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目标、原则和方法

2009-09-29 08:16叶红英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9年9期
关键词:课程优化

叶红英

摘要:网络课程设计存在一些本质性的东西需要设计者去遵循。本文对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目标、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探讨,为网络课程设计者进一步优化网络课程设计提供了基本思路。

关键词:网络课程设计;课程优化;课程设计目标;课程设计原则;课程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8-0039-04

对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研究不是提出一个具体的优化方案,“优化”本身是动态的和发展的,没有静止的、固定不变的、普遍适用的优化方案存在。但是,网络课程设计存在一些本质性的东西需要设计者去遵循,而且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具体策略又恰恰是围绕这些本质性的东西来展开的。因此,对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的探讨具有重要价值和普遍意义。

一、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目标

优化的目标,就是指通过优化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根据设计者考虑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目标可以有很多种。

(一)从投资的角度来看,需要开发成本最低,使用时间最长

有的学校将开展网络教育当作创利增收的重要手段,以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高的投资回报。成本构成要素中,硬件设施是必须的投入,其成本难以控制,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就成为成本控制的主要对象。如有的学校,为降低网络课程开发成本,通过扫描和文本转换,将教科书的内容直接搬到网上,俨然是电子版的翻书器。做得稍好的,会利用摄像机等设备将课堂搬到网上,但这种网络课程作为典型的课堂搬家,也没有脱离传统教育的方式。

(二)从技术的角度来看,需要使用的技术最先进

网络课程的优化也是先进的技术在课程设计中应用的表现。可以说,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或网络技术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程度,反映了网络课程的优化程度。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学习者并不认为在网络课程中所应用的媒体越多越有助于网络学习,而是媒体的应用必须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这就是说,技术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必须与网络学习的要求结合起来,否则,即使再先进的技术,这些技术对提高网络学习效果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也是没有丝毫意义的,相反,这些先进的技术还可能由于学习者对技术应用的陌生而变成学习的障碍。

(三)从教的角度来看,需要最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控制

教学控制是避免学习者偏离学习目标,有效地引导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措施。目前,网络学习的成功率不高,在某种程度上与学习者缺少教师必要和即时的指导和帮助有关。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都需要以某种方式加以必要的引导。因此,在网络课程设计中加入适当的教学控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一味强调网络学习中教学控制的作用,则又会使网络教育陷入传统“灌输式教育”的错误中。教学控制在网络课程中应是一种相对的控制,应在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基础上,利用知识推理技术实现教学内容和策略的适应性控制,引导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四)从学的角度来看,需要学习效果最佳

学习者要求网络课程能为他们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和取得预期学习效果提供帮助。网络学习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要求网络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学习需求,这要求我们必须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考虑网络课程设计。所谓的学习效果最佳,是指在现有条件下学习者可能取得的最大学习效果。学习效果最佳不是只针对少数成绩优秀的学习者而言,而是所有的学习者。当具有不同学习起点、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的学习者,面对同一门网络课程时,网络课程不能把所有的学习者都置于相同的影响之下,让他们采用同一种模式、同一种方法去学习,而是要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多种选择,帮助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在现有的条件下尽最大可能去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以上,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目标。一般情况下,这些目标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并不矛盾,一个目标的实现总是与其它目标密切相关的。网络教育的目标决定,网络课程设计的优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以学习效果最佳为中心目标。其它目标如教学控制功能的优化是为学习效果最佳服务,技术最先进也是为学习效果最佳服务的,成本最低和使用时间最长这一目标也是以学习效果最佳为前提的。

二、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原则

(一)应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取向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网络课程设计者不自觉地将设计理念定位在“以学科为中心”。如网络课程的内容选择和设计,基本上是沿用传统课本的一套,很多内容直接从书本上搬过来,强调按学科固有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设计的重点放在了逻辑的分段和顺序上。我们应该承认,学科中心课程在促进学习者文化知识的系统掌握和智力水平的发展,把握学习者的学业水平,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设计将着眼点放在学科知识的传递及其发展上,相对忽视了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和社会现实的需要,学习者难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取向才是网络课程设计的最优选择。

近年来,随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和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及建构主义理论的结合,网络教育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如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研究性学习、情境教学、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等,这些名称各异的教学模式在本质上都体现了对学生如何学的重视,而不是教师如何教。但是,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并没有否认网络课程设计仍要遵循学科逻辑与规律,我们不能将“以学习者为中心”演变为整个教学计划完全按照学习者的意愿来进行,这并不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理念的宗旨。每个学习者只有系统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内容才能具备有效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过分地看重学习者的兴趣,在设计中要考虑学科知识的掌握与对学习者兴趣的关注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应根据具体的条件优化网络课程设计

网络课程设计优化是建立在具体的条件和环境中进行的。巴班斯基在其教学最优化理论中指出“根据一定的标准衡量对当时条件来说是最佳的”。因此,在研究网络课程设计优化问题时,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影响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具体条件。

1.学习者条件

学习者条件是优化网络课程设计时应首先考虑的因素,它包括学习者的年龄大小、知识水平差异、学习环境条件等。

(1)年龄差异。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其认知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网络课程的设计。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认知发展的特点,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区分为感觉运算阶段(从出生到约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或更大一些)。皮亚杰对每一发展阶段儿童认知特点的分析对网络课程的设计来说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另外,成人发展心理学者沙伊在研究成人“智力发展”课题时,提出了成年期智力类型理论,即使在成年期,不同的年龄阶段也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这一点对网络课程设计来说也是不容忽视的。

(2)知识水平差异。网络教育的开放性特点决定网络课程面对的学习对象是具有不同认知特点和学习起点的学习者。在网络课程设计中是否考虑了学习者知识水平差异这一因素,将直接影响到网络学习的效果。参与网络学习的学习者群体在地理范围上分布很广,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这就要求网络课程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个别化差异设计要求在网络课程设计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思想,使每一个学习者都可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只有这样,才可能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才可能使“学习效果最佳”的优化目标成为现实。

(3)学习环境条件。学习环境中的“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网络课程中所指的学习环境主要是非物质条件的学习环境,而非物质条件的学习环境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受学习者所处的物质条件的学习环境影响的。例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学习者所拥有物质条件学习环境具有很大差异。一门网络课程如果过分偏重于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辅导,则只能使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习者受益,而处在偏远山区的学习者,由于受网络学习中心硬件条件的限制,则被变相剥夺了接受应有的学习支持服务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课程设计者必须充分考虑如何根据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环境条件差异与特点,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学习支持服务。

2.技术条件

关于技术条件,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在网络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领域的先进技术,避免网络课程由于技术上的缺陷很快就被淘汰;二是在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的同时,考虑到网络课程本身的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点,避免技术最优就是网络课程最优的误区,否则,设计出来的网络课程只能是“时髦的技术产品”而已。目前,WWW技术、HTML(超文本)技术、FTP(文件传输协议)技术、Telnet(远程登录)技术、BBS(电子公告板)技术、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流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都广泛应用于网络课程设计之中。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型多媒体技术,正逐渐在网络课程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MultiAgents(多重智能代理)技术、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技术、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网络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备受关注并逐渐应用。先进的技术在网络课程设计优化中确实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来说,有的技术还不够成熟,而且开发成本也相对较高,在实践中它们对优化网络课程设计的作用并未体现出来。因此,对先进的技术在网络课程中的运用应持慎重态度。

三、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方法

(一)系统优化法

系统论既是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一般系统论指出,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所谓要素就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系统与要素是对立的统一体,每个系统对于更大一级的系统来说,是一个要素,而系统中的要素又可看成是子系统,它又由若干个要素构成。要实现整个系统的优化,仅仅分析系统的某个要素或某一环节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以系统论为指导,研究系统中的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物质和信息交换,以及系统如何实现整体优化的功能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益。

在网络课程设计中,网络课程就是一个系统,它是为网络学习者提供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网络课程设计优化就是从整体出发,分析组成网络课程系统的各个要素(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充分认识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然后再进行综合设计,在网络课程的各要素、各环节之间实现优化组合、协调运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网络课程系统发挥最佳效能。

(二)控制变量优化法

控制变量是指那些对系统的发展变化有显著影响,且可以能动调节的因素。控制变量优化法的原理就是通过对控制变量的调节,使优化目标朝着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网络课程在结构上由具有不同功能的各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对网络课程的整体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这些模块可以被视为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控制变量。

例如,网络课程具有交互功能、导航功能、评价功能等基本功能,这些基本功能都是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重要控制变量。“交互功能”是影响“学习效果最佳”的最重要的控制变量之一,若交互功能的设计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者自身水平相适应,并在促进学习者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对知识的掌握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就会促进优化目标的实现,反之,则会阻碍优化目标的实现。再如“自主学习功能模块”,如果这一模块在功能上可以动态地适应不同学习起点的学习者,为他们提供自适应学习选择机制,则可以实现“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可能效果”的优化目标,如果这一模块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层次水平差异不大,则对部分学习者来说就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优化目标就难以实现。

(三)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过程模式

之所以必须研究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过程模式,是因为要实现优化的目标,不是简单地改进系统中有关要素的个别方面,而是优化的整个过程必须采取系统科学的方法,在问题诊断的基础上,不断调节关键的控制变量,使系统各要素达到臻于完善的组合。

网络课程设计优化的过程模式如图1所示,它是一个科学的、系统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它以问题诊断和需求分析为基础,将“学习效果最佳”这一中心目标划分为许多具体的优化目标,通过具体优化目标的实现来达成“学习效果最佳”目标的最终实现。根据系统优化法和控制变量优化法,可以从网络课程的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找出影响优化目标实现的关键控制变量,并对系统中各要素的优化进行整体的、综合的考虑,制订出备选的优化方案,通过比较分析,选择在当时情况下最优的方案,再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信息反馈不断对优化方案进行调整,以期尽最大可能实现“学习效果最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苏].吴文侃等译.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李箭.基于过程管理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5).

[5]刘彩艳.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2).

(编辑:隗爽)

猜你喜欢
课程优化
“家具设计”课程教学问题及优化方式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高职《桥梁工程》课程优化研究
以实际生产为依托优化高校家具设计课程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工艺与设备课程的优化与创新
英国高校留学生预科课程的思考与启示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置的质性研究
《旅游策划实务》课程优化教学与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