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探究

2009-09-24 03:43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协调发展区域经济职业教育

林 红

摘要: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良好职业道德,有较高文化、技术、管理水平的各类人才的任务。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应采取各种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用;原则

新世纪的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是一项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维系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对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要全力发展职业教育,办好职业教育,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不断前进。

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新的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分工不断强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迅速。培养一支生产效率高和灵活的劳动力队伍乃是21世纪进行竞争的最核心的一着。在全球竞争中,提高人力资源的竞争力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而人力资源的状况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发展职业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通过职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已成为国家新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紧迫任务呼唤职业教育 据统计,我国劳动力接受教育的平均水平,农村为5年,城镇为8年;2000年在全国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4%,其中文盲及半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33.3%。在全国城镇企业1.4亿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在7000万技术工人中,中级技工占35%,高级以上技工仅占3.5%;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科技推广及应用能力、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竞争能力提高的“瓶颈”。据统计,我国每年的科技成果达3万多项,实现转化的只占20%左右,真正形成产业的只占5%多一点。劳动者素质不高,还严重影响了我国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据分析,我国企业产品的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的经济损失每年近2000亿元。在近几年发生的企业事故中,因职业意识不强,岗位技能不高原因造成的事故占到50%以上。面对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形势,建立一支工种齐全、结构合理、质量过硬的技术工人队伍迫在眉睫。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城镇化,发展第三产业,解决“三农”问题,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都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尽快改变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关系着我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关系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纵观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应用开发型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拿美国和德国的例子来说。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迄今,美国已经建立了包括社区学院、技术学院、区域学校和工业管理学院等在内的多层次、多种类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这些高等职业院校不仅为美国培养了大批技术性人才,而且也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加速器。美国前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曾对美国社区学院大加赞赏,他说:“社区学院的大规模发展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它确实对我国的劳动力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德国也是职业教育很发达的国家,在德国,有一共识: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没有经过职业教育的人不能进入工作岗位;中学毕业后若不谋求上大学资格的年轻人通常必须接受一种职业教育或接受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在德国不仅保证了年轻人掌握一种胜任工作的技能,更为年轻人开辟了一条成功的职业道路。德国前总理科尔一针见血地指出,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我国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西方发达国家充分肯定并重视发挥职业教育的区域经济职能,无论是培养人才、社会服务还是技术创新与转让,都以市场为杠杆,与区域水乳交融,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职业教育产生的经济推动力为世人瞩目。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地大而东西发展不均、物博却资源开发失衡、人众而文化素质不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在经济发展中区域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着体制不顺、区域经济意识不强、市场机制不灵等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区域经济职能的发挥。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吻合度不高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服务的优寡首先取决于职业教育专业与区域经济结构之间的吻合度,即吻合的现实性与超前性。而现在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受诸多因素影响,职业分析研究做得也不是非常全面,与市场需求有脱节,考虑比较多的是资金投入和现有专业条件、设备、师资等。21世纪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工种不断变化,技术的衰减期逐渐缩短,而课程的开发、研究却要求有一个不短的周期,新开设的专业又有一个成长周期,所以要达到吻合的现实性和超前性确实不容易。

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还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改变劳动力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中实践技能部分还是一个薄弱点,人才结构和人才培养不合理,高新技术人才、管理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理论研究型人才偏多,实用工程技术人才不足。职业学校因为专业设置不尽合理,部分专业已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部分短缺专业如计算机、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等培养能力不足,还有部分专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重知识传授和理论系统性,忽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尽管也不反对通过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但实际上实训实践只是处于次要地位,致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特色不明显。

职业技术培训不能完全满足不同收入人群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涵盖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是一种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区域产业特点,根据职业岗位和转岗的特点需要而传授相关知识和技术的教育。根据区域经济的需要,职业学校既要发展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又要发展职业技术培训,两者并举,协调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职业培训在项目上应该有科教兴农培训,高技能紧缺人才培训,失业人员、就业人员、新生劳动力、农民工培训……但现在大多数的职业培训项目还是比较简单、集中,但我们的培训对象的需求却越来越多样,我们不可能再用这样的简单来应对培训市场的复杂和变化。

发展职业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和积极参与。因此,政府首先要加强舆论宣传及政策导向,引导人们根据自身的要求、条件、优势来选择接受教育的途径,帮助人们更新职教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认识人才的层次性;出台一些有利于职业教育的招生措施,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其次,应理顺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力度,有效地理顺和整合职业教育的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促进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再次是增加经费投入,保障发展需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性质。事实上,世界各国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主要都是由政府加大投入,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从国内职业教育发达地区如上海、山东等地区来看,政府的重视与投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调整公共财政的教育投入结构,逐步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用于支持紧缺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以人为本的终身教育原则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确立人力资源理念。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发展教育,职业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选择,教育不仅要进一步确立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价值功能,同时更要发挥职业教育广泛的育人功能,进而保证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发展职业教育是以人为本、促使人人健康成长、人人都能成才的教育,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实施以就业培训为基础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终身教育培训,在人力资源职业能力方面达到协调发展和优化组合。职业教育的发展,旨在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使之在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上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职业教育应当承担起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使命,应当发挥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功能。

调整布局结构、优化教育资源的原则教育作为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工具,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与经济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更是明显突出。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从世界各国职教发展情况来看,每个国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职业教育的重点是所处时期的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发展是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而转移的,必须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需求保持一致。二是技术结构的状态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世界经济发展情况表明,人才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流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与人才由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保持同步趋势,这就要求有与之相配套的教育结构来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技术人才。

职业教育应紧密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的变化、技术结构的要求建立与之适应的层次结构,满足生产管理第一线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调整职业教育体制,推进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努力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贯通的体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同时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的整体效益。通过调整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和成人中专的布局结构,改变由于条块分割所造成的学校重复设置、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浪费的情况。支持鼓励有条件的重点职业学校自主确定招生规模,并可以跨地区或跨省招生。

夯实基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则 教师是基本的教育教学力量,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谈不上提高教育质量。因此,要通过内培外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参观学习,了解自己所教的专业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开发校内课程,使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等,以弥补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要组织教师定期进行专业培训,更新知识。此外,还要聘请有经验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来校指导技能教学,开展教科研活动,使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不仅要会讲课,而且会操作;不仅成为本专业的教学能手,而且要成为本专业的行家。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培训基地品牌建设为先导的原则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学校的引领、辐射作用。培养地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是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学校的生命线。优先扶持基础雄厚,目标定位准确,且有一定办学规模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品牌基地,以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全面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同时要突出特色,办好精品专业,从师资、教材、设备等方面加强骨干专业的建设,把骨干专业打造成在当地有影响的品牌专业,我们通过建设、打造职业教育专业品牌,使其发挥示范作用,逐步把职业教育产业做大做强。

以实现技能就业为培养、考评、使用标准的原则 主体教育思想应以实现就业为导向,使现代化先进的教育模式在本土“开花结果”。在使用上打破学历唯上、论资排辈的传统做法,逐步实现知识型技能人才和技术型技能人才互通、管理岗位与技术岗位并重、城乡互联的人才成长机制。

纳入法制化的原则健全法律法规,使经过培训才能就业、持证方可上岗的服务平台在法制化的轨道上运行,使全体劳动者走以职业能力谋求生存发展之路。逐步实行社会化的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体系,逐步建立由国家制订职业技能标准、社会确认劳动者职业技能资格、用人单位决定使用和待遇的三结合模式。要建立社会化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机构,遵守统一的鉴定程序,考评组织(机构)的成员必须从社会各方面有声望的专家、技术人员和技师中聘请,以体现考核、鉴定的公正性、权威性。同时,要继续在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中心)推行毕(结)业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双证制”。经过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鉴定、考核确认的职业技能水平,可以作为求职、上岗的凭证,但岗位安排和待遇确定仍由企事业单位自定。

整体推进的原则 对劳动者的培养、激励、保障相互衔接,城乡一体,统筹规划,全面营造人力资源建设的科学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战略规划与政策研究室.中国区域教育发展研究报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2.

[2]吴雪萍.国外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林红(1970—),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广西质量技术工程学校教务科副科长,讲师,工程师,主要从事《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产品质量检验》、《电工学》、《家电维修原理与维修技术》、《AutoCAD2004计算机绘图基础》等课程的教学。

猜你喜欢
协调发展区域经济职业教育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