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进关

2009-10-14 06:37赵明志
党史纵横 2009年8期
关键词:黑山长城战士

赵明志

黑山战场硝烟未散,部队奉命入关,夜走医巫闾山老爷岭

在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最后一个展室里,一幅同比墙高、直逼屋顶、泛着红色的巨幅照片前,站满了前来参观的群众。

照片上,远处是一座大山,巍峨雄壮;照片下方,一支整装的解放军队伍,正行进在蜿蜒通往高山的路上。

“……这是我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的战士们,在‘辽沈战役结束,解放东北全境后,向长城关隘进发,迎接新的战斗任务——‘平津战役的一个场景……”解说员正在热情讲解。

“啊!”这不正是60年前,我作为一名随军摄影记者,在跟部队进入长城冷口关时,拍摄下的一张照片吗!

看着这张巨幅照片,我一下子又回到了哪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60年前的1948年10月初,我作为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的一名随军摄影记者,当时正战斗在辽沈三大战役之一的“黑山阻击战”的战场上。

当年,国民党廖耀湘兵团在蒋介石亲临沈阳直接指挥下,以5个军的兵力,在美式飞机、重炮的掩护下,妄图西进锦州从陆路突围逃往华北。我军在黑山陈兵布防,对廖兵团展开了先阻击后围歼的大会战。我所在的十纵队,配合兄弟部队,在饶阳河西,黑山、大虎山等地,全歼廖兵团5个军12个师,共10万余众;活捉兵团司令廖耀湘,取得辽西围歼战的伟大胜利。

此时,沈阳守敌惊慌失措,惶惶不可终日。我军则乘胜追击,又对沈阳守敌发起总攻。仅经两天的战斗,1948年11月2日,沈阳宣告解放,至此东北全境获得了解放。11月2日当天,中共中央电贺东北全境解放,号召东北军民继续努力,与关内各地人民和解放军“亲密合作,并肩前进,为完全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为解放全中国而战!”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人民解放战争的局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国民党军兵力上的优势从此变为劣势,其总兵力从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为29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兵力则从劣势转为优势,兵力从100万人发展到300多万人。

当时,我与十纵队29师420团的战士们,驻扎在黑山西侧的拉拉屯、中安堡一带。当听到党中央发来的贺电时,军民纵情欢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庆祝全东北解放!”“打到关内去,解放全中国!”一时间,大字标语写满了老乡们的房前屋后。

毫无疑问,大家都想到了:下一步就是要到关内参加战斗了。战士们个个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开始抓紧时间做入关战斗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此时,东北野战军也接到了奉命入关、接受解放华北、全歼华北国民党军的光荣任务。一时间,各部门干部、战士忙得热火朝天。老百姓衷心感谢共产党,感谢解放军,许多老人亲自送儿女参军。当听说大军要走时,他们拉住解放军的手,眼泪汪汪,依依不舍。

我当时在420团里,也抓紧时间下连队,走访战斗英雄,记录战斗事迹,收集战斗经验等,并一一进行拍照,积累历史资料。就这样,前后不过20天,我们便休整完毕,提前开始入关。

这天,吃过午饭后部队整装出发。我跟随战后编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140师的战士们一起前进。想想冬初10月刚进入黑山阵地时,由于彰武、新民被国民党军占领,运输补给线被切断,战士所需装备一时运不过来,天冷了,战士只好披着灰色的毯子作战,被老百姓称为“毯子军”。时不过两月,我军接连胜利,运输线畅通,作战物资充盈,此时我们的战士都穿上了整齐的黄色棉军装,许多战士都是背着美式枪支,抬着美式机关炮、机关枪,精神焕发地向关内挺进。

不过,60年前我军根本没有汽车、摩托车等现代化运兵工具。战士们每人身上要背着枪支、弹药、行李、干粮袋、水壶等作战必需物资,至少也有六七十斤重,一路全凭双脚前进,行军十分艰苦。

傍黑到了北镇,部队却没有停留,继续向西南方向前进。天黑时,来到了辽西境内第一高山——医巫闾山脚下。一路急行军,至此已经走得很累了,我心里真盼着能休息一下。但部队继续向前!向前!当时,虽然是地冻天寒的冬天,但大家一点不觉得冷,一个个走得满头大汗。队伍从医巫闾山东侧山脚下,又拐向山南,继续攀爬,不知不觉登上了老爷岭。山路弯弯,道路狭窄,山峰陡峭,又是夜行军,非常难走。当年我18岁,年轻、体力好,但也是累得又困又乏,真有些走不动了……这时,宣传队同志的歌声、快板声突然响起:“老爷岭,高又高,战士杀敌的决心比山高……不怕苦,不怕累,谁英雄、谁好汉,登上山顶比比看!”一想到进关杀敌的大目标就在眼前,大家都立刻振奋起来,互相搀扶,互相鼓励,继续前进!一直走到天麻麻亮,开始下山了,才从前面传来休息片刻的命令。掐指一算,从北镇中安堡出发,到上医巫闾山、下老爷岭,这半天一夜行军有60多里。

部队下了老爷岭,来到西侧的一个大村子时,天已经大亮。炊事员忙打水做饭。可全村只剩一口深井能用,而这口井水量却很少,炊事员只好耐着性子等水。部队好不容易吃完了饭,就地休息时,才知道这是在刚刚解放的义县境内。

休息之后部队开进古城锦州。比比皆是的残垣断壁、弹痕累累的房屋告诉人们,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但神奇的是:城内的古塔虽经战火,却依然屹立。

锦州休整后,部队又各自补充了装备,随即又日夜兼程向西北方向疾进。身背重负、胸怀壮志的战士们情绪十分饱满,行军路上快步如飞,恨不得一步迈进关内,生怕走慢了,敌人会趁机逃跑。

黑山战斗结束后,我捡到敌人扔掉的几张军用地图,行军时一直带在身上。图上标有“建昌”、“青龙”等地名,我按着部队的前进方向,与图上的地名标志一一对照,基本上可以揣摸出当天的进军路线。所以,我可以不受大部队一走一停的限制,背着相机随时出列,一边前行一边拍照。

此时,部队经过的地区是严重的缺碘区,当地许多人都是粗脖子。我心想,就要解放了,他们的病也会得救的。一天夜里,部队进入山区,道路两侧是立陡立隘的石壁,中间夹着一线天。找向导一打听,才知道这里属热河管辖,地名叫梨树沟边门。这里的人说话语尾都带着儿音。向他们打听路程,回答一律都是“里八路儿”,要不就是“二里多地儿”,你就尽管走吧,这一句话就够你走半天的。

路上,有的同志看上了老乡自制的布鞋,底子薄、鞋帮软,穿起来很舒服。于是,就用军用胶鞋来交换。老乡也喜欢军用胶鞋结实耐用。一个换,两个换,就兴起一阵换鞋风,这也更融洽了军民关系。继续往前走,战士们脚上结实的军用胶鞋,穿坏了一双又一双,硬是凭着两只脚板,走出了大山。

“我们到长城了!”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拍下珍贵大军入关的历史瞬间

记得是1948年11月23日,我们走出了大山,远远看到前面是一片开阔地,远处是一条由东向西延伸的山脉。

有的战士问:“这是什么山?”“这是什么山呀?……啊!不是山,不是山,是长城啊!”啊!到长城了,后面的战士听见前面人的话,高兴得几乎跳起来,兴奋得大喊:“我们到长城了!我们到长城了!”

越走越近,长城上的角楼都看清楚了。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部队受命进关,分别从山海关、喜峰口、冷口关三路进关。我们140师走的就是冷口关。大军现在远远看见的就是长城关隘:冷口关。大军就要从这里入关了!

我看看远处的长城,又看看披着灿烂霞光的队伍,心情十分激动:这人民武装铁流就要跨过古老万里长城的雄壮场面,让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我转身出列,跑到左后方距离队伍约四五十米的空地上,端起相机,调好距离,按下了快门,照下了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人民解放军铁流,步入万里长城关口的照片。

拍完照片,我迅速归队。此时,队伍离长城越来越近了,战士们一扫一路行军的劳顿,个个精神饱满,心情激动,高唱着《八路军进行曲》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歌曲,步伐整齐、庄严地开进冷口关隘!

“我们终于脚踏实地地来到关内了!”我心中禁不住一阵阵喜悦。

越过长城往南走,村落逐渐多了起来。当地群众一看从长城北开来了大军,都聚集在路两侧,喜笑颜开地鼓掌欢迎我们。也有的老人在路边向战士打听:认不认识他们去北方参加解放军的亲人……部队经过迁安、丰润、玉田、宝坻等地时,欢迎的人群更多了。记得有一天,我看到路边一位老大娘领着小孙女,指着我们教着说:“欢迎!欢迎!”我们看到热情欢迎的群众,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样。

当部队行进到塘沽西北的宁车沽时,战斗打响了,枪声从塘沽北侧的北塘不断传来。这一带是水田区,河网纵横,对于我们这些从北方来的战士来说,战斗打得十分艰苦。

我看前方已打响了,就向领导打了个招呼,独自向枪响的地方赶去。当我来到北塘附近一座铁路桥时,敌机突然俯冲下来,打了一梭子机关炮,扔了两个炸弹,见没击中什么就飞走了。我继续前行,终于到了北塘。在一座民房里,我看到指挥员正在研究进攻措施。东屋里有一位等待救治的伤员,他头部受伤,已经不能讲话。但他挣扎着不愿意离开战场,坐在炕上,不断用头撞墙,表示还要出去战斗……

部队经过日夜准备,要开始攻击塘沽了,突击连、尖刀班都已布置好,我还给他们一一照了相。但突然接到命令,要我所在部队立即转移到北平外围。原来是为避免“打草惊蛇”,防止大股敌人从海上逃跑,才改变了策略。

转眼到了1949年1月14日,我军对天津守敌展开了一系列攻击。在29个小时内,歼敌13万多人;俘虏了敌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天津解放后,北平已是“四面楚歌”,不久,在我强大的政治、军事压力下,傅作义将军接受了我党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的主张。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我和同志们在“北平和平解放”的胜利喜悦中,又继续向南,走上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新的战斗征程!

猜你喜欢
黑山长城战士
红山蚁的仆人
红山蚁的伏击战
黑山蚁的装死术
绿茵小战士快乐友谊赛
鸡蛋战士
登长城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长城,长城
国际主义战士
传说中的黑山玛瑙