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2009-10-13 09:11张彩莲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爱国情仁爱亲情

张彩莲

摘要:语文不仅有工具性,还具有文学性,语言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还是传递情感的工具。因此,完整的语文教学,在进行理性思维训练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各种学习手段,使学生能认识、理解、体会其中的感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美化心灵,构筑情感。

关键词:语文 爱国情 亲情 仁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不仅有工具性,还具有文学性,语言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还是传递情感的工具。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不仅要受逻辑推理的制约,而且还要受情感的驱动。因此,完整的语文教学,在进行理性思维训练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各种学习手段,使学生能认识、理解、体会其中的感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为这些情感所浸润、所陶冶,进而美化心灵,健康人格,构筑情感。

一、培养爱国情感

教书必须育人,这已是教师们的共识,而育人则须先从培养美好情感入手,因为情感是人性的集中体现,是做人的基本要素,是素质中的素质。要想实施人文教育,就必须建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特别要注意以生命尊严为基础的价值观,引导我们的学生铸造完美的心灵世界。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和平、繁荣的新时代,各方面优厚的条件,使他们生活在世外桃源中,可同时也有了我行我素的意识,缺少与人协作的精神;对社会缺乏责任心,却对娱乐新闻、明星的私人生活更感兴趣;对学习生活中一些不良现象,他们表现出过度的宽容,对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他们学会了明哲保身,不肯明确表态。试想,如果一个高中学生不关心社会,不关心社会中的病痛,那我们的教育算是成功的吗?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感。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是爱国情感培养的基地,先贤的伟大著作中,都蕴涵了爱国之情,爱民之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具有博爱胸襟的范仲淹让人敬佩;“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的屈原让人慨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勇于献身的文天祥让人震撼。当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这些情感,并深入于心时,他们会受到强烈触动,会真正的感受到什么叫崇高,什么叫神圣,什么才是忧国忧民,大济苍生!

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对祖国美丽山川大好河山的独特描写,同样也会引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荷花淀》中对白洋淀风光的如诗如画的描写,如数家珍般地对白洋淀的芦苇和席子的描写,不仅表现了白洋淀的美丽富饶,而且把白洋淀人民的不可抑制的乡土之爱溢于言表。让学生体悟到:他们之所以舍妻舍家,之所以英勇抗敌,全是因为他们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祖国,他们绝对不让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我们的土地。当学生感受到小说中的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时,他们心中的爱国之情就会越来越浓,越来越重。

二、感悟真挚亲情

当今社会,由于时代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父母与子女的思想大相径庭。如何消除他们之间的隔阂,填平他们之间的沟壑,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不仅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也是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

人类情感培养主要不是依靠说理,而是依靠人类情感的传递,人总是从前人、他人的情感中汲取养分的,马克思说:“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经验中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识感觉等等,那就必须这样安排周围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马克思全集》二卷)。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其中蕴涵着人类的种种美好感情,要利用教学中的情感熏陶,使学生能从中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

《我与地坛》是作者史铁生人生悲剧的演绎,更是深沉母爱的体现。课文(节选)第二部分明白如话,却又内蕴丰富,是生活悲剧最令人心碎的地方,也是最令人感动之处。如何把作者以残疾之躯所获得的深刻人生体验转化为学生的人生体验呢?我提了两个问题:1、母亲愿意残疾的儿子去地坛吗?2、儿子在地坛时,母亲在干什么?在《懂你》的音乐声中,学生读懂了:残疾固然是作者自己的不幸,但更是一个母亲的不幸,无助的母亲在儿子最痛苦的时侯曾经是怎样地焦心与无奈。作者为当年自己的无知而懊恼,也告诫所有长大的孩子,要及早懂得母亲的爱,读懂了作者也就读懂了自己,此时此刻学生眼里的泪水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同学们读懂了史铁生悲伤痛苦的轮椅与断壁残垣的地坛相织的不幸,却是母亲最大的不幸时;当看到步履蹒跚的背影消失在送别的站台时;当触摸到项脊轩那尚存缕缕亲情的墙壁时,学生们读懂了亲情的无私,亲情的含蓄,亲情的厚重,所以眼泪为感动的亲情而流淌。那么,我们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生发仁爱之心,珍爱一切生命

我们说,语文本质上是情感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人类的情感是丰富的,语文世界的情感尤为多彩。在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中,渗透着仁爱、博爱之情。

在两千多年前,先哲面对着人民的疾苦,就表现出极大的同情,例如诗经中《伐檀》、《硕鼠》记载了受压迫者的悲愤的呼喊:“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孔子告诫他的弟子“苛政猛于虎”。这些文学作品正是善良人性的真实体现。“穷年忧黎民,叹息肠内热”的杜甫在风雨屋漏长夜无眠之时,唱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仁爱之声。

这些文学情感让学生懂得了仁爱是一种美德。当学生听到这世界最美的音乐时,他们感受到:要爱惜一切生命,不仅反对滥杀与所有不人道的行为,更要珍爱一草一木,珍爱自然,珍爱一切。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不是单调枯燥的,而是具有丰富多彩的世间情愫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去体悟语文中的情感,让学生受到审美教育,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构筑情感的平台。

猜你喜欢
爱国情仁爱亲情
永不凋零的亲情
熠熠生辉的爱国情
“千人剪纸”剪出爱国情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悠悠爱国情:领略非遗文化中的魅力中国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清明话亲情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