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改革目标取向及实现路径研究

2009-09-23 08:46江燕玲
经济师 2009年8期
关键词:旅游地理实现路径教学改革

江燕玲

摘 要:文章探讨了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改革的动因,指出课程教学改革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职业技能提升、就业发展实际的目标取向,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要提高教师综合教学素质、提升学生综合发展潜力、主动及时更新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手段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旅游地理 教学改革 目标取向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8-119-02

中国旅游地理是以中国特定地域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中国旅游资源、环境、产品、市场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全方位反映中国风光、风貌、风俗、风味和风物的科学。近年来,高等院校旅游专业都开设了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并围绕主动适应和服务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适应提高我国国民旅游素质的需要,适应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的目标进行了教学改革。文章分析了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因,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取向,探讨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改革的动因

1.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重要举措。高等院校是培养创新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推进,要求高等教育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主动适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教育的新要求。

2.学科本身的客观要求。中国旅游地理是高校旅游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课程本身具有典型区域性、基础理论性、实践应用性、边缘交叉性等特点。作为一门具有典型区域性的课程,要求我们在教学进程中要主动根据特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式;作为一门具有基础理论性的课程,要求我们在教学进程中要与时俱进,主动吸收学科发展的新成果,主动借鉴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作为一门具有实践应用性的课程,要求我们在教学进程中要围绕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把课程教学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作为一门具有边缘交叉性的课程,要求我们在教学进程中要放眼旅游地理学新的研究领域和范畴,借鉴历史、文化、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给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3.教学实践的内在要求。从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都需要持续不断地改革创新。对于教育主体——教师,教学改革是教师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对于教学对象——学生,也渴求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希望所学课程有利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陶冶情操、提升能力和有助就业;从教学内容来看,中国旅游地理作为一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的边缘学科,其内容具有动态性特点,进行教学改革显然是内在要求;从教学手段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固然是必然趋势。

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改革的目标取向

1.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学校应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中国旅游地理对于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国情、省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及正确理解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要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结合中国旅游地理的学科特点,将中国旅游地理专业知识学习和国情国力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着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着眼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中国旅游地理作为旅游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培养的不是地理学家和专业地理工作者,而是旅游业的一线从业者。所以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在注重中国旅游地理学科学术体系和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和把握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即在教学目标上不应单纯追求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更关键的是要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能够解决现实中的旅游地理问题,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职业能力。

3.着眼于学生就业发展的实际。旅游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大多是旅游、餐饮、宾馆等服务行业,他们既需要从学习中获得从事行业工作的专业知识,也需要从中获得基本职业素养和未来进行创业发展的能力。因此,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要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这一重要因素,在教学目标上要依据学生的就业前景和未来发展能力的培养进行规划,帮助学生储备专业技能、积累职业背景相关的知识;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在注重学科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依据就业取向和未来发展能力的培养进行适度取舍;在教学实践中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契合教育,将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相关知识以理论基础、实践规范的形式融合于旅游、餐饮、宾馆服务及其相关的行业,切实增强课程的实践性。

三、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改革的实现路径

1.提高教师综合教学素质。事实证明,科学的课程教材、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需要依托高素质的教师去实践。显然,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最重要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要有效地进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意识是先导。一是要树立创新意识。要充分发挥教师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坚持用创新的理念设计教学活动,用创新的手段教育和引导学生,用创新的载体开展课堂教学,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饱满的激情和爱心,唤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要强化实践意识。教师在开展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潜心教学研究,积极推进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注重课程的实践应用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要树立质量意识。教师在开展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视质量为生命,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和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切实提高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四是要树立发展意识。教师在开展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充分注重学生的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和个性发展,加强对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使学生积累多方面的素质和技能,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升学生综合发展潜力。大学素质教育要实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的目标,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发展潜力。高校旅游专业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也必须要围绕提高学生综合发展潜力来有效开展。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积极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表达独特性思想和感情的机会,多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最好的发挥和发展。二是要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学习,通过建立学生自学的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结合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去研究,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教学中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启迪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学习,在实践中检验课堂所学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服务意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要建立多元多维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学习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评价,不能再单凭考试的卷面成绩,更应该从学习态度与方法、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日常教学中要确立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既有课堂讨论、课外调研,又有开卷和闭卷笔试与随机口试等考核形式,并且应该大大增加平时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比重,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推进中国旅游地理的试题改革,要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不断补充完善原有的试题库,在标准化命题的基础上,减少死记硬背题型,增加主观题型,培养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

3.主动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改革,教材是基础和蓝本。当前,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材版本很多,有针对不同教学层次和教学对象的不同教材,但教材的共性十分突出和集中,内容基本沿袭了高校旅游学和地理学的理论框架。随着旅游、餐饮、宾馆服务及其相关行业的日益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需求和研究成果。因此,在开展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及时吸收最新成果,更新过时信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具体而言,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应以综合性为基础,以应用性为前提,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涵盖理论旅游地理、应用旅游地理、区域旅游地理三大学科体系及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与旅游地)、旅游媒体(旅游业)三大旅游地域系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把区域旅游地理作为主体和核心,同时加强对重大现实课题的研究。同时,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中要特别处理好与相关课程之间存在部分内容简单重叠的问题,切实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

4.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内容涉猎广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讲述旅游资源是什么,更要讲清楚为什么。所以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达不到预想的教学目的和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实际教学工作和经验总结,我们认为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特点、学生情况、教师教学能力特长和课时等多种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把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直观式教学和动态式教学有机结合,通过播放中国旅游地理视频、旅游地理问题集中研究和探讨、学生讲述课程内容和参与课件制作、上旅游地理网站阅读、集中实地研究旅游资源开发等多样而富有趣味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大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提高旅游专业学生校内实习、假期实践和毕业见习的教学质量,引导学生通过开展义务导游、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景区考察、乡土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等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提高业务素质,增强职业能力。

积极改进教学手段。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感知、加深学生理解、训练学生技能、巩固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主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精心创意和制作CAI课件,把文字、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有机结合起来,生动直观地呈现我国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多视角展现我国旅游区各具特色的旅游活动,多维度模拟不同旅游地的旅游开发与规划,使教学活动突破时空的限制,使静止图文视听化、复杂内容简明化、抽象思维过程可视化、知识发生过程动态化,创造立体教学空间,全面提高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效果。如讲述地貌旅游资源的时候,如果单纯用语言讲述花岗岩地貌、流纹岩地貌、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熔岩地貌等地貌类型的特征,学生常常不知所云。而运用多媒体图片将地貌特征形象展现于学生面前,学生就能迅速地掌握这一知识点。如在讲到佛光、海市蜃楼(上现蜃景、下现蜃景)等气象旅游资源时,学生很难理解其现象和成因,通过电教手段,做光线折射图、实景图展现出来,使事物真实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耳闻目睹、身临其境,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注:本文系重庆科技学院2008教改课题 项目编号:200827]

参考文献:

1.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微观领域.人文地理,2008(3)

2.朱桂凤.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探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4)

3.冯琼兰.关于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高教论坛,2008(1)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重庆 401331)

(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旅游地理实现路径教学改革
探究新时代有效开展旅游地理教学的途径
旅游地理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