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党政治的发展历程及其时代特征

2009-09-25 09:46张美芬
学理论·下 2009年7期
关键词:政党政治时代特征台湾

刘 舸 张美芬

摘要:本文从政党政治的一般概念出发,分析了台湾政党政治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在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特征。文章认为,自台湾政党轮替以来,岛内多党纷争的局面正在随着政党之间的重新整合而结束,一个以蓝绿两大政党联盟为特征的“两党制”政党政治已经开始。但与此同时,台湾政党政治中的非理性因素依然严重,族群矛盾、“台独”意识形态、肢体冲突等现象依然存在,构成台湾政党政治未来良性发展的严重障碍。

关键词:台湾;政党政治;发展历程;时代特征

中图分类号:D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7—0027—04

政党政治是随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一种政治制度,它伴随政党的产生、发展和在社会政治生活和政体运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逐渐形成。政党政治主要涉及政党介入政治的方式、准则、状况和结果,以及不同政党围绕竞选、组阁、执政方针等重大问题而进行的斗争[1]8。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发展的不同进程使得政党政治在纵向呈现高低不同阶段,在横向呈现纷繁复杂的具体形式。台湾的政党政治源于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实行的威权体制,最初经历了蒋氏父子时期国民党一党独大,“以党领政”、“以党领军”、“以党领社”的“党国一体”威权体制;进而走过李登辉执政时期政治转型、国民党分裂、党外组党、多党竞争的政党政治最初形式;从2000年民进党上台执政实现执政党首次轮替到国民党再次执政,台湾以民主政治为取向、以选举和政党竞争为特征的西方式政党政治开始确立起来。本文将台湾政党政治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两蒋威权一党制时期(1949-1988)、李登辉一党独大、多党竞争时期(1989-2000)以及2000年以来政党轮替、“泛蓝”与“泛绿”两大政党联盟竞争与并行发展时期。在梳理台湾政党政治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台湾政党政治的时代特征。

一、台湾政党政治发展的第一阶段及其特征

台湾岛内政党政治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两蒋威权一党制(1949-1988)。1947年,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南京颁布了《中华民国宪法》,并在“内战”旗号下,操纵第一届国民大会制定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1949年5月,败逃台湾的蒋介石国民党政权根据“临时条款”颁布了“戒严令”,宣布台湾地区处于“战时动员状态”,全省实行戒严。此后国民党又通过了一系列法令、法规,构建了戡乱法制体系,作为维持国民党一党专制和“党国一体”威权政治的法律依据。这个时期国民党威权一党制的主要特点是:

1.在“党国一体”的架构上“以党领政”、“以党领军”、“以党领社”。国民党“中央全会”和“中央常务会委员会”是整个决策的核心,地位远远高于行政、立法、司法等部门,岛内重大事务都先由这两个系统决定。历经两年改造,国民党以党代政,党政不分威权体制彻底建立,其特点就是:党、政、“民意”机关相协调;在“中央”层面,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下设置“党政关系会议”(1955年后改为“中央政策委员会”)为党政最高领导机关;在地方层面,市县乡镇都设由党、政、“民意”机关主要党员组成的“政治综合小组”,为地方权力核心,发挥工作上协调统一的作用。[2]93国民党通过党工系统和政工系统对军队加以控制,军队既是党军又是国军。基层组织深入到村落、学校、企业,对全社会实行政治领导。国民党“中央”通过各功能部门中的党组织牢牢控制着“国家机器”。

2.“总统”和“中央民意代表”终身化。虽然1947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规定“总统”只能连任一次,但经过1960、1966和1972年的几次修正后,国民党通过“临时条款”取消了这种限制,蒋介石集权独裁就取得了终身化的法理依据。蒋介石身兼三职,即“党的总裁”(后改为主席)、“国家总统”和三军统帅,党政军三大权力系统集于一身。与此同时,由于“中央”层面“民意代表”选举被冻结,“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委员”都是1947年和1948年在大陆选举的,“国大代表”、“立法委员”、“监察委员”因而成为终身制。更突出的是,修改后的“临时条款”规定,“总统”由“国民大会”间接选举产生,这实际上是从法律上进一步保證了“总统”权力的终身化。由蒋氏父子主导的党国威权体制就好比一把雨伞,国民党的党组织是伞柄,而雨把则控制在强人手中;强人撑开伞面,控制起整个“国家”与社会,在风吹雨打中前进。[2]104

3.严禁党外组党,打击“台独”势力。国民党依据“戒严体制”,剥夺了台湾人民罢工、游行、集会、结社等各项民主权利,并对广播、电视、出版事业实行严格检查,实行非常时期的军事管制,实行“报禁”和“党禁”。国民党在政党体系上坚持一党专制,虽然1949年跟随国民党退台的“中国青年党”和“中国民主社会党”一直合法存在,并可以进入内阁,但这只是国民党展示所谓“民主体制下的联合政府”的摆设,事实上这两个政党有名无实,在政治权力运作中不起作用,其组织和活动也受国民党的严密控制,更谈不上监督和制衡能力。在严格“党禁”的同时,国民党还严厉打击“台独”活动,把“台独”组织等同于“叛乱”,禁令“台独”分子参加县市长和“地方民代”选举。对岛内任何鼓吹“台独”的人一经抓捕即予以判刑;对于逃亡岛外的“台独”分子,蒋介石或把他们列入“台独”黑名单,下令通缉,严禁返台,或从内部分化瓦解。最典型的便是廖文毅事件:“台独领袖”廖文毅于1960年在日本成立“台湾独立统一战线”,自任“总裁”,蒋介石要求日本政府取消该组织并限制廖文毅的活动,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向廖文毅招降。1965年廖文毅宣布解散“台湾独立统一战线”。此后,一系列“台独”分子诸如郑万福、吴振南、廖文耀等都相继解散其组织。蒋氏父子在严厉打击“台独”势力的同时,还通过文化、文学、文艺等方式遏制“台独”思潮,坚持儒家文化,查禁“台独”书刊,禁止在大学开设“台湾文学系”,成立文艺团体也必须冠以“中国”之名。

二、台湾政党政治发展的第二阶段及其特征

台湾政党政治发展的第二阶段是李登辉一党独大、多党竞争时期(1989-2000)。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两蒋威权体制在台湾日益面临严重的内外政治危机。岛内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中产阶级要求政治革新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大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政策不仅彰显了“戡乱体制”的保守与僵硬,而且使国民党当局以大陆为假想敌的“戒严体制”失去存在理由,特别是1979年中美建交、美台“断交”,美国在全球推行“人权外交”战略,要求台湾当局改善台湾人权状况,推动政治民主化,从根本上动摇了两蒋确立的威权一党制,台湾当局不得不从岛内着手,进一步满足台湾本土人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推行“革新保台”政策,导致台湾政治生态开始转型。

在政治转型过程中,台湾自由知识分子和具有地方实力的中产阶级互相支持,要求改变与其经济地位不适当的政治地位,呼吁以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开放取代保守僵化的专制独裁,实施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在这样背景下,国民党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逐渐开放“二元选举体制”,①不断整合地方新生代精英进入核心政权,在民主和权威之间寻找平衡,李登辉就是此时被蒋经国选入领导核心的本土人。国民党大幅开放选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精英与国民党威权的对立,因为选举“能使大多数的台湾人以候选人或投票的身份,去介入地方事务的管理。在中央级机关完全由外省人控制的情况下,投身于地方政府、介入地方事务,确能使台湾人的挫折感获得相当程度的缓和。”[3]62然而,随着地方选举持续而公开举办,本土色彩浓重的台湾人参政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高,早在日据时期就产生的“台湾人”意识开始向“国民意识”恶性转化,为“台独”势力驾驭这一意识最后彻底击溃国民党威权一党制打下伏笔。这一时期台湾政党政治的主要特点是:

1.国民党继续执政但党内出现分裂。1988年1月,蒋经国病逝。1988年7月,李登辉出任国民党主席后,着手改造国民党,大力推动国民党的台湾化,培植以台籍精英为主体的“主流派”,与以郝柏村、李焕、蒋纬国等为主体的大陆籍国民党元老派构成的“非主流派”展开激烈的权力争夺。李登辉利用省籍矛盾和国民党主席的便利,寻求在野势力政治支持,大力打压“非主流派”。李登辉对国民党的改造和权力争夺造成了党内分裂,1993年国民党“立委”赵少康、郁慕明协同一些“非主流派”党员宣布脱离国民党,另立新党,标志着国民党正式分裂。此后李登辉又利用“总统选举”进一步破坏党内团结,致使基层党员和高层人士纷纷脱党,国民党也为分裂付出了巨大代价。李登辉对国民党的分裂,就是“挖国民党的老根(混淆理念)拆国民党的祖庙(搞乱组织)、搬国民党的基石(赶走人才)、断国民党的命根(篡改党章)、打国民党的要害(破坏辅选)”。[4]28

2.台湾“执政党”大陆政策背离“一个中国”原则。李登辉主政前几年国民党大陆政策还局限在蒋经国的既定政策框架内,1992年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还代表两岸官方达成了“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然而,1993年后李登辉相继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中华民国在台湾”,“两岸是两个对等且互不隶属的政治实体”等分裂言论。1995年李登辉利用访美机会在国际场合大肆宣扬“台独”理念,鼓吹所谓“台湾生命共同体”,其“台独”政策取向彻底暴露。在1996年的“总统”直选中,李登辉以54%的选票当选为台湾的第九任“总统”,取得推行“台独”政策的权力合法性。李登辉推动台湾政治转型引发两个恶果:一是搞垮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国民党,培植一个李登辉治下的“台独化”国民党;二是借助政治民主化改革实现台湾政治“国家化”,为“台独”势力发展撑起“合法性”空间。

3.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在野党”迅速崛起,纷纷参与岛内各级公职选举,形成多党竞争的初始态势。蒋经国最初启动后被李登辉篡改利用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仅未能解除国民党威权一党专政体制与台湾地方精英之间的严重对立,反而将台湾地方反对势力纳入体制内,这些党外势力“逐渐脱离了国民党的控制而发挥出自主性的本能,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文化、经济及政治结构的改变,反而成为瓦解国民党威权统治的推动力,促成了第一个反对党——民进党的出现。”[5]41986年,民进党抢在台湾“党禁”解除之前成立,打破了国民党近40年来一党专政的威权体制,标志着台湾几十年的党外运动由分散进入组织化阶段。“党禁”解除之后,台湾更是出现了组党热潮,众多党派出现并参与政治运作,蒋氏父子的威权一党制开始彻底向多党竞争体制转变。

三、台湾政党政治发展的第三阶段及其特征

台湾政党政治发展的第三阶段是自2000年以来的政党轮替、“泛蓝”与“泛绿”两大政党联盟竞争和并行发展时期。民进黨是在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运动中发展起来的,在草根阶层有一定的民意基础。它成立之后,打着“民主化、年轻化”的口号,规模迅速扩张,对国民党造成了强大攻势,极大地改变了旧有的政党选举版图。在2000年台湾“总统”选举中,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以39.3%的选票率当选,无党派候选人宋楚瑜得票率36.84%,国民党候选人连战得票率仅为23.1%。民进党上台执政,标志着台湾政党政治时代的正式开始。这一时期台湾政党政治的特征是:

1.政党轮替进一步推动台湾的政党政治向前发展。2000年“大选”后不久,台湾岛内建党风潮再次高涨。宋楚瑜凭借在选举中近四成的民意支持组建了亲民党,该党继承蒋经国“亲亲而爱民”的精神,以“人民第一”为宗旨,在群众中建立了广泛政治基础,逐渐发展成为台湾的第三大政党。与此同时,李登辉支持成立了“台湾团结联盟党”,该党奉李登辉为“精神领袖”,沿着李登辉“两国论”路线,强烈主张“台独”,逐渐发展成为岛内“台独”的大本营。在台湾2001年底“二合一”选举中“台联党”得票率为8%,成为“立法院”第四大党。由于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原本一家,在执政理念、意识形态以及大陆政策上极为相似,加上选举的需要,2003年后三党实现了整合,组成了“泛蓝”阵营。与此同时,民进党和“台联党”也组成了“泛绿”阵营,两大阵营开始角逐2004年“总统”选举。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宣布成立“国亲政党联盟”,共同推出候选人连战和宋楚瑜组成“连宋配”,而“泛绿”则相应推出候选人陈水扁和吕秀莲组成“陈吕配”加以对抗。民进党候选人借“3.19枪击案”再次赢得“大选”。国亲两党虽败选,但“泛蓝”阵营却实现了空前团结。2004年以来,台湾历次“立委”、“总统”和县市长选举中“泛蓝”与“泛绿”两大阵营之间的对决表明,台湾岛内多党纷争的局面正在随着政党之间的重新整合而结束,一个以蓝绿两大政党联盟为特征的“两党制”政党政治已经开始。

2.人数不断增加的台湾中间选民日益成为决定政党选举成败的关键因素。从目前台湾选民的政治立场上看,中间选民以占到全体选民的七到八成,而且仍呈增加趋势,他们在“统独”问题上赞成维持现状,“有自主的立场和政策倾向,而没有特定的政党偏好,超脱意识形态,以候选人的政见或政绩为取向。”[6]78在民主政治发展成熟的国家或地区,中间选民往往是决定政党能否执政的关键因素,在台湾这一特征也日益明显。台湾“泛蓝”与“泛绿”两大政党联盟在选举中逐步趋向淡化“族群政治”和意识形态炒作,迎合中间选民利益立场,以争取更多选票。就国民党而言,在2004与2008“大选”中,淡化“统一”诉求,提出“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已建成生命共同体的意识”以及“返联公投”等模糊一个中国原则的口号;就民进党而言,也在各级选举中逐步淡化“台湾独立”的观念,弱化“省籍矛盾”、“族群冲突”炒作,强调维持台海和平,维持两岸正常的经贸关系。现实表明,台湾人数不断增加的、务实理性的中间选民正在引导台湾政党政治走向理性成熟。

3.克服贪污腐败和“黑金政治”依然是台湾政党政治发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在第一次政党轮替中,国民党的腐败和“黑金政治”是其败选的主要原因。在统治台湾的55年中,国民党长期涉足贪污腐败和“黑金政治”,民怨积累深重,台湾民众对国民党政权极度失望。而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正是刻意把自己塑造成清廉形象,高举“反黑金”、“反贪腐”旗号,鼓吹成立“负责任政府”,在选举中赢得大批中间选民。然而,民进党在8年的执政期间,不仅也未能克服贪污腐败和“黑金政治”,相反贿选、非法政治献金层出不穷,甚至出现利用黑道组织来干预选举过程的现象,“扁家弊案”成为民进党贪污腐败和“黑金政治”最大代表。国民党再次执政,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克服贪污腐败和“黑金政治”不仅是国民党将面临的敏感问题,也是台湾政党政治健康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

4.“泛绿”阵营的“台独”政治纲领是台湾政党政治未来良性发展的巨大隐患。民进党从成立到发展壮大,自始自终都与“台独”理念如影随形。1986年9月民进党宣布建党,通过“台独”党纲,宣称在台湾“实行美国式的‘民主自由政治体制,实施依法行政、司法独立、政党平等与自由”,主张由台湾全体住民“以自由、自主、普遍、公正而平等的方式共同决定,任何政府或政府的联合,都没有决定台湾政治归属的权利。”[7]2891988年4月,民进党又通过“四一七决议文”,声称“台湾国际主权独立,不属于以北京为首都之中华人民共和国,任何台湾国际地位之变更,必须经台湾全体住民自决同意”。[8]自此,民进党逐步成为岛内“台独”势力的代表,并逐渐主导岛内“泛绿”阵营。“台独”思想在台湾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但有违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政府为了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已发出“台独”就是战争的坚定警告。没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没有台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更不会有台湾政党政治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台湾政党政治以西方式的民主政治为蓝本,从最初一党专政的威权体制中脱胎换骨,逐渐确立起以蓝绿两大政党联盟为特征的“两党制”政党政治制度,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文明政治发展的一种独特模式。波裔美籍政治学家亚当·普里萨沃斯基(Adam Przeworski)认为,民主是一个政党在选举中失利的体制。这种选举满足三个条件,即选前的不确定性,选后之不可更改性和选举的重复性。[9]488从2000年国民党败选以及后来的选举来看,台湾的政党选举基本上符合民主选举的三个条件,无论哪一个政党失败都基本平静地接受了另一个党胜选的现实,没有任何政治人物或政党通过非民主程序的方式去否认民选的政府,而且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都重视在体制内解决问题,这是台湾政党政治渐进成熟的表现。特别是在2008年“总统”选举中,两大阵营都能更多关注与选民切身利益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以“统独”或意识形态引导选民投票,选民投票和政党竞争更趋于理性。但与此同时,台湾的民主政治运作还远不规范,政党政治中的非理性因素依然严重。比如挑唆族群矛盾、“台独”意识形态、肢体冲突等现象依然存在。在民主的表象之下,各政党选票高于一切,政党利益高于国家利益,金权黑道势力猖狂,“立法院”乱象频生,政党之间为了否定而否定现象还依然存在,这些将构成台湾政党政治未来良性发展的挑战。

注释:

①所谓二元选举体制,即蒋介石国民党在败逃台湾后,为了缓解与岛内居民之间的冲突,弥补面临的统治合法性危机和认同危机而推行的所谓“开放地方,封闭中央”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开放地方“民意代表”和县市级以下公职人员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但“中央”核心权力层人员则由国民党直接任命。

参考文献:

[1]傅金铎.国外主要国家的政党政治[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8.

[2]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

[3]高立夫.海岛中国[M].台北:洞察出版社,1987.

[4]刘红.李登辉如何危害国民党的[J].台湾研究,2000,(3).

[5]张黎宏.台湾地区政党体系发展导论[J].台湾研究集刊,2002,(4).

[6]杨剑.台湾政党政治与“中间选民”[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2).

[7]刘德久等.解读台湾—1949年后台湾社会发展纪实[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2000.

[8](台湾)联合报新闻网.民进党“台独”政策的转变[EB/OL].http://mag.udn.com/mag/abian/storypage.jsp?f_ART_ID=369754.

[9]亚当·普里萨沃斯基等.何者使民主体制得以存续[A].田弘茂等主编.巩固第三波民主[M].台北:业强出版社,1997.

O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and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 Party Politics

LIU GeZHANG Meife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 Hebei,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general concept of party poli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ree stages that Taiwan party politics has experienced and its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maintains that the re-integration among parties saw an end of multi-party disputes since Taiwan Democracy and Progress Party took office; and that a kind of “two-party system” model of party politics characterized by two party alliances—“Pan-blue camp” and “Pan-green camp”—is forming. Meanwhile, the irrational factors constructs serious barriers to prevent Taiwan party politics to develop healthily in the future, such as ethnic conflict,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ideology and physical conflicts and etc.

Key words: Taiwan; party politics; developing process;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責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政党政治时代特征台湾
中国共产党探索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经验与新的实践要求
全媒体时代报纸新闻写作的困境及优化路径探析
基于大数据时代特征分析研发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具体策略
捍卫“台湾”?美学者炒作旧书有蹊跷
涂色书热销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因素
现代中国出版精神述论及启示
中西方党际监督比较研究及启示
新时期中国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内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