖给菜场,袁先生也抱着帮忙的心态,每天收购5-6件(每件70斤)送到香港市场销售,没想到香港的市场反应十分好,喜好用佛手瓜煲汤的香港人发现秋洞出产的佛手瓜分外清甜。精明的秋洞人及时察觉到了这一巨大商机。

1996年,港商撤场后,村党支部决定引导大家大力发展种植佛手瓜,将其作为全村主要发展的经济作物之一。村党支部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大会,号召大家种植佛手瓜。然而,在当时的市场前景不明朗、销售工作没有打开局面的情况下,担心亏本的村民对村党支部的号召热情并不高,只有几户村民种植。种植业讲究的是规模效应,没有规模就没有生命。面对此种困境,党员干部做好表率。时任秋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袁日有召开村全体党员大会,要求党员干部破除小农意识,发挥党支部的带头作用。同时,要求每位党员和村干部都要带头种植佛手瓜10亩以上。

袁日有告诉我们:“那几年,我家的水田、旱地全部种上佛手瓜,赚了不少钱,在村里很有说服力。我和党员干部一起主动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与他们算明细账:种佛手瓜每亩可以纯赚3000—5000元,1年的利润就可以赶上种3—5年水稻的收入。”通过算帐对比,破除思想禁锢的秋洞人不再犹豫了,在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很快就把旱地、水田种上了佛手瓜,有些村民还开辟荒山进行种植。佛手瓜种植规模迅速扩大,1999年全村种植面积接近2000亩。为了保证销路,当地党委政府还成立专门机构为瓜农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协助他们打进珠三角市场,并积极与外地的外贸部门联系,在流通领域、销售等环节为瓜农提供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佛手瓜的种植只需农家禽畜肥,不喷农药,这一独特的无公害特点很快得到了喜欢“绿色环保菜”的珠三角市民的喜爱,加上其产量高峰期正是珠三角蔬菜的淡季,因此,佛手瓜刚一大批量上市,很快在珠三角市场畅销,成为大众欢迎的无公害蔬菜。

实施一乡一品让佛手瓜走上产业化快车道

在新丰县委、县政府的积极争取下,2000年,佛手瓜被列入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出的《关于继续实施扶持山区和革命老区乡镇发展“三高”农业,开展“一乡一品”活动议案的决议》的实施项目之中(即省政府第二批扶持“一乡一品”项目)。从2000年至2004年,当地政府每年投入10-20万元,主要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和改善村的交通条件,将村到镇政府所在地再到县城40公里的沙土路全部铺上了水泥路,完善了通电与通程控电话工程,使全村的基础设施大为改观。省人大和省政府有关领导还多次带领农技专家到秋洞进行技术指导。这些巨大支持无疑是秋洞佛手瓜发展的主要动力,佛手瓜种植业从此走上快车道。

2001年,尝到甜头的村民种植佛手瓜的热情更加高涨,全村几乎每家每户都种上了佛手瓜。他们还想尽办法,利用空闲地种植佛手瓜,在房前、屋后、路边、甚至小溪上也架起瓜棚,整个山村变成一个连绵不断的绿色长棚,场面蔚为壮观。2000年佛手瓜标准示范区秋洞基地建立之初,种植面积为1500亩,现在已发展到3000多亩,佛手瓜的种植面积大于当地耕地面积。2003年7月,在当地农业部门的帮助下,佛手瓜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成为了响当当的名牌产品。秋洞也从此成为远近闻名的佛手瓜专业村。在2004年广东省“一乡一品”议案项目中,佛手瓜标准示范区秋洞基地荣获一等奖,是当时唯一一个满分。

佛手瓜亩产量高达7000公斤,以每公斤0.5元计,亩产值达3500元,而成本只需每亩532元,其经济效益远比种稻种豆高。大规模种植佛手瓜让秋洞人很快富裕起来,2007年底,村年生产总值达到21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4600元。全村80%以上农户建起了新房,92%的农户拥有现代化家具,58%的农户买了摩托车,家家户户都安装了电话、用上自来水、煤气、洗衣机。与此同时,佛手瓜种植业也吸引了一大批外出打工的青年人,他们看到了家乡的变化,纷纷选择返乡务农。袁云兆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接受采访的袁云兆告诉我们:“中专毕业后,我选择出外发展,打过工,做过生意,最后都失败了。2001年,看到父老乡亲在家种佛手瓜都富裕起来了,我就选择回家种植佛手瓜。”当时,袁云兆身背10多万元的债务,与已在佛手瓜种植中喝下“头啖汤”的乡亲相比,他困难重重。不服输的袁云兆挥舞锄头,洒下汗水,开垦荒地;在溪边搭起瓜棚,扩大实际种植面积。2002年,他的收入就达到了3万多。仅用三年时间,袁云兆就还清了债务。此后,还建起了新房,买到了农用车。

今朝秋洞大步迈向新农村

生活逐步走向富裕的秋洞人并没有“小富即满”,在全国上下掀起建设新农村的大潮中,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庄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他们提出了建设“新产业、新村庄、新农民、新生活、新风貌、新机制”的新秋洞战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全村上下团结一致,主动投入建设新秋洞的伟大工程中。

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秋洞首先完成了具有高标准水平的新农村建设规划。2007年初,广东省农业厅将秋洞列为省农业厅与市、县农业局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后,新农村建设更是“如虎添翼”。

为了进一步保护生态、节约资源、发展新产业,他们投入资金,将原来用来搭建瓜棚的木料改建成水泥柱;并在瓜棚下实行套种马铃薯、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和养殖走地鸡,仅此一项,每亩瓜地就可以增加2000元的产值。为了建设新村庄,他们在县水利部门的帮助下,完成了“饮用水工程”,解决了全村人的饮水问题;通过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建立垃圾集中堆放池,兴建污水排水管,进一步整治了“脏、乱、差”;并实行山上造林,山麓、河边种竹,公共场所周边种花、种草的绿化工程和建立村医务室、文化室、图书室、球场、“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为了加强村的民主建设,构建和谐文明的新生活,他们着力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健全和完善了村务财务公开和乡规民约等制度,使全村呈现出讲文明、学文化、重环保、邻里和谐、安居乐业的新风貌。

昔日被称为西伯利亚的秋洞如今已旧貌换新颜,郁郁葱葱的花草,洁白的墙壁,规划整齐、布局合理的房舍,连绵起伏的瓜地,如同碧波荡漾的海洋,一幢幢漂亮的农房在绿浪中拔地而起,风光如画。

对于秋洞的巨变,接受笔者采访的中共新丰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邓阳秋深有感触,他总结秋洞的成功有许多因素,最主要是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再加上党员干部、农民群众开拓进取,当然也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改革开放让勤劳的老区人不断解放思想,紧跟时代步伐,善于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品,创新品牌,依靠独特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佛手瓜种植,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奔小康之路。

猜你喜欢
佛手瓜瓜棚全村
南瓜棚下好乘凉
施文敏
那年夏天的佛手瓜
那年夏天的佛手瓜
B站UP 主停更,游戏成“全村”希望
全村唯一收件人
佛手瓜的营养成分及开发利用
黄岩富山佛手瓜及其栽培技术
抽自家鱼塘救全村1400亩地
办好一处书屋改变全村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