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三题

2009-09-24 03:43梁明义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内涵建设西部地区高职院校

摘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西部地区高职院校还处在进一步扩大高职教育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阶段,提高实效性,提高就业率,是其内涵建设的重点。文章就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据统计,1997 年全国高职院校只有80所,而2007年已达1168所,占全国普通高校的61%。①高职院校的大量涌现,是十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成就。高职院校在发展中面临着区域化问题,但区域化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张力也有阻力,区域化的快慢取决于这两股力量的博弈。

区域化的张力

(一)地方政府的要求

投资回报使然高职院校除少数几所外,都是地方高校。在高职院校的筹建和发展过程中,几乎都是地方政府投资。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提高就业率、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提高社会生产率等方面有巨大作用,地方政府愿意投资高等职业教育。但是,政府一方面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举办者和投资者,另一方面要代表当地人民的利益,根据投资─回报原则,不会无条件地投资,当然要求高职院校回报当地社会,效力当地经济发展。

归属管理使然所有地方高职院校在成立之初就被明文指定:由当地政府负责筹措一切办学经费,负责学校的领导管理。地方政府既然是高职院校指定的管理者,管理高职院校就成了分内之事。为了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需要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进行指导和把关,需要对高职院校的收支状况和办学效益进行审计和监督,需要对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

权力扩张使然权力具有扩张性。高职院校是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文化力量、科技力量,不管它的归属权如何,地方府都千方百计地纳入自己的管辖范畴。于是,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加强对高职院校的管理和干预。

(二)地方公众的要求

纳税人的权利既然高职院校是由地方财政投资的,花的是当地纳税人的钱,地方公众当然有权要求高职院校服务当地民众,在学生入学和就业上享受优先权。再者,为了让各高职院校竞争有序,上级主管部门也把学校主要的招生指标投放于归属地。所以,高职院校的师生员工大部分都是当地人(其实,招生属地化的做法不仅在地方高校中盛行,在部属高校中也盛行,如北大的学生以北京人居多)。

利益相关者的诉求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有两大来源:一是财政拨款,二是学费,而且学费的比重越来越大。既然入学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当地民众子弟,作为利益相关者,不管是学生还是学生家长,在涉及自身利益时会不遗余力地去诉求,时刻关注学校的政策动向。由于学生择校权力的不断扩大,他们的意见对于高职院校办学有着巨大的影响。

精神寄托的需要一所学校,尤其是一所高校,是当地的教育、文化中心。它的兴衰成败是当地教育、文化的晴雨表,公众自然对高职院校寄予厚望,格外关注。不少贤达愿意对家乡的高校慷慨解囊,这既是对自己当年所受教育的回馈,也是一种精神寄托,都希望家乡教育发达、子弟成才。

(三)特色办学的要求

办学特色是在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特色往往是不可替代的,至少在某个地域内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每所高职院校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因为它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才能做到特色办学呢?就必须在高教性、职业性、区域性结合当中寻找。与地方经济社会特点相结合既是捷径,也是最有效的做法。因为每个地方都有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特点,这些是不能取代的,因而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最能得到当地民众和用人单位的欢迎。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是市属高校,无法与省、部属院校一较高低,只有主动出击,围绕本地区的优势行业和支柱产业,独具慧眼,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开设相应的专业,讲市场,抢资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在众多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打出品牌,成为本地区乃至周边地区生产力的推动力量,获得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融入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而很多高职院校脱离了所在区域和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其他不同类型地区或行业的高职院校甚至是普通本科院校盲目攀比,无法形成“地方特色”或“行业特色”。这种高标准不等于“千校一面”

我国地域辽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极不平衡。这种情形反映在与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高职院校,其内涵建设必然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长期性特点。西部高职院校切忌照搬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经验,高标准不等于千校一面。

东部,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高职院校起步早、规模大、面貌新、质量高、就业形势好。其“内涵建设的重心已从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向开放办学、深层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以及如何实现发展创新转移”。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高职院校正在进行资源整合或刚刚结束,发展与内涵建设并举,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教学的规范管理,另一方面,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解决生存与发展两个方面的问题”。西部地区高职院校还处在进一步扩大高职教育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阶段,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空间有限,如何“提高高职教育的实效性,向东部地区输送技能人才,提高就业率,是其内涵建设重点”。显而易见,东、中、西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存在层次、重心的差异,也存在内涵建设发展阶段、水平的差异,且各自负有不同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功能。这些情况决定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复杂性。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发展时间短暂,但办学规模、院校数量举世瞩目,这是走多样化发展道路的结果。在办学主体上,我国既有省、市两级政府主办的高职教育,又有行业企业主办的高职教育,有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教育,还有一批民办高职教育。在办学基础上,既有普通本科院校主办的二级高职学院,更多的是通过“三改一补”方式在职工大学、成人高校和普通中专基础上建设的高职学院,相当一批高职院校是整合几所甚至十余所成人高校、中职学校资源组建而成,还有一批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转型的高职学院,一批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民办或社会力量兴建的高职学院。这些高职学院多数是在2000年以后成立的。其区域分布在全国各地,门类上从综合到专科,一、二、三产业均有,可分成十九个专业大类。从规模上看,大到三四万人,小到千余人;从层次上看,有本科层次高职院校,有本专并举高职院校,更多的是专科层次高职院校;从功能上有只服务本区域的高职院校,也有跨区域、跨国界服务的高职院校。这种多样性决定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也必须是多样性的。

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中国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其自身规律、特点,需要长时期的客观实践和理论探索,才能逐步了解和总结;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门类的经济与社会环境需要不同水平、不同形式、不同功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兴办高职教育还仅三十余年的历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还处在探索期中;现代技能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决定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必然是长期的;内涵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建成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使全社会认同高等职业教育,重视技能人才的社会贡献,要通过这种高职教育的实践提高其社会地位,扩大社会影响,增加社会贡献,使高等职业教育深入人心,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的特点,决定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任务必然是十分艰巨的。面对这种现实,我们既不能采取一种模式、一个样板,也不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更不能泯灭不同地区不同高职院校各自的特色,必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依据国情办事。

抓落实不等于“全面开花”

内涵建设对于实施特色战略,实现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务必落在实处。但是,内涵建设又涵盖了高职院校“软件”建设的方方面面,西部高职院校切忌不顾自身条件制约,一味仿效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做法全面开花。

内涵建设的核心在于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要素包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建设等等。就西部高职院校而言,加强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在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进行规范化建设,以促进高职教育质量和特色得到保证。影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是专业划分是否恰当。专业划分取决于国家建设对专门人才提出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及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高职院校应针对社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来设置专业,以体现其职业性,同时按照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本地区支柱产业和社会人才需求预测量大的专业从长计议,设置长线专业;非支柱产业、需求量小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短线专业,以体现其地方性。专业划分宽窄关系到课程设置,总的原则应是“面向社会,突出应用,强化技能,长于实践”,以培养“懂理论、会实践、懂经营、会管理”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有研究者将高职院校的专业现状概括为“名称多、设置乱”。这种情形虽经指导性规范,但仍存在专业设置粗细失衡、覆盖面宽窄随意、众多专业交叉重叠的现象,致使培养环节、质量控制出现诸多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给专业建设的长期资源积累和品牌打造带来很大的困难,也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技术的综合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要求不相适应。同时,在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职业岗位处于不断变化的社会与经济环境中,过分强调职业岗位的针对性虽有助于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但必然会使专业过窄、职业知识和能力受限,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因此,既要重视针对性的专业方向教育,还必须通过拓宽学生的专业面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他们适应市场和职业迁移的能力。目前的专业建设“从指导原则上讲应把握准确定位,顶层设计,资源整合;从执行思路上讲应把握目标设计,项目提炼,聚集突破;从操作层面上讲应把握项目启动,培训先行,人才为先”。

国内外成功的高职教育模式的共性特征是:能力本位主导教学、产学结合培养人才,并结合所处的区域条件与环境,通过具体的实施途径实现工学结合。其中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目标与价值所在。

高职院校应牢牢把握住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三个基本要素:“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目标与价值”。落实好以下四项改革与建设任务,即“按能力标准设计综合化改革课程和实训教学的内容体系,并形成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训为主体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依据专业领域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技术能力要素,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来梳理和提炼单元与综合技术能力,将单元能力的培养融入综合化的核心课程中,同时将单元能力按典型工作任务融入构建的综合实训项目中,通过工作过程的完整训练来强化综合技术能力的培养”;“依据能力序列提升和知识序列递进的要求,形成能力和知识并进的教学安排,进一步按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落实工学结合的具体实施途径”; “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质量评价标准和操作实施规范以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同时要把满足岗位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各教学环节的实践中,通过教学实践过程培养敬业耐劳、恪守信用、讲究效率、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崇尚卓越等职业素质”。

专业建设的目标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质量水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一支拥有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良好的“双师型”结构的师资团队,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

实施院系二级教学工作管理模式

管理建设是内涵建设的保障。西部高职院校要潜心研究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在管理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坚定不移地实施院系二级教学工作管理模式,力争在搞好专业建设的同时搞好管理建设,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由于历史的原因,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管理上普遍存在着管理粗细失当、运行机制失灵等突出问题,并凸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资源利用率低下、投入产出效益差等现象。实施院系二级教学工作管理模式,实现“分工负责,各司其职”;“转变观念,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务实工作”;“健全机制,完善制度”;“优化队伍,提高素质”的管理状态,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途径。

分工负责,各司其职 这是实施院系二级教学工作管理模式的宗旨。

转变观念,统一思想 院系二级管理人员彼此要清楚自己所处的地位和所应承担的职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齐心协力,求真务实 明确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作用;积极开展教学工作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努力探索新形势下适合高职学生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理顺关系,理清思路,密切配合,确保上下联动;求真务实,讲求效率,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于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和教学中的重大问题,院系二级教学工作管理部门要密切关注,共同协商,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对策措施,并努力探索实施的方法和途径,确保教学工作不断发展。

健全机制,完善制度 为了保证院系二级教学工作管理模式的正常运行,并最终形成教学工作管理的良好格局,必须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从机制和制度上为这一模式的运行提供保障。诸如,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形成院系二级财务预算管理体制,使各系拥有相对独立的经费管理权,调动各系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制度,在师资引进上实行人事、教务、系三方配合考核并提出相关意见交院领导审定,使各系引进的教师更能够适应本系教学工作的需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教学工作管理人员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用人机制,调动教学工作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建立监督机制,对于各系教学工作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切实保证二级教学工作管理模式的正常运行;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不按照二级教学工作管理模式正常开展教学工作管理的人员追究责任,对给教学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损失的人员要从严处理。

优化队伍,提高素质 要对教学工作管理人员进行基本的工作职责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明白各自在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和工作职责,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管理的重要意义,恪守职业道德,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管理任务的完成;要大力支持两级教学工作管理人员的工作,为他们营造一个团结和谐、彼此合作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学工作管理的正常开展;要努力建设专家型教学工作管理队伍,在用人时要努力把掌握教育规律、有教学工作管理经验的人选到教学工作管理岗位,同时,还要通过脱产学习、在职培训、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开展传帮带等手段,大力开展对教学工作管理人员的培训,要制定详细完备的培训计划并认真实施,明确培训的目标和任务,努力提高教学工作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积极支持教学工作管理人员开展科学研究,提高理论水平以指导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家枢.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特点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7,(1).

[2]姚寿广.试论“十一五”期间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3]俞吉兴,谢国珍.高职院校院系二级教学工作管理模式构建[J].职教论坛,2006,(4).

[4]梁明义,王本强,马越.职业教育知识实用手册——职业教育基本概念与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内涵[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梁明义,男,甘肃兰州人,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

(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内涵建设西部地区高职院校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四四模式”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内涵建设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引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