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09-09-21 04:39李石钊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18期
关键词:可持续利用土地整治土地资源

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是人类社会一切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是一种重要的有限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是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一种资源。土地资源是发展得以持续的基础,如何通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整治;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7-0088-02

土地是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附属物,包括内陆水域和海涂。从生态观点看,土地是由土壤、地貌、岩石、植被、气候、水文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经济的综合体。“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是人类社会一切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是一种重要的有限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是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一种资源。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发展理论和高水平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和统一。从而作为传统发展理论和发展战略的替代形式,自产生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被当今社会广泛接受,成为指导全球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重要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必须以一定的资源(资源亦即经济活动要素)为前提。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来考察,土地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是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一种资源。土地是社会财富的原始形成要素之一,可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需要对资源进行不断索取,这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土地资源的天然稀缺性,决定其发展瓶颈存在的必然性。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本身就是由土地的特性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土地具有可持续利用的特性,人类应很好地适应土地的这一特性。人类的生产活动只有适应这一特性,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保障。

一、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我国土地辽阔,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实际耕地面积约20亿亩,位居世界第三位;有林地面积19亿亩,居世界第六位;草地面积约60亿亩,居世界第二位。与土地利用紧密相关的河川径流量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均占有耕地1.65亩,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3;人均草地5亩,为世界平均数的1/2;人均有林地1.5亩,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6;人均水资源23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数的1/4。由此可见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的人地关系更为严峻。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业的崛起,房价一高再高,很多投资者一拥而上的大搞房地产投资开发。一片片的农田被开发成了商业住宅、高档别墅区,然而土地却在迅速地减少,不光是耕地还有其他的土地资源都在被迅速地吞噬。而据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相继迎来人口的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人口就业高峰和老龄化人口高峰,使我国面对人口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双重压力。

二、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土地少,人均占有耕地更少,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面积大,后备土地资源潜力不足,特别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2.土地类型多,但山地多于平地。

3.土地资源的地区不平衡,耕地资源总体水平差。

4.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质量退化严重。其中包括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土地盐渍化、环境恶化、土壤污染、土壤性质恶化等。

5.耕地数量急剧减少,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人地矛盾尖锐。

6.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且效率低。

7. 城镇建设占地加剧。

三、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新格局”、“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需求的增加,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也日益严重。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决定了只有挖掘土地内部潜力,走土地内涵开发模式的集约化利用道路。从总体和长期来看,资源是发展得以持续的基础,如何通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1.以可持续土地整理带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要实现中央提出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解决当前土地利用中的突出问题,只有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走集约利用、内涵挖潜的路子,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包含规划设计、工程实施、权属确认等主要运作程序。可持续土地整理是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土地整理的全过程,通过实施土地整理,达到在环境、资源代价最小的情况下取得经济最大收益的一种土地利用的合理状态。只有坚持可持续土地利用才能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防治土地质量退化,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改革现有的土地征用制度,推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在现行制度体制条件下,政府只有通过加大征地规模来保障用地需求。征地范围过宽,大量的营利性项目用地以“公共利益需要”的名义征地,是现行征地制度的主要缺陷。所以必须土地征用制度进行改革,缩小征地范围。应当对“公共利益需要”作出严格限定,经营性项目用地不能启动国家征地权。同时要推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树立市场观念、资源价值观念、土地资本观念。坚决取消所有领导的“批地权”,堵死协议出让经营性土地的漏洞,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凡经营性项目一律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公开竞价出让,凡房地产项目一律以拍卖方式供地,让市场发挥土地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公开公平公正竞价出让土地,防止垄断滋生腐败。

3.重视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规划是建设的灵魂,规划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建设的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的规模和效率。城乡规划本身要对用地中间过程进行调控;城乡规划对空间的调控范围不等于用地范围;城乡规划对用地的调控范围,不等于可建设用地范围;可建设用地也不等于直接建设用地;直接建设用地更不等于立即审批的用地。对城市用地的扩张,要有科学判断、理性的分析和冷静的思考,防止国有土地资源严重流失。同时注重城乡规划建设的配套工程建设,尽一切可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盾。在土地资源难以增加的情况下,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人地平衡的根本措施。关于国内土地承载力的研究表明,在高投入水平下,以人均500kg 粮食计,人口承载量的极限为16.6 亿人,这是中国人口控制的最后界标。由此可见,我国人口形势十分严峻,人口增长将成为土地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瓶颈”。为此,我们必须推行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尤其是做好农村地区的人口控制工作,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盾。

5.合理开发土地,防止土地污染。要坚持对“四荒”地开发。因地制宜地加以开发利用,使之变成能为人们带来效益的耕地、草地、林地或者建设用地,以便增加土地资源的存量。而土地开发要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只有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有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由于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增加和工业三废的排放,土地污染不断加重,使土地质量大幅度下降,甚至抛荒。因此,要堵塞土地污染和农业用水污染的源头,杜绝城乡工业“三废”的超标准排放;采用生物、化学和工程措施对污染土地进行治理。对于农业生产环节中农药、化肥、农膜和农产品废弃物所带来的土地污染,则要采取生态技术手段加以消除。

参考文献

[1]谭文岳.浅谈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J].

[2]刘嘉藩.用速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J].

作者简介:李石钊(1975- ),男,供职于广西梧州市国土资源局旺甫国土资源管理所,研究方向:城乡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

猜你喜欢
可持续利用土地整治土地资源
浅析山东省临沂市耕地保护与利用
新形势下丘陵山区土地整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经济问题
大庆市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