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钟为谁而鸣

2009-09-24 03:43孟晓东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丽贝卡墓碑塑料袋

孟晓东

【主题阐释】

地球从诞生至今,已有46亿年。46亿年的漫长岁月,才造就了今天这个鸟语花香的美好世界——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可是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竟愚蠢地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乱砍滥伐原始森林,乱捕滥杀野生动物,盲目开采矿藏,肆意排放工业废水……于是水土流失了,绿洲消失了,土地沙化了,气候恶化了……今天,人们终于发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不要让人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也成为了多数人的共识。

绝种动物墓碑

杨文丰

将地球变成动物公墓,就等于人类永远生活在公墓里了……

——题记

纽约动物园有一个“濒临灭绝物种公墓”。近年来,每到10月的最后一个黄昏,不管阴晴雨雪,都会有不同肤色的人默默来到墓地,为当年灭绝的动物们竖立墓碑。苍茫暮色中,墓碑肃立,引人深思。

在北京濒危动物中心,也有一片墓地,这里黄色小墓碑和十字架林立,集中了我们中国人为已经绝迹的地球村居民——动物们竖立的“灵位”。墓碑上,镌刻着该动物绝种的时间,字迹凝重,庄严。

科学界普遍认为:今天物种灭绝的速度,已大大超过了物种在自然进化过程中灭绝的速度。300年前地球上还有大约25亿个物种,今天仅剩1亿了。在灭绝了的24亿个物种中,有60%灭绝于20世纪。就尚存的1亿个物种来说,动物正以每天一种的速度灭绝,植物则以每小时1种的速度在消失。按照这样的速度,百年之后,地球村里将有1/3乃至2/3 的动植物,以及其他有机体,将一命呜呼“上西天”。这将是令人沉痛的现实!在每一个日子都伟大,都有创造,都富含科技的世纪,地球村房前屋后的陆地、湿地和海洋,早被自封为响当当的“最高级动物”们,改造的改造,改变的改变了。沼泽寒潭,干涸龟裂,即便败柳摇落寒潭的凄凉风景,也难再现了。郁郁森林,离离草原,不是变成了秃山、荒漠,就是被“选择” 变成了城市和街道,任谁也无法阻挡。“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景,已成为过去时,只能引发凄怆感喟,冷色哀叹。

我们能够让地球村里的“死亡区”,如同瘟疫,肆无忌惮地扩大、蔓延吗?我们有能力让偌大的地球村,不再自西向东旋转,而一步步向“死亡村”旋转吗?为绝种动物竖立墓碑,或许,很快将不再是黑色的时尚,而将成为最高级动物们的“家常便饭”。

美国多墓地。然而,即便是晚秋,映入眼帘的美国墓园,也是绿草无边,安谧宁静的。美国人的墓碑即便大集团耸立,也很难让你读出多少哀伤和恐怖(墓园的确是美国的好)。我的意思是说,万一你走入的是墓碑林立的灭绝动物墓地,你的感觉与进入人的墓地将迥然不同——笼罩你的恐惧、畏惧,将比深夜独行坟山野岭更甚。

在潇潇难歇的春雨中,“北京濒危动物中心”墓地通告牌上的每一个汉字都是给最高级动物们敲响的一记警钟:“当地球上最后一只老虎在林中孤独地寻找配偶,当最后一只没有留下后代的雄鹰从天空坠向大地,当鳄鱼的最后一声哀吼不再在沼泽上空回荡……人类,就等于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如果最高级动物们再不彻底地行动起来,再不在行动上保护生态环境,再不真诚地给还能有幸生活在人间的动物多一点温情,那么,不知写有“人类”这两个字的墓碑,将由谁来竖立。

(选自《假期衔接阅读》,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5月版)

【感悟】

科技是生产力,也是人类来日的坟墓,是人类正在自掘的日益扩展的终将掩埋自己的若有似无的坟墓。犹记得少年时独行在坟茔群间的恐怖……我想,若干年后,外星人探访地球时的感觉与我少年时独行坟茔间的恐怖感该是相似的吧,但愿这一天永远迟到,最好不要到来……

复活节岛的崩溃

贾雷德·戴蒙德

1772年复活节当天,探险家罗泽维恩在南太平洋发现一座小岛。他万分惊讶地找到了数百座背朝大海的石刻人像,“如房舍般高大”。罗泽维恩意识到,不论这些岛民到底是用何种方式竖起这些雕像的,他们都需要重木料和坚韧树皮搓成的绳索。但是他随即发现,这座日后以“复活节”命名的岛屿只是块荒地,岛上找不到一棵树,最高的灌木和杂草也高不过3米。

复活节岛上的谜题令早期的到访者困惑不已。离它最近的陆地是2000公里外的皮特凯恩岛,397座巨大石像竟然矗立在如此荒蛮而遥远的角落,人们只能认为这是外星生物让石像从天而降。

如今谜题已被解答,而答案令人不寒而栗。

大约在公元10世纪,来自波利尼西亚的移民搭乘着木筏,满载着甘蔗、香蕉、蕃薯和鸡,还有用以食用的老鼠,在此定居。在五六百年的时间里,岛上人口增长到1万人。他们有了各自的氏族和阶级,像切蛋糕一样把这个岛划分为12块。12个氏族起初和平相处,直到有一天,酋长们决定以令人敬畏的石刻雕像来炫耀自己的世系。

基于对埃及的金字塔、英国的巨石阵的认识,我们知道,只要有巨大的木材作为辅助,搬运巨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科学家通过孢粉测试证明,复活节岛上曾有过高20米,直径1米的智利酒松。实际上,直到人类定居岛上的早期,复活节岛一直被高大树木和繁茂灌木覆盖着。

人类的到来让森林遭受了灭顶之灾。几百年间,复活节岛上的酋长们争相攀比,比谁的石像更巨大更壮观。有人竖起5个并排的巨像,随即就有人竖了10个;有人雕出一座最高的人像,随后对手就在自家人像头上加个12吨的大石冠。然而,单靠人力完成这么浩大的工程并不简单,既要砍伐无数巨木当搬运工具,还得拼命伐林造田养活劳动力。

岛上的石像一代大过一代,砍伐树木的速度也超过了树木的生长速度,再加上移民时带来的老鼠以种子和幼苗为食,成片的树林开始毁灭。智利酒松大约绝迹于1440年——从火口湖的年沉积层中,已完全找不到树木花粉的踪迹。科学家对炉灶和垃圾堆中的样本进行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显示,大约在1640年前后,木柴已经被草本植物所取代,即便是酋长家也是如此。

复活节岛上的故事是太平洋地区砍伐森林最极端的例子:成片的森林就此消失,22种原生树木从此灭绝。燃料匮乏、野生食物资源消失、水土流失是最直接的后果,随之而来的是饥荒和氏族之间为争夺灌木丛而引发的战争。

没有了巨木制造的舟船,战争后的幸存者也无法远航渔猎,他们开始转向从未食用过的食物:人类本身。在复活节岛后期废弃物堆遗址中,人类骨骸随处可见,有些骨头被敲碎以便吸食骨髓。

复活节岛的故事讲到最后,就像是世界末日的图景。他们或不敌严寒与干旱的考验,被活活饿死;或为了争夺土地与食物,拔刀相见,甚至以敌人的尸体果腹。华美的宫殿、神庙最终都崩塌成一堆乱石。复活节岛的故事更像是一个隐喻。在全球化、国际贸易、喷气式客机、互联网的推动下,地球上所有的国家都像复活节岛上的12个氏族一样共享着资源,又同样面临着环境的考验。今天的地球何尝不是宇宙中的孤岛?末日来临之际,谁又能独善其身?

(选自《读者》2008年第24期)

【感悟】

经济和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的发展是涸泽而渔、饮鸩止渴,得不偿失,最终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令人不寒而栗的复活节岛的故事,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正如文中所说的,末日来临之际,谁又能独善其身?

她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态度

陈冰

2006年,英国广播公司女摄影师丽贝卡·霍斯金到夏威夷海域拍摄野生动物的纪录片,中途岛上的一幕惨景让她心灵震颤:数百只信天翁倒在沙滩上。

这些美丽的鸟的胃已被阳光曝晒,塑料颗粒散落在羽毛和骨骼之间。各种塑料器物的残片——塑料袋、玩具、哮喘器、圆珠笔、香烟过滤嘴、牙刷、梳子、饮料瓶盖——都从死亡的信天翁的胃中暴露出来。

这些鸟,显然是在吃了塑料残渣后窒息而死的。

更糟糕的场面接二连三出现:鲸鱼、海豹、乌龟都死于塑料残片。

那一刻,丽贝卡在气愤和郁闷中崩溃了。

回到故乡英国莫德博里镇,丽贝卡剪辑完纪录片,便展开禁止使用塑料袋的活动。她邀请小镇上43个零售商在酒吧边看纪录片边商议禁止使用塑料袋的行动计划。6个月的实验后,这个随手丢塑料袋的社区全部用上了布袋,向大自然少扔了50万个塑料袋。

莫德博里成了欧洲第一个全面禁止使用塑料袋的城镇,丽贝卡的勇气和行为在英国家喻户晓。

英国首相布朗在发表上任后的第一篇“绿色讲话”时,提到将召集所有超市的高管开会,讨论如何消除塑料袋。最终,丽贝卡用行动说服了首相,开始向塑料袋开战。

2007年11月丽贝卡获得全英环境与媒体奖。

(选自《青年文摘》2008年第8期)

【感悟】

一个国家态度的改变,居然源自一位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女摄影师,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然而,这却是事实。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在同一方土地上,保护好共有的家园,是每个人的责任。滴水成川,积土成山,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猜你喜欢
丽贝卡墓碑塑料袋
曾以为( 外一首)
一把小绿伞
跟踪导练(二)5
早已提前死去
欧几里得和塑料袋
清明
有些塑料袋不能装食品
换个方式守护你
对塑料袋说“不”
塑料袋:正确还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