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先生写信的寓意

2009-10-14 05:02杨凝希
书屋 2009年8期
关键词:雷先生傅聪傅雷

杨凝希

《傅雷家书》是中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先生暨夫人于1954至1966年间写给其孩子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共一百八十五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

傅雷先生之所以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长篇累牍”地给远在海外的儿子写信,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既“不是空唠叨”,也“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其主要用意有这么几方面。

第一,傅雷先生把儿子“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傅雷先生跟儿子傅聪谈贝多芬、谈莫扎特、谈李斯特、谈肖邦、谈巴赫;谈他参加音乐会的感受,也谈儿子的演出及演奏;不仅如此,他还跟儿子谈文学,谈绘画,谈哲学,谈东西方文化。

有一次,傅聪先生在听完儿子的协奏曲钢琴部分录音后对他说:“以音乐而论,我觉得你的协奏曲非常含蓄,绝无罗宾斯丹那种感伤情调,你的感情都是内在的。第一乐章的技巧不尽完整,结尾部分似乎很明显的有毛病,第二乐章细腻之极,touch(触键)是delicate(精致)之极,最后一章非常brilliant(出色)。”“我劝你千万不要为了技巧而烦恼,主要是常常静下心来,细细思考,发掘自己的毛病,寻找毛病的根源,然后想法对症下药,或者向别的师友讨教。”傅雷先生就是想通过这平等的倾心交流方式和儿子谈艺术,让儿子的眼光一天天变化,去发现艺术学问的新天地;让儿子的见识一天天长进,去攀登音乐世界的新高峰。

涉及文化,傅雷先生曾对儿子说:知识是相通的,“你对音乐的理解,十分之九是凭你的审美直觉”,然而“除了直觉以外,仍需要理论方面的,逻辑方面的,史的发展方面的知识来充实;即使是你的直觉,也还需要那些学识来加以证实,自己才能放心”。他还说,历史知识,“与我们将来创作音乐也有关系”。他还不断给儿子寄去中外经典著作,其中有《世说新语》、《中国文学史》等。傅雷先生此举就是要使儿子的学养博取广收,更加深厚,让儿子能够融汇各种文化艺术之优长,在音乐领域里日臻化境,成为真正的文化艺术者。

第二,傅雷先生“极想激出”儿子的“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他这个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

通过书信,傅雷先生与儿子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在这种信息相互传递的过程中,一封封家书犹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傅雷先生与儿子分享其中。

教育学上有一个“脑力激荡法则”,即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产生思维碰撞,激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傅雷先生希望通过自己对人生和艺术的理解,教育和引导儿子,激发儿子通过书信的方式畅谈在异乡的学练和生活之收获,一方面及时发现儿子的各种问题,给与帮助和指导,另一方面也希望从儿子的成长过程中获得新的思想、艺术和生活的感悟。就像他对儿子出游世界各地演出的所见所闻,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其目的正如傅雷先生所言:“我们虽然年纪会老,可是我们不甘落后,永远也想追随在你们后面。”这也许是傅雷先生精神之树常青、《傅雷家书》成不朽之作的原由所在。

第三,傅雷先生欲“借通信训练”儿子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思想”。

傅雷先生认为:“一个人的思想,不动笔就不大会有系统;日子久了,也就放过去了,甚至于忘了,岂不可惜!”为了这个缘故,他常常“逼”儿子多写信,“多写有内容有思想实质的信”,并认为“这是很重要的‘理性认识的训练”。因为“一边写信整理思想,一边就会发现自己有很多新观念;无论对人生、对音乐、对钢琴技巧,一定随时有新启发”,有助于今后的人生。

与此同时,傅雷先生非常注重在思想、道德、事业以及其他诸多方面给儿子以全面的关心和教育。傅雷先生说过,“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这个爱绝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如此,才能理解和表达艺术。他教育儿子:“做艺术家先要学做人。”胸襟宽广,才能容受“广阔的艺术天地”,接受“变化无穷的形与色”,从而“了解任何艺术品”。拥有真诚,“才会有虚心”,从而不断获得进步。甚至,傅雷先生因为儿子太忙,没有经常给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勃隆斯丹太太写信,而批评儿子“不要懒惰!”以免“招人误会,以为我们是冷漠忘恩”之人。傅雷先生为实现对儿子“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的崇高的教育目标,可谓苦心孤诣,呕心沥血。

傅雷先生希望借写信,不仅提升儿子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以及人生境界,同时也传给了儿子达到此目的的一个方法和途径——写作。

第四,傅雷先生希望随时随处给儿子“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傅雷先生认为,“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勿要求别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己,先改自己的”。他不仅将此话奉为自己的信条,而且还将它变为自己的全部行动。在他所从事的翻译工作中,他从不摆大翻译家的架势,绝不满足于有口皆碑的巨大成就,而常常以更高的标尺严格要求自己。他认为“越是对原作体会深刻,越是欣赏原文的美妙,越觉得心长力细,越觉得译文远远的传达不出原作的神韵。返工次数越来越多,结果却总是不满意”,然而他“并不因此而灰心,照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儿子树立了一个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榜样,使儿子既听其言,又学其行,在成才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傅雷先生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教育儿子的同时,总是将自己也摆进去,一再作无情的自我解剖,以引导儿子认真地对待自身的问题和不足。譬如“你即使对自己要求很严,并无自满情绪;但因为了解得多了一些,自然而然容易恃才傲物,引人误会。我自己也有这毛病,但愿和你共同努力来改掉”。又如“从这些小事情上推而广之,你我无意间伤害人的事一定不少,也难怪别人说我们骄傲了。我平心静气思索以后,有此感想,不知你以为如何?”等等,全然不遮不掩,坦坦荡荡,将锋利的解剖刀直指自己心灵上的缺陷,从而将言教与身教有机地结合,为儿子做出严于律己的表率。

综上所述,贯穿《傅雷家书》的至极目标,就是寄望儿子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洋洋数万,字里行间,倾注了傅雷先生的全部情感,这情感是傅雷先生的挚爱流露,使家书蕴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与关怀,读来无不感动与温馨。

在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以人为本”,其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自己的基本关系。其实质,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是如何认真做人,养成健全的人格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整体”的人类社会来说是如何科学发展,通过传承文化和造福人类体现出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人文关怀。而《傅雷家书》所展示的恰恰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社会要求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层面的追求,是对人之为人、以及实现生命价值的思考,给我们以深刻而铭心的启示。

第一,珍重生命,以追求生命的意义。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

珍重生命,首先是对生命负责。傅雷作为父亲,对儿子傅聪温和慈祥,虽远隔重洋,却嘘寒问暖,无微不至。他凭着自己对欧洲的了解,揣度那里的天气、人事及风俗习惯等,提醒儿子如何去适应环境。当看到照片上的儿子瘦了,便赶紧告诫儿子“营养第一,衣食寒暖,勿逞年轻,任性随便,迟早是要算账的”。他以过来人的身份,教育儿子怎样去避免可以不发生的错误与痛苦,包括儿子交友、理财、婚恋等,傅雷先生都苦口婆心,细心晓谕。“孩子,珍重,各方面珍重,千万珍重,千万自爱!”其心之所系,其情之所牵,令人动容。这实际上是傅雷先生将生命意识灌输给儿子,让他明白尊重生命之规律,拥有健康的身体、安定的心灵、理性的生活方式才是降低精力内耗,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事业的重要保障。

珍重生命,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生存之快乐,为了生命之有价值。在傅雷先生看来,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事业,并将其与国家的荣誉、对社会的贡献结合起来,这样才会有生活的理想和信念、才会有为之献身的勇气和力量,才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材!为此,他谆谆教诲儿子傅聪:你“每次登台都与国家面子有关;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傅雷先生认为,儿子“身居异国,对祖国实况有所隔阂,埋头艺术生活,最容易脱离实际,脱离政治”,故而他在家书中不时地向儿子介绍国家建设情况,以及那些默默地为祖国、为社会无私奉献乃至英勇献身的英雄典范人物,使儿子懂得“一个人的机会、享受,是以千千万万人的代价换来的,那是多么宝贵。……非苦修苦练,不足以报效祖国,对得住同胞”。即便是在他自己被错划为右派,儿子傅聪也同时被蒙受恶名的艰难日子里,傅雷先生依然九死不悔,并无限深情地勉励儿子:“……我相信,祖国的大门是永远向你开着的。”正是傅雷先生这种一以贯之的爱国情感,鼓励与鞭策着儿子傅聪,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困难,成为心系祖国,信赖祖国,为祖国赢得荣誉的艺术家。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作为一位才华横溢、颇有建树的翻译家,傅雷先生对祖国和社会的所思所为而体现出的生命价值,在他儿子的生命里得到延伸……

其次,学会做人,以塑造人文品格。对于现代人格,作家傅国涌是这样解释的:“现代人格就是追求人类主流文明,有独立的人格,有独立的担当,不以世俗的是非为是非,不媚权,不媚俗,在专业领域有自己的成就,又有公共关怀,始终追求理想。”《傅雷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具有现代人格的知识分子形象。家书中所透射出的高贵、智慧、浅近、周正、独立、乐观、真挚和无私等等品质,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将其影响给自己的,亦即国家的孩子,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现代人。

“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做音乐家,终为钢琴家。”这是家书中傅雷先生要求儿子处世的基本准则。“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是humain,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X家XX家以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XX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因为“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像到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是基于这样的人生信仰,他矢志不渝地去滋育儿子傅聪淡于名利权势、不慕一切虚荣的思想;他满怀深情地去激发儿子傅聪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敢于跟自己斗争的勇气;他冷静理智地去培养儿子傅聪对人、对己、对工作、对生活都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杰老师是儿子傅聪的恩师。傅雷先生多次提醒儿子,不要忘了多写信联络,以表达对恩师的感激。多年后,杰老师七十多岁了,他再次提醒儿子,老师来日无多,你更该多多表达对老师的感情。甚至一再催促,以致话语中夹带着命令:“给老师写几行,短些无妨,决不可几月几年的沉默下去!”他认为这是儿子应该履行的义务。

现代人应当是一个注重礼节的人。傅雷先生要求儿子,在举止方面,比如到别人家做客,大衣和围巾应如何放置、说话时手要如何放置等;在态度方面,比如出台行礼和谢幕时,面部表情要如何把握等;在礼貌方面,比如在饭桌上刀叉如何摆弄等各个方面,“多向别人学习,以尽快掌握各种manners(礼节)”,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满、更受人欢喜”的人。

珍惜生命、完美人格,才能使我们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现代人。今天我们重温《傅雷家书》,无不感受到渗透在家书中的生命感召力,无不领悟到蕴藏在字里句间的品格力量。

(傅雷:《傅雷家书》,三联书店出版1997年版)

猜你喜欢
雷先生傅聪傅雷
孩子气,赤子心
傅雷的称赞
恐惧宴会的钢琴大师
杨绛眼中的傅雷:严肃不乏幽默
钢琴天才傅聪:黑白键上有我的“终身”情人
傅雷 刘海粟 友情与绝情
小屁孩日记
沉痛哀悼周雷先生
网购二手车被坑怎么办
受气包小分队·卡尔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