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企业迁移研究综述

2009-09-28 07:30范作冰杜磊磊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范作冰 杜磊磊

[摘要]本文从企业迁移的动因及影响因素对国外企业迁移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企业迁移的三大理论学派作出了建设性的评论。在我国东部地区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下,为实现东中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产业转移最基本的微观表现,企业迁移的研究对企业的最优决策和我国区域政策的制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企业迁移动因;影响因素;三大学派

企业迁移是企业区位调整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是适应市场需求、消费者偏好、环境管制以及技术进步变化的一种方式(Pellenbarg,2002)。同时,企业迁移也是一个谋求新的发展空间以更好地满足迁移企业成长需要的决策过程。企业迁移主要指企业从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转移,包括区域内迁移、跨区域迁移和国际迁移等迁移路径(Pellenbarg et al,2002)。为了更好的适应我国企业迁移的现状,本文对企业迁移研究主要是指企业的区域迁移,有别于跨国公司的跨国迁移。而国外对企业迁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因及影响因素研究上,本文主要从这个角度梳理了国外的研究现状,并作出了建设性的评价。

一、国外企业迁移的动因及影响因素研究

国外对企业迁移的动因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Mclaughlin and Robock在《产业为什么向南方转移》一书中描述了美国制造业向南方转移的现象,认为劳动力成本区域间的差异和东北部的战争是促使企业南迁的重要因素。8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开始深入研究企业迁移,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三大理论学派。

1、基于新古典区位理论的企业迁移研究

区位理论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核心基础之一,主要解释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而新古典区位理论是以新古典经济理论假设(完全理性、利润最大化等)为主的区位理论。区位理论的开创人物Alfer webber认为企业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实现成本的最小化,此后学者在Alfer webber的理论下,对区位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Nakosteen和Zimmer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企业给收益设定一个固定值,一旦企业超过这个收益率(或者在边际收益区域内),多数企业会选择留在当前区位,而不会迁移到最优区位。显然他们把影响企业迁移的因素分为时变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Hayter定义了企业能够获取利润的空间,“利润空间”可能由特定区域的客观特征(如交通基础设施)决定,也可能受集群经济的影响,如专业化劳动力的可获得性、地方生产网络、消费市场规模等,超越空间边界,生产成本将变得高昂或收益将不足以维持企业的生存。[1]新古典区位理论认为,在均衡情况下企业区位是固定的,然而企业和环境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会导致空间的收益和成本呈现动态变化。因此,有理性的企业会选择使其利润最大化的最优区位,而当企业不再位于“利润空间”中,它就促使企业从当前区位迁移到新的区位,后者可能是有利润回报的区位。

新古典区位理论中的完全理性和利润最大化假设受到了学者的质疑,首先地理间的特征差异呈现出信息不对称的特征,使得企业搜集信息和估算迁移的成本过大,这样经济人在很多情况会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基于新古典区位理论的企业迁移研究主要关注企业迁移最优区位的选择以及外在区位因素对企业迁移决策的影响,而对影响企业迁移行为的内在因素缺乏深入的研究。此后,大部分研究开始使用行为理论分析方法,注重企业迁移行为研究的行为区位理论应运而生。

2、基于行为理论的企业迁移研究

行为学派认为企业迁移是在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条件下做出的决策,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Pellenbarg(1998)指出应从行为区位理论的视角来研究企业决策过程和决策者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行为区位理论对诸如生产成本、收益、价格和利润等客观标准并不是十分关注,而是更关注于决策者的决策过程,而决策的前提假设之一是“理性经济人”和“有限理性”。行为理论学派认为企业迁移的动因为缺乏扩张空间、良好区位的吸引以及资源的可获得性等。

Pellenbarg(2002)提出影响企业迁移是由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他分别分析了推力和拉力的构成。他利用这一理论对荷兰企业迁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不确定性、投资风险、亲缘关系,荷兰的企业注重短距离迁移,可以说企业迁移呈现出路径依赖性。在与Van Dijk的论文中,作者认为导致企业迁移的有三大因素:内部因素、区位因素、外部因素,并分别解释了每个因素包含的变量,通过有序logit分析方法发现企业迁移主要是公司内部因素导致的,次要的因素分别是区位因素和外部因素。[2]

Aleid E. Brouwer(2004)研究了1997-1999基于Cranet数据库的企业迁移行为、影响因素、形式。作者基于行为理论,分别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区位因素提出了五个假设,通过Cranet数据库采用logit方法分别对五大假设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企业迁移的意愿和企业的规模及年龄是负相关的,其次,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迁移决策的影响不存在明显的相关作用(INCREASE and DECREASE)。另外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曾经涉及收购、兼并的企业同其他企业相比更有迁移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外部因素能更合理的解释大企业的迁移意愿。最后,区位因素和利润因素对新古典经济理论起到了解释作用,服务于更大市场的企业更有可能发生企业迁移。[3]

Holl(2004)研究了葡萄牙1986-1997制造企业选址和迁移的区位类型,作者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以要素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为控制变量,建立了区位类型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初建和迁移不是有相同的区位特征(the same set of location characteristics)决定的,而是由区位的多样性决定了企业初建位置和迁移,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后期,企业会评估目标区位因素的价值,通过成本利润决定企业的迁移。同时,作者研究发现能否根植于目标区位和企业集聚的演进是决定企业迁移成功的关键因素。[4]

Hanna Maoh ,Pavlos Kanaroglou(2007)研究了加拿大汉密尔顿的中小企业迁移状况,提出了企业迁移的多阶段决策框架,按照这个框架,作者基于随机效用理论分析企业迁移的行为效用模式。研究发现中小企业迁移主要是内部因素决定的,同时集聚不经济的传导到企业内部也会促使企业进行迁移。[5]

行为区位理论的贡献在于完善了新古典区位理论的不现实的假设。主要依赖问卷调查和经验分析而非采用解释模型的方法来描述企业迁移的动机和决策者的决策过程,不仅考虑了外部因素,而且考虑了企业内部因素对企业迁移的影响。然而,行为区位理论较侧重于企业本身的区位决策行为研究,过分关注区位因素,而没有考虑到企业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企业迁移行为的影响。

3、基于制度理论的企业迁移研究

制度学派对新古典区位学派和行为学派的批评主要是因为这两大学派把企业迁移的决策置于静态的环境,决策的主体是处在战略环境中的企业。而制度学派认为企业迁移置身于社会制度和网络之中,不仅仅表现为企业的行为,空间的经济过程是由社会文化制度和价值系统构成的。也就是说,除了研究企业的迁移行为,我们还要关注企业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企业迁移的制度学派是由Krugman开创的,他认为企业是嵌入在一个社会文化环境体系中,他考虑企业迁移与地方的根植性问题,这也是导致企业迁移的重要原因。制度理论认为,企业要和运输者、供应者、地方或中央政府、劳动组织以及其他机构就生产过程中的价格、工资、税收、补贴、基础设施和其他关键要素进行谈判,区位行为就是这些谈判的结果。但是制度学派对中小企业迁移现象的解释是不够的,因为中小企业通常谈判力不够,不得不接受环境施加的限制和条件。

制度学派着重研究的是政府和真实资本市场两种制度对企业迁移的影响, Ball(1998)调查了伦敦金融制度对总部区位的影响,但是小企业通常依赖真实资本市场提供商业资本。因而,作者认为真实资本供给(办公空间、产业地点、商业基础空间)的空间特征对理解小企业的区位选择是非常重要,必须考虑商业真实资本开发对企业迁移的作用。Raymond E. Owens,Pierre-Daniel Sarte研究了公共政策支持对企业迁移的相关型问题,作者考虑了搬迁成本和社会成本,认为公共支持和企业迁移并不是零和博弈,并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发现公共政策只在短期对企业迁移成本最小化是有相关的[6] 。ROBERT PLANT(2006)就考察了风险资本积聚与企业迁移原因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在佛罗里达,风险资本的集聚与企业迁移是共生的,风险资本的转移会影响企业的迁移决策。作为制度学派的衍生,学者们研究了区域政策对企业迁移的影响[7]。

二、总结及展望

对国外企业迁移研究的评价:

1、企业迁移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出现融合趋势

国外学者对企业迁移的研究主要是来自于宏观数据的分析,只有少数学者进入到了企业微观层面的研究。三大理论学派也并不是相互独立,目前的发展趋势是融合了三大理论的优缺点,趋向于采用微观的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研究企业迁移的动因及影响因素,采用的变量应同区域的经济背景结合的更加紧密。

2、影响企业迁移的因素更加广泛

内部因素、区位因素、外部因素是学者们认为影响企业迁移的主要因素,但是在每一个具体的经济环境和发展阶段,影响企业迁移的主要因素又是不同的,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影响企业迁移的因素有时间序列的特征,因此将来的研究可能会采用面板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相结合的方式。

3、缺少对企业迁移的系统性研究

企业迁移的动因和影响因素不同,会影响企业迁移的方式、目标,同时迁移的方式、目标不同,则会对企业迁移的决策、绩效产生影响。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和动因下的企业迁移决策,如何从企业内部来降低迁移的风险,提升迁移的绩效的研究欠深入。

[参考文献]

[1]Bofinger, E, A.J. Hayter and W. Liu. The construction of upper confidence-bonds on the range of several location parameter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ical association, 1993,88(423): 906-911.

[2]Jouke van Dijk, Piet H. Pellenbarg.Firm relocation decisions in The Netherlands:An ordered logit approach[J],Regional Science,2000,79:191-219.

[3]Aleid E. Brouwer,Ilaria Mariotti,Jos N. van Ommeren..The firm relocation decision: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Reginal Science,2004,38:335-347.

[4]Hanna Maoh,Pavlos Kanaroglou. Business establishment mobility behavior in urban areas: a microanalytical model for the City of Hamilton in Ontario, Canada[J],Original Ariccle,2007,9:229-252.

[5]Raymond E. Owens, Pierre-Daniel Sarte. Analyzing firm location decisions: is public intervention justified?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2,86: 223–242.

[6]Robert plant. An empirical analys is:venture capital clusters and firm migration[J],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2007,12:139-163.

[7]Townroe P.Planning industrial location[M],Glasgow, Leonard Hill Books,1976.

[8]HAYTER R.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location,the factory, the firm and the production system[M],newyork: Wiley,1997.

[9]TAYLORMJ.Location decisions of small firms[J],Area,1970,(2):51-54.

[10]NAKOSTEEN R A,M A ZIMMER.Determinants of regional migration by manufacturing firms[J],Economic Inquiry,1987,50:531-362.

[11]MARTIN R.The new‘geographical turnin economics: some critical reflections[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23:65-91.

[12]TOWNROE P M.The supply of mobile industry: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J],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1973,(2/4):371-386.

[13]KNOBEN J,L A G OERLEMANS.The effects of relocation on firm performance: a literature review[M],ERSA2005,Free University Amsterdam ,2005:4-8.

[14]AUDRETSCH D B,E E LEHMANN,S WARNING.University spillovers: strategic location and new firm performance[J],Research Policy,2005,34:1113-1122.

[15]COHEN J P,C JMORRISONPAUL.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industry location decisions: the impactsof spatial and industrial spillover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5,35(3):215-237.

[16]OERLEMANS L A G,M T H MEEUS.Do organisational and spatial proximity impact on firm performance[J],Regional Studies,2005,39(1):89-94.

[17]SENNERETH.A, panel study of firm growth among smes in network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1,16(4):293-302.

[18]HAGEDOORN J,M CLOODT.Measuring innovative performance: is there an advantage in using multiple indicators[J],Research Policy,2003,32(8):1365-1379.

[19]TORRE A,A RALLET.Proximity and localization[J].Regional Studies,2005,39(1):47-59.

[作者简介]

范作冰(1971-)男,博士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技术创新管理.

杜磊磊(1984-)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投资分析与项目认证.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