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高考作文

2009-09-18 09:50王淦生
师道 2009年7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题文体

王淦生

一感受2009高考作文题

曾经有人将高考作文喻为我们社会的晴雨表,这话过去或许成立,可搁在今天说就多少有点隔靴搔痒的意味了。如果有兴趣,你可以去浏览一下近几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题,十有八九都是些可以涂抹到任何时期甚至任何时代的万金油。我的一位在中学语文界颇有名气的朋友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让学生除了“大人生、小社会”这两个主题外概不涉猎——所谓的“大人生”,指的是多咀嚼“人生哲理”,因为这一直是高考作文舞台上久唱不衰的主旋律;触及社会生活的文章虽然偶或可见,但不过是高考作文中小小的点缀。对此我曾存有疑虑,但一次次考题出炉,胜利的天平总是偏向他的那一端。即便广为崇尚现实主义的批评家们赞誉的2008年高考作文题,真正触及社会的也不过三五篇,仅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而品味“人生哲理”的篇什却是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今年不知是否因为我们的社会更趋和谐稳定,真正意义上涉及社会问题的文题更是大为缩水——仅有两篇,这便是江西卷中以“兽首拍卖”这一热点事件作为评论中心的供料作文和辽宁卷中讨论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现象的议论文。

这两篇作文虽说触及了社会生活,但我觉得多少都有些剑走偏锋。江西卷作文延续了去年关注社会的长处(2008年江西卷要求学生以2007年洞庭湖鼠灾为背景,以田鼠或田鼠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一封信,旨在唤醒国人的生态意识),但把目光由国内移向了国外,让学生对蔡铭超在巴黎高价拍下圆明园文物,然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这一富有争议的事件发表议论。这一事件涉及到历史、国际法、商业规则、文化遗产继承等多方面的知识,让一个中学生在封闭的考场里发表评议实在有些勉为其难,或者搔不着痒处;大话、套话、官话、偏激之词可能会成为阅卷者不可避免的收获。辽宁卷让学生去评论明星代言虚假广告,触及到了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对学生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的考查,但明星代言虚假广告毕竟是一个“小众化”的问题,我们有远比这更危及民生(明星代言虚假广告充其量不过是助纣为虐,而讨伐“纣”一类的恶人才更切中要害)、更影响社会和谐、更大众化、更涉及每个考生利益的问题存在,命题者为什么就不能将眼光放得更开阔一些,把视角调得更低一些,让关心民瘼、关注民生成为我们高考作文的主题?这究竟是命题者观念的问题,还是胆量的原因?

另有两篇“准”现实主义的作文题值得一说,这便是天津卷的“我说九零后”和江苏卷的“品味时尚”。让“九零后”学生来评价“九零后”这一代,当会有理有据,言之有物吧。天津卷去年的作文题“人之常情”,今年的“我说九零后”,都体现着一种让学生有话可说的人文关怀,这似乎也与天津低调、务实的城市风格相匹配。江苏卷作文题也值得一夸:江苏卷前年作文题是大而玄的“怀想天空”,去年是低幼化的“好奇心”,相对而言,今年的“品味时尚”终于让考生找到了一种久违了的“我手写我心”的感觉。时尚本来就属于青年人,这一定会让孩子们有感而发。只是不少终日被禁锢于校园中的高三学子恐怕是从摊开作文纸的那一刻才有机会“品味时尚”的吧?真不知道这“时尚”在他们心中是何等滋味。

如果一定要与社会生活扯上关系,那么广东卷作文题“常识”、四川卷作文题“熟悉”和山东卷作文题“见证”亦可算上。“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广东卷为作文题设计的这则导语堪称精辟,细想想,“常识”总是萦绕在我们脑际,为我们每个人所“熟悉”,可古往今来从上到下我们又干出了多少违背常识的事情!其实,要认真做做这道题的又岂止是孩子们!而山东卷作文题“见证”我以为是所有作文题中最为大气的,导语云:“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诚哉斯言!可这又是一道最为成人化的题目,因为考场里那些十七八岁的少年除了学校、家庭、书本又能“ 见证”什么?估计山东的阅卷老师要在历史人物、历史遗迹、历史遗产……中艰苦跋涉了。

参与主旋律——品味人生哲理——演奏的为数最多,有6家,正好三分之一。而且清一色均为材料作文。这当中包括两份全国卷、安徽卷、上海卷、浙江卷和海南宁夏卷(合卷)。其所供材料有长有短,短者几十字,长者超千言(全国Ⅱ卷共有3段材料,超过千字,估计学生充分研读这3则材料并归纳出寓意不会少于15分钟);内容有寓言童话,有名人逸事,有生活故事,甚至有流行歌词;所表现的主题具体说有关于诚信的,有关于感恩的,有关于竞争的,有关于创新的,有关于生存技巧的……大多没有摆脱高考作文沿袭多年的程式,材料从内容到主题并无太多亮点可言。这些作文考题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便是——老套。尤其是关于诚信的话题已经写了多少年,范文成百上千,早让孩子们产生审美疲劳了。

作文题给得较为宽泛的当数重庆卷的“我与故事”、福建卷的“这也是一种____”和湖北卷的“站在的门口”(后两篇属半命题作文,且都带有一种哲思的意味)。正因为命题者给出的要求较为宽泛,也就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其带来的副作用便是大量的套作难以避免。特别是“这也是一种____”很多范文通过改头换面稍作整容便可纳入这一标题下,有些只需在文末续上个反思性的尾巴即可。这可能是命题者事先没有想到的。

题目夺人眼球却让人无从下笔的首推湖南卷的“踮起脚尖”。我实在不知道这个“踮起脚尖”在命题者笔下的寓意,你让孩子们登高望远?憧憬未来?空中够物?抬高身材?……总之看着这道题目我是一头雾水。记得荀子说过:“吾尝跂(跂者,踮脚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可见在荀老夫子眼中,踮脚远不如登高有价值。不知命题者让孩子们“踮起脚尖”到底出于何种目的。亚军当属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我不大爱听流行歌曲,但对这一歌名还是比较熟悉的,因为京城里某一名校的前任校长对这首歌似乎情有独钟,在不少公开场合以其沧桑的歌喉已将它演绎过多遍。尽管我不甚了了“隐形的翅膀”的含义,但京城里的学子大概早希望插上它飞进那位校长治下的校园了。所以我估计这一几乎被网民们的口水淹没了的作文题在北京考生面前该是无比亲切、有着无限的亲和力的。

前两年都曾出现过一两则从古典诗词中探求人生哲理的作文题,但这样的题目今年已完全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两篇以通俗歌曲命名的文题(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和浙江卷的“绿叶对根的情意”)。这似乎也成了我们的大学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的绝妙隐喻。按此思路,明年可能会有一部分作文题取材于民谣甚至儿歌了,不信你走着瞧。

高考作文不能成为我们社会的晴雨表,却可以真真切切地反映出我们教育的现状。环顾欧美诸强以及我们的港台地区的高考作文题,再比比我们自己的,你就可以发现,我们总爱在自己精心编织的华而不实避实就虚的梦境里兜圈子——不知这样的梦几时会醒。

二由高考作文的“文体感”说开去

不是专业与文字打交道的,大概没有多少人会去计较“文体”这玩意儿。就像普罗大众,一天劳作归来,躺到沙发上拿本书消遣,谁还会吃饱了撑的先去研讨一番它的体裁归属?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要否认文体的重要性,至少那些专门研究“写作学”的先生们是要在这块田地里淘食的。除了那帮精英人士,对文体最为关注的大概就数我们的高中学生和他们的语文老师了。原因很简单:作文的文体关乎高考作文的得分,而一篇作文的得分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这个考生的高考总分,进而也就影响到他所进大学的层次。今天,高考对每位中学生和他们的教头来说,实可谓“悠悠万事,唯此为大”,自然这作文文体也就轻视不得了。

在我的印象中,某些省市(譬如四川、重庆)在高考作文的设计和批阅上已有淡化文体的趋势,不过我所在的江苏这样一个文化教育大省却依然在坚守着文体的樊篱。江苏省在高考阅卷中明确规定凡是文体不明(或称“文体感不强”)的文章均要与跑题的作文一样被打入冷宫,甚至给予不及格处理。而这种“文体感不强”的最为突出表现便是在记叙中掺入过多的议论抒情,或在议论中加进了过多的描写叙述。广受读者欢迎的文化类杂志《读者》中刊出的文章大多便与此类作文相像。所以报刊上非常盛行的称得上是雅俗共赏的以“挖掘生活哲理,揭示人生奥秘”为主旨的“《读者》体”随笔已成为敝省中学生写作之大忌。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文章才可以称得上“文体感”鲜明呢?我所在的学校前些时候曾邀请了一位在省内中学语文界颇有几分名气的大腕到校给学生开了一场讲座,此公便总结出了一套高考作文“写什么像什么”的秘诀,具体内容如下:一是从构思上着眼——记叙文要把题目变成故事,用故事表达思想,让思想流淌在描写中(这一总结倒颇有几分诗意,也很是切中肯綮,而下面的就“信言不美”了);议论文要立好一个观点,想好三个角度,每个角度选好一个例子,结尾形成结论;散文则选好一个点,连成一条线,展现三个画面。二是在文章结构上着力——记叙文要开头结尾短小,中间部分充实,详略得当,虚实结合;议论文要分为五段,开头列出中心论点,中间展示三个分论点,结尾得出结论;散文则要大段穿插小段,描写结合抒情……高人到底是高人,寥寥数语便将文体特征归纳得如此到位,且像理科教师一般罗列出一沓操作性很强的公式。只要具有中等智商的学生大概都不难把握。

只是这么一来,我们的中学写作教学岂不成了一种专门摆弄八股文章的文字游戏?不少老师常常将高考作文比作“戴着手铐脚镣跳舞”,可今天的学生不仅戴上了“手铐脚镣”,而且还一个个事先被设计好了舞蹈的规定动作和固定套路,使他们的写作完全变成了一种体操、跳水中的“规定动作”比赛,其个性特点完全湮没在了一种僵化的程式中(且不谈在内容上的限制,那更是令人发指,诸如不接触政治,不触及阴暗面,不涉及敏感话题……而要一个个十几岁的孩子去玄谈人生,空议生命),不客气地说,这简直是对文章的亵渎。

按说语文科目本该是一门最能彰显学生个性、最能抒发孩子们性灵的学科,可是你去翻翻今天的语文考卷,除了几道基础知识题被设计为“客观性试题”(即有“标准答案”的那种),那些为“主观性试题”配发的所谓的“参考答案”也完全就是称得上是毫无商量余地的“金科玉律”。媒体上曾当笑话流传的著名作家王蒙答不对为自己的文章设计的阅读题、北大博导钱理群考不及格高考语文卷的令人尴尬的例子,原因就在于他们二位的答案与我们出题专家提供的答案相龃龉!文艺理论界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在今天中国的语文界却是“上千万个读者只许有一个哈姆雷特”!看来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倡导的“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的法宝已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得到了贯彻。

曾有专家呼吁在高考语文卷中尽量减少“客观性试题”,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余地。可是纵观时下高考中语文考试的现状,客观性试题虽有所减少,但主观性试题却有渐渐走向“客观性”的趋势。而今天连本当百花齐放的高考作文也渐趋模式化、公式化、拼装化了。我实在搞不清楚,如此“整齐划一”的语文教学所呈现出的是不是教育界的春天?

责任编辑 萧 田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作文题文体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另类文体巧谋篇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