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的教学

2009-09-24 03:43杨章凌
文学教育 2009年7期
关键词:名句品味诗词

初中古诗词的教学,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背诵优秀诗文80篇”。为此,被选入教材中的古诗词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对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均有其重要的意义。现就初中古诗词的教学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意见。

一.重视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及背景

课前预习,是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创作情感的重要一环。学生可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历史背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有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学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就让学生谈谈李白豪迈奔放的浪漫风格,学习曹操的《短歌行》引导学生了解曹操诗中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让学生议议他高远的志向、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噱慨、气韵沉雄。学习陶渊明的《饮酒》引导学生了解陶诗平淡自然之美,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学习王维诗《山居秋瞑》引导学生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的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学生经过预习,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

二.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的,现在的学生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非常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去大量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为此。

l.每节语文课前三五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诗,使学生掌握快速讲析诗词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

2.每册课本上的诗词都要求学生必须背诵,诗词的内容也必须掌握,这样就有六册课本中的几十首古诗词知识财富了。

3.坚持每天的晨读来背诵古诗词,除了课本上以外,相关的作者的名篇也要背诵,教师可进行古诗词背诵竞赛活动,看谁背的篇目多,进行激励有奖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从温故知新中获取良好效果。

4.佳句的积累。古诗词中有些名句突破了时间的局限,仍然“存活”于今人的文章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诗人手法的巧妙,能当时就背下来,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不去写依依惜别的情怀,而是代之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积极向上的情绪。孟浩然怀才不遇、终身不仕不甘的寂寞的豪逸之气,却发出“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的盛唐之音。更要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等名句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这些名句将积淀于学生的精神中,从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灵魂。

三.深入品昧,赏析研讨

古诗词文字简练,蕴含丰富,传统的教法只注重讲解,强行灌输,此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和训练鉴赏品味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提高综合能力,因此,根据课标目的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等习惯,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具体的做法是:

1.了解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的外化。因此,我们赏诗品词,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例如李清照这个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女词人,北宋灭于金,举朝南流前生活舒适安定,与夫金石考古家赵明诚游于文艺,南流后,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生活颠沛流离,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丈夫离别的相思愁绪,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沮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所以研赏古诗词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了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的积累,为以后去赏读别人之作及他们该时期的其他之作打开方便之门。

2.品析名句,抓住意象。

写作诗词,讲究练字练词,抓住关键的字、词、名句进行赏析,可直接披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发的情感,体会练词练句的妙境,教学中,引用“以诗解诗”的方法快速入境,加强古诗的理解。例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新逢席上见赠》中一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联推开一步,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沉舟侧畔千帆竟发,病树前头万木春,景象壮丽改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变为慷慨昂扬的气慨。诗句借用自我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至今常被人引用,成为千古传诵名句。诗中用“沉舟”、“病树”比喻自己,但并不悲欢,认为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总比现在好,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忧伤,学生听至此,会陶醉其词,被锤字炼字所折服,这种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学生也亦可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他优秀诗词了。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即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品赏时应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掌握意象知其含义,如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摇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如“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杨柳芳草多含离别之情,多为思恋他人,发泄心中忧闷之意,吹奏笛、笙、箫等,多暗含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在掌握各句含义和把握诗句意义后,学生形成一些认识,使之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更加能顺畅品味赏析诗词了。

3.分析写作手法,渗透爱国主义和审美教育。

诗词分析品赏时,在写作手法分析中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鉴赏。

鉴赏诗歌时,通过分析其中修辞手法,更能领会诗蓄积的情感,如李白《行路难》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用冰寒川及雪满山来喻自己面前路途艰险,荆棘丛生,使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因此,抓住某些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诗歌中表露的情感。

在古诗司的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还要让学生学习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权、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激励学生从小就树立热爱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坚强信念,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通过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情感,创设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让这些美感创新在学生心灵中积淀下来。

古诗词是我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引导学生遨游其中,鉴赏品味,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一定会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

杨章凌,贵州绥阳县兴隆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名句品味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封底:·英诗名句·花儿
【诗词篇】
《中庸》名句节选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中华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