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教育一路歌

2009-09-18 09:50
师道 2009年7期
关键词:读书学校教育

吴 双

生于“文革”,长于“拨乱”,成于“改革”,这就是我的成长轨迹。从一个班级到另一个班级,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这就是我的教育人生。看似平淡,实为执著;看似一帆风顺,实为跌宕起伏。但只要有教与书相伴,育与人相随,我40岁的教育人生将依旧灿烂如花。

遥远的记忆

我出生在一个世代老贫农的家庭,祖上没有光耀的门楣,没有书香的门第。和我们胡锦涛主席同庚的父亲沐浴了共和国第一缕阳光,有幸走进校门,读书识字历时三年有余;年龄相仿的母亲在乡村扫盲班里认识了自己的名字。从此,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与教育结缘,和书香相伴。

七岁的我背着小布包走进学堂,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涯。没有课本,老师的报纸“八股文”似地念着;没有课桌,家中的杀猪桌被抬进教室。从此,学校就成了我的乐土。上学,让我暂时摆脱了繁重的农业劳动;上学,让我暂时逃脱繁琐的家务。七八岁的孩子害怕“肩挑背驮”;七八岁的孩子不愿意打草,喂猪,洗碗做饭;七八岁的孩子喜欢和同龄人一起读书、识字、搞体育活动。快乐的读书生活每每被暑假、农忙假打断,“锄禾日当午”成为抹不去的记忆。

童年的记忆里,读书真好!

教育的选择

1980年后,在《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歌声中,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号召下,我进入中学。那个年代中考,高考成为改变命运的钥匙。初中毕业,由于中考成绩超过县重点高中50分,无缘上高中,被“分配”到师范学校。没有抱怨,没有憧憬,只是被糊里糊涂地裹进师范。从此,学校的土豆牛肉、白面馒头让我远离了饥饿;实验室、琴房让我如痴如醉;学校的阅览室、图书馆更是让我“三月不知肉味”。师范生活的的丰富多彩,让我这个乡下孩子应接不暇。我认识了高尔基、莎士比亚;我喜欢上军事、历史;我唱着《那一年我十七岁》;我学会了交谊舞……三年的师范生活让我学会了许许多多……

我还没有学会选择,教育却先选择了我,我注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教育的激情

在人才匮乏的年代,我走上讲台,开始我的教育生涯。那是一所简陋的新学校,校长是一个念过高中的老煤炭工人,教师也是从工人中选拔上来的。未满19岁的我一方面要消化教育理论、摸索教育方法,一方面要培训这些选拔上来的工人老师。作为全校教师的小弟弟、小字辈我忙碌而充实着,苦恼而探寻着,但最初的教育生涯总是美好的。那时,39元的工资大多送进了旧书店,教书、看书、读书成为生活的全部。不到三年时间我就学完了大学全部课程。这次的自修我花费了80元,但因此获得单位300元的奖励。

80年代末,电化教育开始起步,我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益的尝试。一次区教研活动中,我的电教课《暮江吟》征服了评委,我也因此被“抢”到一所市重点小学任教。在这所重点小学,在两位特级教师的精心栽培下,我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主持教学工作的管理者,也在教育改革大潮中勇立潮头。

2000年信息技术风起云涌,我把研究方向转移到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上面来。我在全市第一个办起了学校网站,第一个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第一个开展网络探究性学习。Webquest、miniquest、教师博客这些新鲜名词从学校四处扩散,我所在的学校也因此成为全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一面旗帜。寒暑假,在省、市教育部门安排下到各地传授经验、主办讲座,培训校长、骨干教师成为我的又一项工作。

在教育的探索中,我享受教育带给我的快乐。

教育的南迁

2000年妻子所在的学校在教育调整中被撤销,她无所依托,只得背起行囊只身闯深圳,在深圳一所现代化学校任教。后来,她由中山市的一所学校,辗转来到广州,成为一所省一级学校的语文教师。妻子的经历,让我看到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方式亟待调整。走出来,向南飞成为我的下一个目标。

2005年,一次激情的说课,一次难忘的面试让我脱颖而出成为天河区引进的骨干教师。新环境、新教育、新生活因此展开。不说林立的高楼大厦,不说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说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生,单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宽松的教育、教学、教研氛围,让我一下就融入进来。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教育以它的包容,以它的博大精深让我迷醉。在天河区教研室小学语文中心组,我找到了知音;在广州市教研室中心组,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作为广州市教研室中心组“老班长”的我有机会带领广州市地小学语文各路精英到培正、旧部前、小北路、东风西、沙面调研与学习。作为《广州教学研究》编辑的我又有机会拜读全市各地教研员、老师精辟的教育思想。我的教育视野因此被打开……

教育向南飞,追求更精彩。

与教相伴,桃李满园

有教相伴,与生同行,不惑之年的我已是桃李满园。每当学生考上大学,每当学生结婚生子,每当学生学有所成,我就想好好品味人生。和妻子聊聊教育心得,和女儿谈谈读书的乐趣。妻子任教的是国际班,孩子来自15个国家,她的故事总能勾起我的好奇心。英语?西班牙语?日本语?韩语?越南语?巴布亚新几内亚土语?鸡同鸭讲的课堂不正是开放的中国、国际化的广州的一个缩影?她那“各国桃李”让我好生羡慕。

读高中的女儿,理想在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中徘徊时,成绩也在上下波动,但她有了更多选择、更多机会。同学中保送大学生的从容,出国留学生的憧憬,似乎丝毫没有引起她的关注,自信的年代,开放的心态,成就了她们这一代。总想将她引入教育行业,总想成就教育之家的梦想,总想成为桃李园的守护者……

这就是教育的情怀。

教与书相伴,育与人相随,真好!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骏景小学 )

猜你喜欢
读书学校教育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我们一起读书吧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读书为了什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