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提高地理教学效益

2009-09-30 05:25罗建平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4期
关键词:经验太阳利用

罗建平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全新的理念。这表明关注学生的经验,是实施新课程、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因此,善于发现、挖掘和利用这些生活资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地理学知识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几年来,笔者对此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利用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与地理知识融通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意义与作用,使之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学习的价值,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兴趣与动机,把学习地理看作是一项有趣活动而乐在其中,并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

如在“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时,我了解到学生都有乘坐交通工具的经历和体验,许多同学甚至有过远程旅行的经历与体验,我就让学生自己说说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感受。结果学生兴致勃勃,踊跃发言。“坐飞机好快,从广州到海口只要半个多小时就到了。”“火车好大力气,只有一个车头能接那么多车厢。”“轮船的力气更大,一个船舱能同时放下几十部汽车,只可惜太慢了,从汕头到南澳岛都要一个多小时。”……把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一一说出。又如在教学“地球运动方向”时,启发学生回忆在坐车时看到窗外物体的移动方向总是往后倒,从而可以得到启示: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太阳又是恒星,那么地球的运动方向如何?学生饶有兴趣地思考,并抢着回答。这样,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很容易就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利用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探疑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了许多与地理科学相关的生活经历,已形成了地理学习前的概念和相应的认识结构,在教学时教师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和经历来创设情境,就能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将学生引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去。

例如,“冬冷夏热”、“冬夏昼夜长短不同”是每一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体验和感受到的,但学生对这些现象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我们感觉冬天冷、夏天热?冬夏的昼夜长短有何不同?是冬天的太阳斜射厉害还是夏天太阳斜射厉害?又如:在进行黄土高原的地形教学中,用我们教室顶部的梁、风扇等创设教学情境对黄土高原的梁、塬、峁进行形象教学法,这样就能激发他们去思考探索。

三、利用生活经验,解决教学难点

杜威说过,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也就是教学先从具体感性认识开始,然后上升为抽象。学生在理解、构建新的知识的时候,虽然可能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但却具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在“已知”上并不是一张白纸。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借助学生鲜活的生活经验,就能用已知解未知,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在“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成因”的探究中,我手执树枝问:如果我用力折这树枝,是上面先断还是下面先断?学生凭着生活经验马上说是“上面先断”。为什么?学生在沉思。我又启发:长跑时,你们是愿意跑内圈还是外圈?“当然是内圈啦。”为什么?“内圈短些。”那用这个道理想想树枝为什么上面先断?学生终于悟出:树枝弯曲时上面的纤维受张力被拉长而断。我趁势而问:岩层受力弯曲跟这相似吗?“相似”。这样就利用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探究得出了“背斜岩层上拱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向斜岩层下凹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的结论。又如:在讲授“等高线与地形图”一课时,学生的空间感不强,对具体的地形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从而影响到对等高线图的理解。这时,只要伸出一只握紧的拳头,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凸起的四个指关节是四座高度不同的“山峰”,指关节间的低凹部分自然是“鞍部”了;四根手指是“山脊”,手指缝则就是“山谷”了,通过变换手指的角度和位置,还可模拟出“陡坡、缓坡、断崖”等地形特征。通过这样的演示,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并进一步理解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河流标在什么地形上及鞍部两边的河流能否连起来这两个问题,这样,学生轻松地理解了复杂的内容。

四、利用认知矛盾,构建新知体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获得了不少有关地理方面的感性认识,积累了许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或认识基本是正确的,但也有与地理学的科学理论不相符的,是对事物非本质的认识,是与科学相悖的。这些错误认识往往会妨碍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理知识体系,影响学生地理认知水平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去伪存真”,利用生活经验和新知识的矛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知识体系。

如在讲解“地球公转轨道近日点、远日点出现的时间”时,学生凭生活经验想当然:“地球位于太阳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时,离太阳远得到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应该是冬季怎么会是7月?相反,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时,离太阳近,得到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应该是夏季,怎么会是1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我适时提出:那南半球的人不也会跟你们一样想吗?学生议论纷纷。我再进一步提出:远日点比近日点距离仅长500万千米,对于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而言,与500万千米之比,应用数学知识可知,能成为影响太阳辐射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吗?这样通过利用生活经验与新知识的矛盾,帮助学生构建了“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的知识体系。再如:对于生活在海边的同学而言,沿海地区降水多已成定识。在课堂上,我提问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就位于海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从而引出降水的其他因素,纠正了学生认为沿海就降水多的定论。

五、组织实践活动,提高运用能力

当今学生的生活空间主要局限于家庭和学校,对周围的自然和社会了解比较少,如不指导他们有意识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他们“往往会身在宝山不识宝”。有鉴于此,我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真实社会,从而获得丰富而真实的经历和体验。我平时要求学生多观察天象、植物、土壤、校园布局、网络、课件等,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走进公园、田野、公司、工厂,感受自然,进入社会,丰富阅历,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如在讲解“可持续发展”时带领学生调查当地的水污染、垃圾污染的情况。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被污染的状况,产生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厌恶,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又如,在“地球自转地理意义中的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北半球右偏”教学时,我带学生到河边去实地观察,看西枝江和东江拐弯的位置,让学生观察河流两岸堆积与侵蚀有何不同。通过观察学生认识了地球自转所带来的偏转力。

总而言之,学生生活经验是优质的地理教学资源,只要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挖掘,并加以合理利用,就能给地理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就能有效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从而推动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华侨中学

猜你喜欢
经验太阳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太阳几点睡觉
太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