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 深化学分制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2009-10-12 04:28王振海
职业·下旬 2009年8期
关键词:学分制学分管理制度

王振海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学生层次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学生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必然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做出相应的变革。我们把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实行学分制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通过以就业为导向的学分制创新研究与实践,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工作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推进了与实施学分制相适应的相关制度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了学分制条件下的教育思想、办学体制、培养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深层次变革;探索了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目标相适应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相统一的新型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实施,为高校管理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一、对学分制内涵及本质特征的理性思考

学分制是一种课程与教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它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的学习量,并以修满规定的下限学分做为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基本条件。它是实施课程计划的一种管理方法,是对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一种模式。从本质来看,学分制是一种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围绕这一本质学分制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弹性学制

学分制下的教学计划富有弹性,学生的学习年限有伸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水平确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但教育计划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易受影响。学年制和学分制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管理,将使两者的优势互补。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差异外,还有个人需求的差异。采用灵活的学分管理制度,提供各种学习计划,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等。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可根据需要放慢学习进度,延缓毕业。学分制的弹性化既体现了学分制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特征,又反映了学分制下高等教育的极大开放性。

2.自主选课

可以说,选修制是学分制建立的基础和前提,它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出自由的选修特征。这使得学生在柔性化的学分制教学计划指导下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修读方式、学期修课门数等。学生既可以适当调整学习的内容、速度和方法,又可以设计与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具有极大的学习自主性。

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应该把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目标,无论是培养目标的制定,课时的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等,都要使学生在原有的素质基础上有所提高,并为学生今后从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可能性,为其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3.目标管理

学分制的目标管理是以学分计量,主要以考试来衡量教学结果和进行学籍管理,考试合格就可以取得学分,修满规定的各类学分和总学分就可以毕业。在学习过程各环节的选择上,则赋予学生较大的灵活性与自主权。这种宽松自由的学习过程,需要对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以及目标管理的质量评估提出严格要求。由于学分制给予学生在学习上较大的自由度,具有培养模式多样性,学习内容选择性,学习进程的弹塑性,选择学习时间、范围和教师的灵活性等特征,增加了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也使学风建设面临许多新的特点。

4.发展个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更大的范围内给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特点的全面发展的机会,从而促进人才全面素质的提高,是学分制的重要特征。

学分制与选修制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它从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特质。尽管学分制的内涵和形式不断变化,但总的发展趋势——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更加注重发展个性的特征仍是非常明显的。学分制的实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随着“四自”(即自主选课、自主选师、自主选时、自主选学制)的实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个性化趋势增强,培养的学生在达到基本规格的基础上,各具特色,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同时,学分制的实行淡化了传统的班级概念,以学分为基石,按所修课程与学分组成学习集体,并通过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计划和课程类别,不但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强,而且开阔了学生视野,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为鼓励学生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设置奖励学分。这些措施的落实,较好地保证了合格人才、优秀人才的培养。

二、深化学分制改革的探索和举措

1.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深化学分制改革的先导

学分制既是教学制度的创新,又是思想观念的创新。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教学的质量,更好地培养大批合格的人才,也是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原则的具体体现。因而在制订学分制改革方案时,应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体现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一致性,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新型教学观,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在深化学分制改革的进程中,还包括教育管理思想的转变。管理思想决定了管理制度的制定和管理行为的实施。要改变管理本位思想,建立全新的以学分制为中心的教学服务体系。学分制改革是基于为广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而考虑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服务。它要求学生在整个教学管理体系中要有知情权和发言权,要求教师主动向学生介绍专业的特点、发展的动态及社会需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同时,教育的内容也应该能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需求。应当改革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模式,树立学校的一切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从而推动学分制的实施,便于在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前提下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课程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深化学分制改革的基础

课程建设与改革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框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诸多方面的改革,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课题。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

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我校一直把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当作重要基础工作。第一,构建了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环节,选修课程模块等四个教学平台,处理好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第二,配合学分制的实施,以就业为导向开设必要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各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训和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和理论教学的学时比例达到1:1。第四,开设与学生未来职业有密切关系或与本专业相近的知识和技能课程,或称为专业方向特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能力。

3.实施科学的选课方案是深化学分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选课制是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基本条件和主要特征。如何满足各专业、各年级、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每学期的选课需求,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选修自己满意的课程进行修读,是实行学分制的首要任务。在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验到:建立和完善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是学分制改革深入进行的突破口。在实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是选修课所占比例小,门类少,为此,我们把选课制作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和完善选课制的制度体系。扩大选修课学分的比例,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和学分体系。

第一,对于现行的学分制教学计划中总学时高,选修课比例低的状况,在修订和调整教学计划时做到:一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通识教育;二是精简教学内容,压缩总学时,压缩课程规模,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三是减少必修课,扩大选修比例,保证学生一定的选择自由;四是完善学分制管理办法,科学规划学分结构,在必修限选及任选学分中规定人文素质课程的最低学分。

第二,要求各类教师包括校内在职教师、校外特聘的兼职教师等面向学生开设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档次的各种课程。同时要求教师接受选择,多开课,开好课,开新课,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制订有严格规范的选课程序,通过选课指南和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课程介绍,让学生明确所开课程的性质、内容、课程编码、学时、学分、开课学期、课程先修、后修关系等,便于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选课。

4.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做好综合配套改革是深化学分制改革的重要保证

学分制的实施是要靠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作保证的,要制定适应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如选修、重修、考核、学籍管理、学分绩点制等;教学硬件资源的建设与管理,要求相应的教室、实验室多功能教室、图书阅览室等资源的合理调配使用;再比如随着必修课的减少,原有的行政班级、团支部等正式群体的概念逐渐淡化,以班级为整体的活动相应减少,跨班级、学科的交流随之增多,以学分为基础,按所修课程与学分制组成学习群体,使学生的活动空间扩大,接触面更广,所了解的信息更多。要求管理手段、方法也由单一的线性管理向综合化、多样化、科学化方向发展,要适应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新形势,一些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另外,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加强学分制的教学计划管理、成绩及学籍管理、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管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改革和完善,从而使学分制改革得以顺利健康地进行,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学分制学分管理制度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学分美食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西点军校严格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