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到荼蘼

2009-10-14 05:02颜湘君
书屋 2009年8期
关键词:大观园宝玉

颜湘君 伍 魏

“开到荼蘼”出自宋代王淇《春暮游小园》诗:“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荼蘼,蔷薇科,落叶小灌木,攀缘茎,茎上有钩状刺,羽状复叶,小叶椭圆形,花白色,有香气。荼蘼花在春末夏初开放,花开到荼蘼即意味着春天的芳菲已然消歇。

中国文化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文化,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具有内在的同构关系,人情因物而迁。“情以物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人对自然的生理性反应,诚如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所言:“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四季的景物变化在人心上激发了不同的生理性反应。另一种是人与自然的深层对应,人之情与物之象有特定的对应关系,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自然有四季,人有青春年少华发中年垂垂老矣直至归于尘土。于是,“东风无力百花残”时,人伤春景之凋零,伤韶华之逝去;“无边落木萧萧下”时,人悲秋色之萧瑟,悲老境之颓唐。自古文士多悲秋,女子易伤春,“花落水流红”的暮春景象让女子滋生“闲愁万种”,对落花的悲叹正是对青春易逝的感伤。于是,“开到荼蘼花事了”的荼蘼,便成为传统题材中女子渴盼爱情、伤心幽闺中青春虚掷、从而自怜怅惘的文化意象。

明代汤显祖《牡丹亭》戏曲中,杜丽娘伤感于“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恰三春好处无人见”,“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汤显祖在后花园的万紫千红中书写少女的青春寂寞,在明媚春光里诉说美好人生的枯萎。

明代王世贞《艳异编》中《娇红记》:“一夕,娇晚绣红窗下,倚床视荼蘼花,久不移目。生轻步踵其后,娇不知也,因浩然长叹。”申纯与表妹王娇一见钟情,久不到舅家的申纯虽然受到舅舅、舅母的盛情款待居留下来,却无法向表妹倾诉衷肠,而望着盛开的荼蘼花的王娇也是满腹情思,默默不得语。

明代熊龙峰刊行的《冯伯玉风月相思小说》(王古鲁校注本)中,冯伯玉被直殿将军赵或视为义子,赵或女名云琼,年十三,赵或为女与生延师。冯伯玉与赵云琼同窗共读,亲如兄妹。将二载,继母刘氏以云琼年长可笄,遂令入闺阁,习女红。暮春时节,百和亭牡丹盛开,冯伯玉与赵云琼不期然同至百和亭赏花。冯伯玉将牡丹花题诗一首,赵云琼知其属意于己,心亦有所动,情愫暗生。后数日,神思不宁,倚床作《望江南》词一阕:“香闺内,空自想佳期。独步花阴情绪乱,慢将珠泪两行垂,胜会在何时。恹恹病,此夕最难持。一片芳心无托处,荼蘼架上月迟迟,惆怅有谁知。”云琼年已及笄,未获良缘,每每对花浩叹,不能自已,光阴荏苒,月上中天,荼蘼已然开放,花季即将过去,其情可谓幽怨之深矣。

古来才子佳人共谐姻眷,被视为人生之大幸。“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孟子·滕文公下》),古代女子的人生价值就在于得到男子的爱情和婚姻。“女笄而有家”,到了十五及笄之年如果未嫁,红颜失配,则抱恨难言,“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唐代李商隐《无题》诗中这两句曲尽了女子对虚度芳春的怨怅。

清代曹雪芹《红楼梦》中,也曾引用“开到荼蘼花事了”来暗喻大观园女儿们的风流云散。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麝月便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这面上一枝荼蘼花,题着‘韶华胜极四字,那边写着一句旧诗,道是:‘开到荼蘼花事了。注云:‘在席各饮三杯送春。麝月问怎么讲,宝玉愁眉忙将签藏了说:‘咱们且喝酒。”为给宝玉做生日,大观园群芳们聚在一起夜宴,玩了一种新酒令,用骰子掷点定人,由那个人从竹雕的签筒里抽出一根象牙花名签子,签上画着一种花,又题着评价这种花的一句成语,最后是吟咏这种花的一句旧诗。这些花、成语和诗句,或者象征得签者的特点,或者隐示其未来的遭遇。麝月抽的签让宝玉觉出不祥的意味,怕影响大家欢乐的情绪,宝玉连忙把签藏起来。作者用这种象征手法暗示:大观园“盛极”之日就要结束了,让麝月抽到这根签,可能是麝月要陪伴宝玉到最后,是荣府衰亡的最后见证人。

当代歌坛天后王菲以“开到荼靡”做歌名,初看之下,不免给人以惆怅失落之感,其实整首歌中并没有太多惆怅与失落的痕迹,反而是在着力表达一种花开花落后清醒面对的情绪:“谁给我全世界/我都会怀疑/心花怒放/却开到荼靡/一个一个一个人/谁比谁美丽/一个一个一个人/谁比谁甜蜜/一个一个一个人/谁比谁容易/又有甚么了不起。”因为清醒,所以洒脱、无畏。

“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花开到荼蘼,春花即将谢尽,让人无限伤感,但之后还有绚烂夏花、静美秋菊、傲雪寒梅……生命值得期待,因为生命的每一阶段都有着别样的精彩!

猜你喜欢
大观园宝玉
龙江剧《荒唐宝玉》
宝玉不喜欢的男生
论宝玉之泪
宝玉受笞
宝玉问路
鸳鸯:暖男宝玉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