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2009-10-12 09:51
职业·中旬 2009年7期
关键词:毕业生职业大学生

张 萍

【编者按】就业,无疑是2009年最引人注目的关键词之一。无论是大学生就业还是职校生就业,都牵动着上至政府下至普通百姓的心。本期《职业》特选编几篇有关学生就业分析、调查的文章,同读者共同关注这一涉及千万个家庭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困难牵动着亿万人们的心弦。据权威部门统计,2009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11万人,加上近年来未就业的大学生,共有1000多万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其实,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个话题,已经说过好多年,但目前社会关注度被上升到如此之高是前所未有的,是有其深刻的宏观背景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走入困境呢?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导致大学生就业走入困境的原因

1.世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负面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全球,2009年是全球经济最为动荡的一年,受其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严重下滑,进而导致了我国经济形势的下滑,尽管政府投入1.18万亿,带动社会投资4万亿,以拯救经济,但是,救市结果的凸显尚需时日。由于有效需求增长不足,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逐步减小,许多企业受到其负面影响,造成经营困难、需求减少,据人力资源部统计,全国有300万工作岗位流失,致使大的就业环境变坏。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就业高峰期,包括下岗失业人员和民工,如此多的就业大军同时涌向一个有限且又低迷的就业市场,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更加凸显。

2.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大量增加,加剧供需矛盾

十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现在在校学生人数跟1998年相比,已经增加了4倍多。2005年至2007年,分别为307万、377万、495万,今年的大学毕业生高达611万,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高居世界第一。但是,全国大学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仅70%,新的失业群体正在形成。

逐年增加的毕业生与有效需求岗位之间存在差距。众所周知,中国目前被称为“世界工厂”,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经济在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分工;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低端岗位和服务业岗位居多,这一状况使得中国在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所提供的“白领岗位”远不能满足逐年增加的具有“白领技能素质”的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需求,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局限,又适逢金融危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也面临人员的调整,进而加剧了高校毕业生与有效需求岗位之间的差距。

3.区域不均衡、过高期望值导致大学生主观上“有业不就”

从我国的区域分布上看,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就业区域分布严重失衡,大部分毕业生向往东部,以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纷纷涌向那里寻求就业机会,如许多高校毕业生向往北京,进而在京形成了所谓的“北漂”一族。而经济欠发达的区域,如中西部地区、偏远地区、基层和农村却少人问津,那里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从而存在着“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矛盾。从就业态度的选择上,一些大学生宁可被动就业或不就业,也不愿主动创业做老板,造成学生就业愿望与现实的矛盾。导致大学毕业生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错位,也使得就业市场中出现了“很多人没事干,很多事没人干”,以及出现“啃老族”的怪现象,这也是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机会丧失和就业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

4.学科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大学生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现在在校学生人数跟1998年比,已经增加了4倍还多,但现在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跟1998年几乎差不多,这就意味着现在有4个同样专业的毕业生要去竞争同一个工作位置。不少高校更愿意设置培养成本相对较低的专业,如数学、会计等专业,而那些培养成本较高的专业,不少高校却不愿设置。全国人大代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授余敏辉介绍,目前全国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院校有661所,一年内增加了约200所。据保守统计,目前新闻学类专业点的在校生约有13万人,而全国领有记者证的新闻工作者人数约为15万人。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超常规,专业点过多过滥,其就业难由此可见一斑。

高等学校在学科专业设置、学生培养方向与市场脱节。在专业设置上不是以社会需求为本,不是以学生就业和发展为本,不做市场调研分析,而是贪大求全,盲目增加专业,结果造成同层次、专业相同或相似但来自不同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同质竞争,造成市场过剩;在课程和教学内容安排上没有与企业需要衔接,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使得学生在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运用或不够用,用人单位往往会通过对应聘学生再培训、再学习后录用,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学以致用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用人单位招不到适合的专业人才;此外,在扩大招生上没有与师资队伍建设同步,现在各高校的规模在扩大,学生人数、专业也在增加,有专业教学经验的教师总量不足,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笔者曾去本市某高校兼课,讲授《政治经济学》,发现该校由于缺少专职教师,面对扩招后学生数量的大增加,在利益的驱动下,校方一方面把班级做大,二三百人同时上课,这样根本就谈不上因材施教,教学互动,一学期结束后,教师连学生都不能认全;另一方面,有些任课教师竟然是成人大专学历的保卫部门的干部,他们由于缺乏专业教学经验,缺乏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功底,根本无法传授给学生有深度和广度的知识,诸如此类,学生学不到真“功夫”,到社会上往往遇到求职困难。

5.过高的教育成本导致学生提高收入要求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但是其改革的效果与其他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改革一样,尽管收费实行了市场化,但其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还是计划经济下的做法,比如,教育内部改革停滞不前,高校毕业生的质量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垄断致使培养成本不断提高。首先,从学费占人均GDP的比例来看,美国和日本两国该比例在5%~10%之间,加拿大的比率为7.2%,中国为46.15%。其次,从学费占人均收入来看,从世界范围来看,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0%左右,如果过多超过这个比值,就意味着家庭的生活质量下降。在欧美发达国家,公立高校生该比例为10%~15%左右。在2001~2005年期间,我国人均上大学的学费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分别为66%、59%、54%、48%、43%;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92%、184%、174%、155%、140%。这一比例实际被低估了,因为它是以2003年的生均收费4557元计算的。而有调查研究表明,2003~2004年度,减免后生均学费支出约为5327元,必须支出生均约为9800元。因此,在西部贫困地区,上4年大学要花掉一个强壮劳力35年的纯收入。这远远高于了国际上的一般水平,高等教育成为很多家庭的沉重包袱。更重要的是,过高的受教育成本,必然提高大学生的最低工资要求,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二、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应该采取的对策

1.掌握职业技能,增强职业核心竞争力

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大学生必须具有职业自救意识,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力,我们的潜力足可以解决掉我们所遇到的任何困难,大学生应积极开发自己的职业潜能。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前5个指标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有专家指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处理等非认知技能的缺乏是中国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

大学生没有职业自救意识表现在:一是在职业能力的积累上过多地依靠人脉关系,将营造丰富广泛的人脉视为个人职业能力增强的主要方面,从而忽略了个人内在能力的培养与打造,一时的人脉可以助你成功,但长久的成就还是要依赖于你的内在能力的。二是在职业生涯发展上过多地依赖于人脉。如在毕业找工作时、个人职业晋升时,过多地去打通人际关系,过多地依赖亲朋好友的帮助,从而把最应该为职业发展负责的自我放在了后面,这将直接导致职业事业发展阶段的断层与乏力。简单地说,要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你可以依赖于别人,但要想在职业上有所作为就必须要靠自己了。

大学生都有学习职业知识的观念,但没有形成掌握职业技能的观念,职业技能是需要一定的操作练习才能掌握的职业能力,是衡量个人职业素质的重要因素。而这也非一日之功就可以打造的。观念、知识、经验、技能、道德是职业素质的五大因素,而职业技能是职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部分,没有掌握职业技能,就很难达到职业上的不可替代性,从而很难成为企业的核心员工,并且这种状况会持续广泛地影响个人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注重职业实践。

在职业素养的五大因素中,职业道德是大学生最轻视的因素。职业道德更多的是一种职业态度和职业规范,是保证职业行为的有序有效进行的必要保证,是职业常青的重要保证。在职业事业发展阶段和立业实现阶段做人都是比做事更重要的,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是立信,即说到做到。一个人职业道德的低下,在就业生存阶段可以是勉强维持,但大学生要谋求更大的职业发展,内化学习职业道德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概括地说就是你的职业态度决定你的职业高度,所以,大学生必须加强职业道德素养,为达到自己所期望的职业高度奠定根基。

总之,扩招后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和素质的较量,大学毕业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给自己正确定位,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扎实学好专业知识,涉猎相关学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做到一专多能;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挖掘潜力,力争学有所长;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道德修养,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劳动者。

2.大学生要认清社会的需求和就业形势,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文件中明确指出:“要继续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就业难,但观念转变并不难,尽管不利因素很多,但并非没有亮点。传统的就业渠道变窄了,但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广大中小企业、农村乡镇、西部地区求贤若渴,只要广大毕业生更新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在社会的大天地里一定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

我国现在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加,远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业环境变紧在所难免。如果大学生仍固守传统观念,对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无异于自己把工作选择空间变小了。因此,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就业期望值,适当降低工作搜寻中的可接受工资水平,是非常必要的。而且,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工作转换成本肯定会降低。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要过多地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应用“我能干什么”的眼光全面地审视自己,走出择业误区。

3.积极推进教育内部改革,降低教育成本

过高的受教育成本是有目共睹的、不争的事实,为此,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必须积极推进教育内部改革,把有限的教育资金投入到教学上。例如,我校在专职教师与后勤行政管理人员的比例上严重失调,后勤行政管理人员的人数接近全体员工的50%。这样就使有限的教育资金更加捉襟见肘。为此,必须大力推进教育内部改革,尤其是人事制度的改革,减少冗员。

4.建立有效的职业辅导机制

职业辅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初次择业时,具有一定的职业选择能力,从而作出明智的职业选择的决策。此外,职业辅导也可以预防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消极、负面后果,比如,焦虑、自卑等。使学生在就业中用信心引导自己,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此外,还应为学生提供就业心理辅导、评价系统和训练方法等。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些未来的职业指导人员所应该做的工作。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应看到风险和机遇并存,对于大学生、各类用人单位,对于众多院校,也是一个“危”中寻“机”的时期。我深信,只要学生、高校、社会齐心协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学生们也一定会有一片光明的前途。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毕业生职业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最“叛逆”的毕业生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