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材,提高教学实效性

2009-10-09 09:56杨瑞松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09年9期
关键词:硬币教材情境

杨瑞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为此,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再“以本为本”,过分迷信教材,忠于教材,按教材的设计程序严格执行,去强行统一学生的思考方法。这样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我们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按学生的思维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才是处理教材的原则和要求。

一、创造性使用主题图,架起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连接的桥梁

对教材的深入挖掘还可以从主题图的呈现、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探究活动、习题的设置等方面进行。这样会使教材这一静态的文本变得更加鲜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有效。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灵活地运用教材中的主题图使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1.灵活变通,使主题素材更有效。

教材主题图作为一个包含着丰富数学信息的场景,其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不仅在于其呈现的方式,主题图的内容同样蕴涵着丰富的教学理念,体现着丰富的教育教学价值。

哈尔滨市育英小学的刘艳丽老师在执教“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了主题图。一般情况下,主题图是在导入部分呈现的。教学这节课时,刘老师将主题图运用在学生加深对角的概念的理解上。孩子们在对主题图的分析中,进一步明确了角在我们身边的呈现形式,充分感受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了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后面判断角的过程中,刘老师再一次运用主题图,引导孩子们根据角的特征判断图中呈现的窗户部分是否形成了角。这更加充分地运用了主题图。

既然主题情境生动有趣,那么教师可以思考:主题情景图是否可以与后面的教学环节相衔接,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巧妙替补,使主题情境更完美。

主题图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材料之一。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提供,内容应是丰富的。教师根据主题图所隐含的数学问题,或将主题图替换或补充更完美,引导学生经历情境,感悟数学问题的存在。这样更利于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一般情况下,教材上的主题图是静止的,而化静为动更有利于学生形象的感知。

“千以内数的认识”(片段)

数格子——认识计数单位:

师:每一位同学手里都有一张卡片,你知道上面有多少个格子吗?请你先估计一下,再数一数。然后汇报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生:1个1个地数。

生:一行有10个。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这就是10个1,10个1就是1个10。(板书:10个1是10。)

[这是一个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先估计再数一数,让他们体会估算的重要性。学生自己通过数数总结出10个1是10。]

生:竖行也是10个,10乘10等于100。

师:哦,这可是我们没有学到的内容,那么我们一起验证一下他的等式是否成立。我们一起数一下。

生:10、20、30、40……

师:那么你能总结出什么?

生:10个10是100。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一张纸上的格子是100个。(师收学生的卡片,边收边数。)请你们和我一起数100、200、300……(收到10张卡片,边收边展开。)这些是多少呢?谁能仿照上面的话总结一下你们的发现呢?

生:10个100是1 000。

师:一起来读一读,10个1是10,10个10是100,10个100是1 000。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从1是怎么变成1 000的。(出示课件演示。)

[通过刚刚对100整体的感知,再不断地增加格子纸的张数,让学生经历数逐渐变大的过程,让孩子形象地感知到1 000到底有多少,培养学生的数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对大数不是很陌生,但他们缺少对大数整体的感知。]

3.活动体验,使主题内容更生动。

“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在操作活动中学生才能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哈尔滨市育英小学路林老师在“统计”这一课的主题图运用中,选择的生活场景是教师带领学生在马路口统计过往的车辆。教师在教学这一片段时,考虑的是如何能够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统计的过程,总结统计的方法。让学生在师生共同研讨的过程中,在掌握了用1个方格代表1个或2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和掌握用1个方格代表5个单位更加简便。

教师在教学时力求让主题图变“活”,让平面的静止的主题图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统计的知识来源于生活,重视把握主题图的呈现方式。让学生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观察并统计,得出各种车的数量。这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用好教材还可以从主题图的呈现、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探究活动、习题的设置等方面进行,这些都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文本教材创造性使用,激起学生心灵与数学知识碰撞的火花

1.结构重组,使教材更具实效。

教材是我们传授知识的一种有效载体,但是前提是要遵循着深入的研讨教材和“以生为本”的原则。《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敢于改编教材,向教材提出质疑,创造性地重组、使用教材,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扎实、有效,更加精彩。

哈尔滨市公滨小学的何欣老师就曾根据学情、教材的要求对“统计与概率”中“抛硬币”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重组。教师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遵循教材,让学生进行抛硬币的游戏,在活动中初步感受可能性的存在。然而在试教过程中何老师发现了问题,课上的操作活动难以控制,学生操作起来比较乱,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和教学有效性。于是何老师脑中有了一种想法“把抛硬币改成了摇硬币”。像这样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是否可行呢?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何老师就找来一些孩子做抛硬币的实验。他发现孩子如果把硬币抛得过高就很难接住,抛得低硬币的面基本不动。硬币抛下来的情况比较复杂,有时候硬币是平落到地面,有的时候四处滚动。在几次这样的实验活动后,坚定了何老师的想法“把抛改成摇”。无论是抛还是摇,其结果都是随机的,活动中学生的体验都是丰富的,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同时又避免了一系列不受控制的因素。这种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得教学过程更有实效性。

2.挖掘内涵,用现实装点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要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作为学习的背景”。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把要教授的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融合起来,让学生从原有认知水平上展开数学学习,努力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可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学生认识加法后,教师可让学生用他们熟悉的物品提出可以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学习“位置与顺序”之后,组织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看一看,用“前后”、“上下”、“左右”说一说景物的相对位置。还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去。教师能够经常地、有意识地、恰当地在数学学习中融入生活的素材,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3.拓展资源,多学科有机结合。

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都比较重视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但对如何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却较少顾及,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渗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量关系常常感到不易理解。如果将数学课程与其他课程联系起来,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在不同学科中的运用,也可以使学习数学的过程丰富多样。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将其他学科的内容作为数学课程资源来利用,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利用的资源作为学习数学的材料或情境,就能使学生清晰地理解数学概念,牢固地掌握数量关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拥有使用教材以及怎样创造性使用教材等问题的决策权,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有它的局限性,有的内容适合农村孩子,有的内容适合城里孩子,有些内容学生学起来容易,有的内容学生学起来难。这就须要对教材进行重组,再加工,再创造,充分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重视教材的二度开发,做到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作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在学习、使用本地区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博览其他版本教材。每种教材都融入了许多专家、优秀教研工作者和优秀一线教师的心血。同一知识,在不同专家的阐述后,在教师学习和对比后,这些知识就会在教师头脑中立体、充实,从而大大丰富教师对相应知识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适当选择和取舍。另外,在阅读几种版本的教材后,也能为自己的一些困惑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线索。因此要尽可能地挖掘和利用教材的优势,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总之,教师只能用教材去教,不是教教材 ,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要灵活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硬币教材情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不翼而飞的硬币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硬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